揭秘!中传新增16个“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长”啥样~~

中国传媒大学,艺考

中国传媒大学

2021-3-29 09:25:51 文/石磊 图/冯婷

关注

近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7号),认定了第二批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16个专业榜上有名。其中网络与新媒体等九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西班牙语等七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截至目前,我校共有2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中国传媒大学

今天,传传将会带大家了解

这16个新增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传媒大学

2020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网络与新媒体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要通过对学生在网络新媒体内容生产、产品运营、创意策划等方面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本专业力求毕业生有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也需要树立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争取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历史沿革】本专业前身是2010年获批并成立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是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独立设置的新媒体专业。2012年,该专业正式更名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时拓宽专业培养方向,侧重于培养新媒体广告经营和媒体创意两个领域的人才。2018年,本专业在前两个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又将对新闻人才的培养纳入专业建设,着重培养适应5G、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

【特色优势】本专业的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秉持服务国家战略诉求的办学理念,并继承中国传媒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特色优势,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始终强调为国家和社会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奉献型人才。第二,本专业始终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培养文理知识贯通、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广播电视工程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本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视、互联网视音频、现代传媒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与维护、媒体内容制作与发布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视音频信号获取、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互联网媒体系统设计及应用开发等专业知识,具有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字演播室系统设计与集成、融合媒体系统设计、互联网媒体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历史沿革】本专业起源于1959年,当年北京广播学院招收五年制电视专业本科生。文革期间,招收了三年制电视播控专业学生。1978年至1985年,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电视播控专业学生,1985年至1998年,电视播控专业改为广播电视工程专业。1999年至2001年,因专业调整,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合并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2年,按照教育部新增专业恢复了广播电视工程专业。

【特色优势】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特色专业,是国内第一个专门培养广播电视技术人才的专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以电子信息类主干课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突出智能传媒与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数字媒体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本专业依托学校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整体特色与优势,面向国家数字媒体与文创产业发展,以“面向业界、面向国际与面向未来”“人文为体、艺术为法、科技为用”为理念,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媒体网络与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兼具一定的艺术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智能媒体技术、互动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历史沿革】本专业2006年获批,2007年招生,融合了北京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力量。相关建设先后于2008年、2011年成为“211”三期和“985”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智能媒体技术与互动媒体技术方向,并于2013年与北京市重点学科动画学相结合,设立了游戏设计技术方向。

【特色优势】本专业契合国家、北京市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及增强媒体影响力与公信力等要求,在智能媒体分析处理、互动媒体服务体验、游戏设计与研发等方面重基础、重实践、多轨迹地培养人才,进而通过积极参与国家融媒体建设、雄安数字媒体产业布局、智慧广电与智能视音频建设等,与媒体传播与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有效对接。

录音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录音艺术专业立足国内音频行业,着眼世界高等教育前沿,专注于声音科技与声音艺术的交叉地带,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核心,以符合未来媒体人才要求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工基础和艺术素养,具备较强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能力,拥有全球视野和本土积淀,能够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艺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历史沿革】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具体沿革可分为四个阶段:创始阶段:1985年开始在理工科中招收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正式开启;创新阶段:1993年首创理工艺术类招生模式,专业人才选拔工作迈上新台阶;开拓阶段:1997年成立国内首个录音艺术学院,专业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发展阶段:2003年录音艺术专业开始招收硕士,次年“听觉艺术”博士开始招生,录音艺术专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依托传媒行业,录音艺术专业始终处于国内高校前列,也是国内相关专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特色优势】录音艺术专业的特色优势集中体现于四个方面:首先,技术与艺术交叉,文理融合;其次,理论与实践并举,突出能力;第三,课内与课外结合,注重前沿;第四,本科生与研究生兼顾,体系发展。

影视摄影与制作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视觉文化观念,拥有较高技术能力,能够从事影视剧、纪录片、广告摄影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历史沿革】本专业始建于1973年成立的新闻摄影专业,先后经历了艺术摄影、电影电视剧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几个阶段。现隶属于戏剧影视学院,是国家双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重要支撑性本科专业之一。

【特色优势】第一,以“摄影-影像”的专业建设理念为基础,充分发挥“融合与互动”这一专业特质,注重在动态与静态、广电与电影、传统与虚拟等多个领域进行理论及实践上的交叉融合。第二,以影像美学理论体系为支撑,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对电影摄影、电视摄影,以及面向未来的虚拟影像领域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第三,以新技术的教学为手段,探索新技术语境下的影像表达。继组建3D摄影、无人航拍器摄影、虚拟影像教学团队后,2018年我们设立了虚拟影像制作方向。第四,以“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在这一宗旨指导下,我专业师生先后多人获得国内外奖项;为教育部扶贫论坛制作的微视频《看见》,成为教育部首播展示作品和全国高校扶贫短片示范片;此外,我们还承担了新疆沙雅宣传片、国家博物馆宣传片、国庆献礼片等重大项目的拍摄。

视觉传达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本专业推行具有传媒特色的创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文科”为指导方向,秉承“交叉融合”的理念,顺应媒体融合和智能传播的发展之需,以新技术环境下的传播设计能力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加强设计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推动“传播+设计”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建立艺术、文科、工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设计创新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创新思维、具备“传播思维”和“广告思维”的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历史沿革】2000年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和2019年,分别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经过20年的发展,本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教师团队及研究生指导教师均毕业于国内一流美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艺术创作水平;本专业在校生曾获得大量国内外设计领域重要赛事的奖项;毕业生在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大量学生毕业后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或知名设计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众多校友在创意、设计行业成绩斐然。

【特色优势】1. 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为传播而设计”的核心价值,服务国家文化传播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智媒”时代学生在商业传播、公共传播、艺术传播、政治传播领域的传播设计能力。

2. 植根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具备广告、品牌、IP领域策划与设计的强大能力,服务国家品牌战略,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供创新驱动。

汉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教学科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使命,以“文”为本,注重学科交叉,构建“新文科”体系下全新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本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师资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广播学院语文部。2001年开始设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后拓展出汉语言及汉语国际教育两个相关本科专业。

【特色优势】1. 学科基础。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涵盖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北京市汉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点及本校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撑平台。

2.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教师7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9.22%,教授30人(含资深教授1人),副教授3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9.22%;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0人,研究生导师总占比77.92%。校级教学名师4人。

3. 学科特色。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是学校“小综合”学科建设体系中的基石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引擎学科,学校已依托人文学院建立“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以此建设为支撑,将学生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有效整合,将科研成果培育、学科建设发展反哺于专业教学。

英语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自主学习及思辨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服务于我国外交、教育、文化、经贸、传媒等机构和行业的高级英语人才。本专业在强化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及中西方文化双重修养的同时,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多姿多彩的、先进的传媒特色平台,全方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给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国内、国际业界交流和学习机会,使他们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

【历史沿革】1961年9月,英语专业成立,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2000年,增设国际新闻方向;2002年,增设网络英语信息采编方向;2004年,增设节目主持方向;2005年,增设影视剧译制方向。

【特色优势】1. 依托“一流”学科建设,突出“英语+传媒”特色。依托我校两个一流学科优势,增设多个传媒特色专业方向,构建大外语+全媒体课程和实践体系。

2. 融合“专业性”与“通识性”,打造五个课程模块。以“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特色的五大课程模块实现了“专业性”、“通识性”相互交融。

3. 频出传媒精品、流量作品,搭建产教协同、师生协同双平台《2012》《饥饿游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文学、影视翻译作品均出自师生团队之手,多个机制化平台服务专业建设。

4. 关注智能前沿,提前布局信息传播时代专业建设。建设智能翻译实验教学中心,开设课程,为应对英语专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建设新文科提前布局。

5. 回应时代关切,发挥传媒英语的独特价值。将“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国际舆情、影视出海研究和实践应用于育人全过程,服务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宏观传播战略,发挥传媒英语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时代价值。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响应国家融媒体发展战略号召,落实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专业的要求,遵循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的战略部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强势学科优势与行业资源,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媒及相关领域管理问题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服务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及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历史沿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广播电视管理专业,1994年专业名称曾改名为管理信息系统,1999年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沿用至今。经过35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学校传统品牌专业,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度不断提升。2017年获批大数据与商务分析方向,2018获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2019年起开始大类招生培养、无障碍专业分流。

【特色优势】1. 传媒特色显著,行业前景广阔。中国传媒大学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媒体行业的国内顶级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顺应信息和传媒领域的需求,彰显信息技术和传媒管理的交叉融合特色。传媒行业不但包括传统的媒体机构,也涵盖网络媒体、视频平台,并渗透到各行各业,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融合工科和文科的优势,是学校向智能媒体领域挺近的排头兵。

2. 科教相融育人,师资力量雄厚。面向未来,瞄准世界、扎根中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专业教师团队以本科教学为本,开展传媒领域研究深入研究。形成了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校内与业界相结合、资深教师与年轻新锐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实验平台一流,实践环境优越。校内拥有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教学提供了一流的校内环境;与SAP、IBM、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大数据中心、百度、京东等校外各类型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独立实验+基地实习+综合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2020年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西班牙语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西班牙语专业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基础,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国际交流和一般性管理及科研工作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可以从事新闻、外事、文化、教育、经贸、旅游等类型的工作。

【历史沿革】西班牙语专业作为国家首批开设的外语专业,始于1958年北京广播学院三大系之一的外语系,2001年恢复招生后,在全国率先开创“3+1”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2011年引入西班牙自治区政府资助,设立西班牙语文化中心。

【特色优势】1. 西英双语+新闻传播,培养精专国际传播人才。以西英双语教学为基础,配套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一流学科资源和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培养具有鲜明传媒特色“精语言、通传媒、强能力”的复语人才。

2. 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新文科课程体系,融合西班牙与拉丁美洲多国教育资源,开展多层级办学合作,拓展“3+1”合作项目,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3. 实践教学+创新精神,服务北京“四个中心”战略。依托学校常设的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语言计算与智能翻译实验室、中央电视台双向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西班牙文化中心,从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出发,重点为北京市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发挥储备新型外语人才。

音乐表演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过硬声乐演唱技术、丰富舞台实践经验、扎实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结构能适应并顺应社会与文化市场的多种需求;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演艺机构从事独唱、重唱、合唱、歌剧、音乐剧表演的高级专门音乐人才。

【特色优势】2012年9月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专业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优势:

一、“全面体验”。本专业利用学校、学院教学资源,打通歌曲创作-演唱-录音制作-节目演出制作-企划宣传等环节,打造具有传媒特色并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全能型音乐表演人才。

二、“学以致用”。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演出,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大合唱、中宣部抗疫演出、央视春晚等,饱受好评;在校学生凭借出色的演唱功底、舞台表现力成为国内顶级女团成员;多名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曼哈顿、伯克利、英皇、罗马等国际知名音乐学院进一步深造,其中多人已经活跃在国际声乐舞台。

三、“引进来走出去”。本专业成功排演《致埃文汉森》(中文版首演)、《西区故事》及《费加罗婚礼》等世界经典剧目,得到业界、学界广泛好评。本专业一贯本着开放的学术精神,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多年来连续参演意大利、美国、韩国、新加坡等举办的国际音乐节。

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指导,以高层次复合型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支撑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产业。

【历史沿革】专业前身是于1959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系的广播电视发送技术方向。2002正式成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下设信息处理和数字广播电视发送两个专业方向。2015年,专业进行了优化调整,下设智能终端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两个专业方向。

【特色优势】中国传媒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聚焦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重突出现代传媒行业的应用特点,形成了“电子信息+AI+传媒”的专业内涵与特色。

在广电传媒行业内科研优势明显。本专业教师的多项科研成果居于业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率高。其中,蔡超时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同步广播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科研促教学成效显著。通过教师把科研内容引入教学,本科生进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等多种举措,促进了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依托学校智能传媒教育布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与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双一流学科交叉渗透,建设新工科特色优势专业,为我国传媒事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达到业界领先,国内先进。

【历史沿革】专业创建于1999年,2002年以本专业为核心创建计算机学院。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传媒行业内计算机教学、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在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优势】利用身处“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学缘优势,将计算机科学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构建面向信息传播领域、极具传媒特色优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面向北京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引领媒体行业数字创新,做好服务工作。在新闻传播领域,从计算视角提供理论、工具、数据和报告,为党政机关工作服务,为政府做好国际传播提供有力支撑;在戏剧与影视艺术领域,研究影视大数据,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研究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工程难题,加强国际学术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传媒事业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服务。

市场营销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方向)是原市场营销专业在洞察业界发展趋势、顺应业界对品牌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市场营销为基础、品牌管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和新尝试。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品牌管理理论与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历史沿革】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1年,2009年开始实施“工商大类”招生,2013年明确了“品牌管理”作为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历经近二十年专业建设与学科积累,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本科专业。

【特色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以“宽口径、厚基础、有情怀、懂政策、强技能”为专业特色。融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等优势学科资源,扎根传媒、文化产业、互联网等行业实践;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将西方现代营销理论与中国传统营销智慧相结合,构建以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关键,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政策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新营销专业人才。

行政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以“面向主流、突出特色、服务国家、培养英才”为办学宗旨,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以行政管理学科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在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具有“治理与传播”特色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政府管理者和公共领域懂传媒、善传播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历史沿革】1999年9月,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至今已有二十一年的办学经验。目前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学硕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硕),并在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面,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下设“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和“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方向。拥有完整的、多层次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特色优势】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和“懂管理的传媒人”为目标,以致力于培养服务中国国家治理传播能力的现代化和首都“四个中心”为目标为己任。一方面注重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突出传媒特色,增加学生在传媒领域的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既懂管理又懂传媒,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环境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定位】专业主要针对我国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空间照明审美化、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与高层次设计人才匮乏的矛盾而设立的,旨在培养从事城市夜景规划设计、文旅项目光环境设计、建筑景观照明设计、大型展演灯光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北京文化之都、设计之都建设再添助力。

【历史沿革】本专业是国内唯一以“光”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创作手段的环境设计学科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依托照明艺术专业设置相关课程;2014年设立光环境设计专业方向;2016年成立中国传媒大学光环境设计应用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展教学与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校企乃至国际科研合作;2018年环境设计专业(光影空间艺术方向)正式设立。借势国家的大发展,专业将聚焦于城市夜形象、文旅夜游、线上线下的展演和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康养业态、乡村旅游和理想家园的打造。

【特色优势】本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以“新工科、新文科”理念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智能科学、大数据与智能媒体等新兴专业的重要一环。专业源于学科交叉,融合造型视觉艺术、文学历史、心理学、传播学、环境科学、大数据采集及分析应用、新媒体技术等相关学科,着力打造“艺术+人文+智慧+生态”光影空间设计规划学科体系。专业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学科空白的同时,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同步进行,为行业健康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

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

坚持“一流导向”,深化专业建设

打造一流的专业体系和智能传媒教育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来 源|教务处

编 辑 |伦昕岳

责 编 |尚新英

编 审 |王维家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传媒大学-揭秘!中传新增16个“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长”啥样~~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