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故事
我校拥有21所临床医学院(含19所附属医院),各医院实力雄厚、特色鲜明。“附院故事”专栏带大家走近首医附院,讲述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
生死
抢救
“不好,室颤了”,10月12日12: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脑导管室内,心内科副主任宋毓青、医生董茜刚刚才给一名突发大面积心梗患者紧急进行完造影,正准备下一步手术时,心电监护提示患者室颤了!本来在手术间外面监视器前,没准备上台的心内科主任吴其明穿上铅衣冲进手术间,而这时宋毓青、董茜已经开始抢救,拿起除颤仪,开机、200焦耳充电,放电除颤……可患者血压仍无法稳定,意识丧失,命悬一线。冲进手术间的吴其明主任快速接手抢救,经股动脉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紧急开通闭塞血管,40分钟后将这位冠脉主干完全堵塞,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患者从死神手中成功救回……
4731!这是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成立十年来的第4731例PCI手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010年10月18日,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成立,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常规药物治疗到开展复杂的、高难度介入手术,再到2017年获批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患者就近得到救治,免去因延误时间而失去宝贵的生命。北京东北地区百姓再不用跑路进城去解决自己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者心脏疾病问题不用再请会诊,心内科十年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北京地坛医院综合发展之路的缩影。
01 从无到有 白手起家
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新院落成时心内专业是医院成立的综合内科中的一个学组,2010年,吴其明这个十年前已经就要跨入半百的医者,挑战自我,放弃知名三甲大医院的工作,来到地坛医院,开创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心内科。
创业初期,心内科包括吴其明主任、宋毓青副主任在内只有5名医生,面对空荡荡的仅仅住着一位肝硬化患者的病房,吴其明白天晚上睡不着觉,思考着心内科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打造地坛医院心内科?熟悉吴其明的同行人民医院王伟民教授说:“老吴到地坛以后,出门开会总见不到他。没几年,他头发白了、头发也少了!”
路,再难也要走下去,吴其明决定以介入手术尤其是急诊手术作为心内科发展的生命线。从此,心内科团队无论什么时间接到电话,必须放下一切事情,争分夺秒赶到医院抢救患者。2011年3月,北京青年报开设了急诊室故事专栏,开篇就是“心梗患者请医生吃大餐”,它真实记录了当时地坛医院心内科建科不久的那段历史:“2011年2月16日晚8:50,北京地坛医院CCU正在值班的崔大夫接到同事宋毓青的电话:“快,!赶紧去急诊室,999正往咱院送一个急性心梗病人,我和主任正往医院赶呢……”
2012年7月21日北京下了特大暴雨,当天气象台连续6次发出预警,漂泊大雨来临时,心内科团队接到了急诊手术的电话,所有人拼命赶到医院抢救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手术成功完成后,暴雨淹没了道路,吴其明不得已将车停在四环路边,走回家。第二天一早吴其明找到车,刚打着火,又接到了急诊手术的电话,他一边又赶往医院,一边庆幸着发动机竟没被大雨淹没,没有耽误这名患者的抢救。宋毓青来地坛医院十年间,女儿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本该妈妈围着孩子转,可每每医院急诊电话响起,无论何时,她没打过磕巴,只能让孩子自理。有一次,董茜因为有急诊手术刚赶到医院,却接到电话说儿子被机动车撞倒,一边是情况不明的儿子,一边是亟待救命的患者,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配合主任完成手术后才赶往医院看儿子。每天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导致长时间的应激,不能按时吃饭很容易导致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心内科住院总医师的口袋里总会揣着上一届住院总医师传下来的胃药……
2014年1月13日,一名外籍患者突发心脏病,飞机迫降在京紧急来到地坛医院后获救。
十年时间,打造北京东北地区心梗患者生命通道,成了吴其明和战友们的执着追求目标,他们的付出是一年365天,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年节假日,只要有病人,便会“噌”地爬起,驱车赶赴医院。他们的付出是为数以千计的患者,再次敲开生命之门。
02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2012年,技术力量已经初具规模的心内科迎来了业务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吴其明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构建以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为重点发展的格局,为此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充实冠脉学组力量,4人获得冠脉介入资质。扶持心电生理学组发展,2人获起搏电生理资质。重视心脏物理诊疗,8名医师取得CDFI上岗证,技术能力大大提升。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心脑导管室,引进数字血管造影系统,逐渐完善血管内超声、血流储备分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腔内影像学、功能学技术设备,使得科室对钙化、分叉、左主干、多支等复杂病变的处理更加游刃有余。2016年9月心内科又开设了心内科超声心动图诊室,更让诊疗实力如虎添翼。
2013年,地坛医院正式投入使用的心脑导管室开展首例手术,引进的数字血管造影系统亮相。
心脏介入领域有句“行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迂曲和钙化!冠心病患者的动脉血管壁,钙化严重,钙化就像是盔甲一样箍住血管让血管失去弹性,常规的操作难以让支架扩张到理想的效果。想要治疗这种病变的血管,需要一种高难度的技术——旋磨术。2012年6月21日,64岁的老胡因间断心悸10余年,冠脉造影提示严重三支病变伴有弥漫钙化,术前查梅毒抗体阳性转到了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团队成功为其实施了旋磨+PCI治疗,这标志着地坛医院治疗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三腔起搏器、ICD植入、三维射频消融、经食道超声心动等技术已经成为北京地坛医院的特色技术。心内科年度介入诊疗例数从2011年度的300多例逐年递增至2019年度的近2000例,其中急诊PCI术占比十年来逐年递增,永久起搏器植入年平均20余例,射频消融术逐年递增。
2016
2017
2018
心内科团队冠脉介入治疗手术量逐年上升。
作为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救治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传染病患者责无旁贷。科室成立十年来,已经为近500例传染病患者进行了心脏介入治疗。
01 从无到有 白
03 开辟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
从心内科成立之日起,吴其明就开始谋划开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绿色通道。2010年2例急诊手术,2011年38例,2012年126例……2019年263例,绿色通道的建立是心内科多少医生、护士咬紧牙关,付出牺牲开通的,为了抢救生命,赶往医院,不分假日、昼夜、春夏秋冬。是全院各相关科室鼎力支持打通的,为了“争分夺秒,拯救生命”。
2016年4月25日,北京地坛医院成立胸痛中心,2017年4月6日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北京市第四家国家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涉及的科室有急诊科、放射科、导管室、心内科(CCU)、检验科等,考验的是多科室团队的救治能力、协作精神。
对于胸痛患者的急救最强调的是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Door)到急诊行介入治疗术中导丝(Wire)通过的时间,称之为D-to-W时间,它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能力。国际上要求D-to-W时间在90分钟以内,在医学上追求这个时间越短,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的影响越小。北京地坛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规范了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对于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北京地坛医院月平均D-to-W时间为40-50分钟,远低于指南要求的90分钟。根据北京市胸痛中心联盟统计数据显示,地坛医院2018、2019年平均D-to-W时间排名全北京市第一。
滑动查看更多
“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平均水平以上的心内科”是吴其明的目标,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吴其明和他的团队做到了。开创传染病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先河,成立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独立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置入术、射频消融术、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心脏介入手术。一场场生死抢救、一次次零的突破,一台台高难度危重介入术的成功告诉我们,如今的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再也不是发展初期的冷清萧条景象,病房只有一名患者的历史永远定格在了十年前。
图文来源: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图文编辑:苏琬迪(学生记者)
分享
点赞
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