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文学部成立于2020年7月,是学校开展新文科建设的执行机构与教育机构。学部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电影学院风格的通识教育文化和课程体系为目标,探索并践行电影人才通识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路径。
2020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公众号正式创立。公众号以“亲密而通达的智识流动”作为总体精神,成为学部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播平台。
近期,为增进我校公共课教师与学生的连结,人文学部公众号特推出“教师访谈”系列文章,让我校学子在一篇篇深度对话中一睹社科、英语、体育教研组每位老师的风采,并汲取关于公共课学习的建议与思考。
教师风采
李晶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副教授,社科教研组组长。教学期间,曾获“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多次被评为部门优秀教师。
目前,李晶老师开设主要课程为“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改编”和“中外戏剧名篇赏析”。科研方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小说与电影改编、接受美学、中外戏剧比较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魔方——小说电影改编的艺术》,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创作方面,李晶老师独立编剧与导演的微电影《对赌风云》曾获IEF国际青年嘉年华中韩微电影大赛一等奖;曾担任多部人物纪录片的导演并曾参与影视作品的文学策划工作。
Q&A
Q1: 李晶老师好!首先,请您谈谈为何开设《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改编》这门课,介绍一下该课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A1: 2009 年的秋天,我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新课《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改编》。那个时候,IP(拥有大量粉丝的小说)的概念还不像今天这么炙手可热。学生们读小说的热情很高,每次下课之前,都会有十分钟的分享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小说或者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讲一个他们最喜欢的故事和其中的人物。我告诉他们,一定不要上来先讲主题思想,而是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画面或者一个人物。细节、细节、细节,不要概念,你要讲细节。
对于故事,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回忆。
回忆太重要了,因为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回忆。然后,我们来复述这个故事,最后再讲讲逻辑和感受。所以,阅读——回忆——讲述,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再来谈学习和研究改编方法的问题。比如电影《七月与安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作者在叙事结构与故事内涵方面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原著是一个简单的三角恋的故事,而电影则运用“不可靠叙事”讲述了一个“交换人生”的梗。我们把片中的情节点一一还原出来,然后再看看小说的情节安排,就会明白电影作者是如何进行叙事改编以及主题再造的。
小说与电影先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给了我们一个故事,电影则需要用另一种方式讲好这个故事。如何讲故事是小说电影改编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经典小说搬上大银幕都能获得成功,好的小说与好的剧本之间并不能画等号。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改编是二次创作,这种跨媒介改编需要的功夫并不比原创电影少。
对于改编这个领域,国内目前的研究较少,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方法论体系。我们这门课就是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探讨小说电影的改编技巧与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方法论体系。从 2009 年秋天起,我和学生们一起温习了很多经典的改编,那些当年在班上分享和讨论故事的孩子们,有的已成为将热门小说搬上大银幕的编剧。时光就是这样,呼啸而过。
Q2:您如何看待戏剧与电影的关系?
A2: 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戏剧一样与电影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从创作方法来讲,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从美学法则而言,都以冲突作为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都依赖于演员的表演,以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产生大众娱乐效应;都是综合艺术。但是戏剧依赖的是台词,电影则是视听语言。所以,戏剧与电影的创作者应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Q3: 针对电影学院的学生,《中外戏剧名篇赏析》这门课在教学上有什么独特性吗?
A3: 这门课重点讲述经典戏剧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与手法、主题内涵、戏剧冲突、台词艺术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们了解中外戏剧简史,在朗读、赏析、人物讨论等互动环节中获得启示。学期末,我们会结合授课重点,让学生们选择戏剧名篇片段进行朗读或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了解,引发对戏剧文本阅读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课上,针对电影学院学生的需求特点,我会讲述每部戏剧的创作与诞生过程。比如很多导演是按照“即兴”加“集体”的创作方式来形成剧本,导演和演员一起设定角色、设定情境,边排练边修改。直到演出前,还会有新鲜素材补充进来,最终形成完整的剧情。“你在创造一片森林的同时,也在种一棵树;而在种树的同时你也要看到森林。” 我会讲述导演的创作方法与戏剧的诞生过程,这对学生在校内进行戏剧排练与今后参与电影创作,都是有益的。
戏剧与电影的核心都是塑造人物,这也是一个重点。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我会重点分析老舍的潜台词艺术,比如茶馆第一幕中几次人物交锋是非常精彩的,课上会组织同学对人物进行讨论。总之,讲戏剧经典的同时,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从戏剧创作中汲取营养为今后的电影创作服务,为学以致用打基础。
Q4:您最希望学生从您的课堂上获取什么?
A4: 我认为电影学院的学生对文学基础课程的学习需求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是文学的基础性。需要带领他们去读经典名著,让他们感受大师的家国情怀,讲文学的传承发展,引发阅读兴趣。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学经典对于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以及如何做人都是终身受用的,让他们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
第二层是文学与电影的互释性。在文学与电影之间架起一个桥梁,让学生将文学理论借鉴到电影创作中。比如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的理论概念,对解析当代电影叙事的创新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第三层是启发性与方法论。学习创作方法,鼓励他们阅读、回忆、讲述、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创作、创新热情,因材施教。课上互动,课下交流,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观察人物、在循序渐进的艺术创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层是学会独立思考。
前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文学课堂上学到知识、理论、创作方法。而最终是希望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观察世界、思考世界以及进行艺术表达的方式。老师讲文学作品本质上讲的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文学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正确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Q5: 结合您的教学经验,您认为电影学院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
A5: 文学课首先要给学生开书单,在课外进行阅读。但是学生们普遍学习任务很紧,在学期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是依赖假期进行阅读。另外,常有学生在拍学生作业之前和我讨论如何找到写故事的灵感。“我读完了小说,但这些小说对我写故事有什么帮助吗?”也就是说,阅读小说能否启发故事写作的灵感,这是学生的困惑。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我拍的短片或者这周要交的小品,这些故事的来源在哪里。
我的建议是:
第一,如果在学期内如果没有足够时间进行阅读,那么寒暑假的大段时间可以参考老师的书单进行系统的阅读,并且要做读书笔记。
第二,要多读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追求立意新颖、独特,悬念与反转设计精巧,对短片创作是有益的。
第三,阅读小说与戏剧剧本要重点学习人物塑造,尤其是细节刻画的手法。
Q6: 你推荐同学们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A6:第一类是经典文学名著,广泛阅读小说与戏剧经典文本。
第二类是文学理论书籍,诸如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波]罗曼英伽登的《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知》、胡经之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等。
第三类是小说电影的跨学科理论书籍,诸如 [美]约翰M德斯蒙德/彼得霍克斯的《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挪]雅各布卢特的《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等。
Q7: 请老师给同学们一段寄语吧。
A7: 文学是我们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我对同学们的寄语和学习建议是:
总之,希望同学们永远用一颗热情的赤子之心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在未来,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视觉设计:谢依然 罗可
采访:王昕业
排版:YXF
核稿:MJ TH PRJ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