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美术学院教师陈洛奇、徐小鼎荣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奖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1-1-28 18:35:28 文/江瑾瑜 图/高峰

关注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暨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结交流座谈会近日举办,共有47个院系的14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培训和比赛。比赛分为工科、理科和医科、文科思政组三大组别进行,其中工科组54人,理科和医科组33人,文科思政组53人。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教师陈洛奇荣获文科思政组二等奖,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徐小鼎荣获文科思政组三等奖。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陈洛奇

设计学博士

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仲英青年学者

研究方向:

场域性综合空间研究 设计中的感知精度研究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 in St. Louis)建筑与城市设计双硕士学位;先后于世界著名建筑师摩西·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Safdie Architects)任项目设计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保罗·卢卡兹建筑事务所(Paul Lukez Architecture)任项目主管;2019年获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负责课程:展示设计(1),展示活动策划,跨专业设计实践等,2020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提名。

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内外重要设计实践,其中于2019国庆70周年庆典中提出天安门广场“红飘带”创意设计并负责深化完成;于2017年主持“水电运河体系--滨水社区规划设计”获第十届世界建筑节(WAF) – 全球最具前瞻性建筑概念奖总冠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学生15分钟快速创意讲评

代表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国庆70周年天安门广场“红飘带”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7“水电运河体系--滨水社区规划设计”

第十届世界建筑节(WAF) – 全球最具前瞻性建筑概念奖总冠军

获奖课程

《展示设计(1)》

教学心得:

展示设计(1)是本专业学生第一门大设计课,首要的教学任务是为同学们明确展示设计如何才能实现高效、准确、生动地信息传递。因此,本次教学大赛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与之紧密相关的:《展示设计中的感知精度》,希望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打磨。艺术设计层面的感知精度有别于常规的计算精度,它依托于现象学中的具身性认知,以人为主体而非物,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处理所实现的共情力才是有效提升感知精度的关键,也是培养同学们在设计中体现足够感性质量的关键。

艺术教育需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润物细无声中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并着重培养其艺术设计作品中的独立精神、人性温度;同时,鼓励同学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我在教育教学中一直秉持的原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徐小鼎

美术学博士

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主要负责课程:

视觉语言1、2,综合造型基础,色彩,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活版印刷与手工书创作,当代视觉艺术与设计。获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

视觉语言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艺术家书研究

学术成果:

2019年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铜奖,2015年获今日美术馆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特别奖,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60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机构收藏。在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在研纵向课题1项。

代表作品

《城市肌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说明:

本系列为纸面多层雕刻作品,运用版画制作中套版的概念展现不同城市的独特肌理。城市是人类的文明痕迹,亦是独一无二的人造风景。有趣的是,在造城的过程中,由于地域、气候、文化宗教背景以及民族个性的差别,不同种族的城市营造方式在其文明萌芽时就分道扬镳,经过千年的发展,更展示出迥异的面貌。作品运用多层纸面透叠的方式,将不同的城市肌理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它们有的古老,有的年轻,有的日新月异,有的则百年如一,在显而易见的视觉差异背后,隐藏着更多值得研究的主题。同时,城市的未来更需要思考,多元化的面貌会一直延续,抑或是在一体化的大潮中趋于统一,这终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剩余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说明:

《剩余价值》系列作品借用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学说,灵感来源于在 “去货币化”的今天,纸币在我们的概念之中逐渐从一件实物变成了我们手机中的数字,那么在今天,实体货币的价值究竟何在?

我将世界各地的货币图像进行归纳、总结和重构,力图再现出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图像,将货币所代表的财富、文化、历史、宗教、民族和地域等等不同的内涵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淡化身份性的图像系统,因为在事实上,不同国家的货币也正逐渐变成一串串被换算后的数字。以《剩余价值No.5》为例,右侧的图案来源于第三套人民币1圆中的图形,《剩余价值No.2》中上方图形来源于第四套人民币中伍元的细节。力求凸显货币图像中的“民族性”,这是货币地域身份的象征。而No.2下方和No.7中的图形,则来源于哥特式教堂的图案,体现出货币由政府强制推行并保护体现出的“神圣感”。同时,为了体现出货币的身份特征,防伪线、装饰纹样,盲文和体现出面值的数量不一的“0”也出现在画面之中。货币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一样的意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代表着财富和权利,对于政治家来说,货币意味着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货币意味着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学家来说,货币意味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为从事视觉艺术,同时在清华美院教授设计学课程,我对货币中的图形和纹样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样式、风格、组合方式和背后的意义是我创作此系列作品的起因,也是货币之于我的除了支付功能以外的“剩余价值”。

获奖课程

《综合造型基础》

教学心得: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系专业教师,我负责的课程既有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有面向全校的通识型选修课程,课程跨度大,知识点多,教学中既需要传承学院文脉,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入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课件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案和大纲进行打磨,以适应艺术设计领域不断发展的新语境,而每次备课和授课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积累和挑战。

清华美院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艺术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很强,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努力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融汇在日常授课之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价值观,激发其作为中国新时期年轻学子的责任感和担当,并努力培养其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和研究方法,进行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实践。

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是我一直以来的初心,进入清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学相长”“知行合一”,期待今后努力精进,砥砺前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资料来源/陈洛奇 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

徐小鼎 视觉传达系副教授

图文编辑/罗雪辉 冯佳琪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喜报 | 美术学院教师陈洛奇、徐小鼎荣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奖项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