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编者按
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走过了15个春秋,这一旨在培养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举措,不仅成为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艺术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评价范式。2020年,在回望、总结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斐然成果和宝贵经验之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专家、学者从宏观发展和现实需求等角度提出了创建艺术博士学位的必要性。本期我们邀约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等,分别从戏剧、戏曲、影视传媒、艺术设计方面回顾该专业领域15年来的艺术专业学位建设成果及问题,进而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一流学科”建设为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注入学术动力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专业学位建设15年回顾
郝戎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
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中央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中戏”)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82年的历史。中戏现拥有中国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唯一的戏剧影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11月,其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有戏曲历史及理论、戏剧历史及理论、舞台美术研究。1986年7月,戏剧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丰厚的历史积淀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健全和完善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中戏有幸成为首批有资格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的试点单位之一,如今中戏的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
目前,中戏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100余名专任教师,其年龄梯队合理,专业配置全面,艺术创作经验丰富,学术研究成果丰厚。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长期活跃在戏剧、影视创作一线,很多骨干教师已是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专业教育家,且获得过国内外戏剧及影视类专业奖项。1949年12月正式建院以来,中戏为新中国戏剧事业培育了数千名戏剧工作者,被誉为“中国戏剧人才的摇篮”。中戏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戏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
中戏具有优良的软件、硬件办学条件。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能够独自承担教学实习演出的各项专业工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舞台制作、技术支持,辅导舞台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专业的剧场和演出设备,无论是场地的规格、设施,还是演出使用的灯光、音响设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9个设备一流的专业剧场,所有在校学生均可在学习阶段进入剧场实习。
学院邀请世界各地顶级戏剧专家任教或讲学。2005年9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落户中戏;2007年,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落户中戏;2013年12月,中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两个戏剧教育席位中的一个;2015年,国际舞台美术联盟总部设在中戏。
二、艺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一)“一流学科”建设成为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深化发展的契机
2017年9月,中戏凭借“戏剧与影视学”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既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重大契机,同时也对学科建设发展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迎来了深化发展的契机。
高水平的戏剧影视创作,是在总结历史、深刻发掘创作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一流的学科理论,是在丰富戏剧影视实践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总结。正是因为如此,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展、艺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既是检验学术研究成果的试金石,又能为学术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为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交流平台
近年来,中戏积极倡导发起、筹备建立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戏剧影视文化领域具有学术权威的学术组织。
中戏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中国话剧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总部、演艺家研究中心、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所在地。作为中国戏剧艺术最高学府,学院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上责无旁贷,一直以来注重国际学术资源的分享与平台构建。中戏是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国际舞台美术联盟总部、国际舞台美术学生作品交流中心等机构的所在地。通过举办亚洲传统戏剧工作室、国际大学生戏剧节、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国际舞台美术教育双年展、国际舞台美术联盟学术交流与研讨等活动,搭建起分享教学成果、保持深度合作、促进世界戏剧教育发展的平台,探索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路径,并积极为其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实践创作展示平台,不断提升MFA的教学质量。
上述平台已逐步发展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戏剧教育家、评论家和戏剧工作者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组织。在校研究生尤其是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不同形式参与上述平台的艺术创作与学术活动,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这些学术交流有效提高了师生们的艺术审美水平,也提高了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艺术实践水平、拓宽了眼界。在活动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与模式,受到全国本学科专家的高度评价,在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培养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专家、学者为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中戏师资队伍结构科学,梯队建设合理,师资队伍优秀,既拥有在国内学术界知名的资深专家、学者,同时又有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中坚力量和国内相关学科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此外,一大批青年学者崭露头角,他们年富力强、学术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教学、科研及创作综合能力较强。导师队伍中拥有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他们也是活跃在戏剧影视领域的艺术家,践行着“既是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同时又是知识渊博的教授学者”的宗旨。
中戏充分利用自身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聘请国内外一流艺术家与知名学者担任院外导师,形成院内、院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国内主要有知名导演陈薪伊、王晓鹰、任鸣、查明哲、吴晓江,舞台美术设计师苗培如、李锐丁,编剧冯俐等;国外有日本大学教授户田宗宏等。
(四)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为艺术专业学位教育开启新的方向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建设世界研究生强国的新形势下,对加强我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学院积极贯彻通知精神,结合非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较早地开始了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这是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取消后,根据社会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尝试。
同时,中戏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培养大中小学戏剧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具有较高戏剧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优秀戏剧教育人才为目标,招收“非全日制戏剧教育”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以此适应现阶段不断增长的美育师资需求。该非全日制艺术硕士招生计划也纳入了中戏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中小学校在职戏剧美育教师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共建项目。计划初步形成戏剧美育师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不断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通过戏剧美育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培育戏剧文化土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大戏剧观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中戏依托传统学科专业基础与教学模式,深入汲取国际国内专业历史教育经验,不断完善新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中戏现有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音乐剧、京剧、舞剧、歌剧、偶剧等13个系,涵盖了戏剧影视创作的各个分工和全部环节,是戏剧影视领域学科最为齐全的院校之一。再加上优良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做可靠保障,未来数年,中戏不仅学科内部会有较快的发展,各学科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促进,充分展现戏剧与影视学科的综合艺术魅力,促使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整体性跨越式发展。
至今,中戏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15年历程。15年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中戏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特色鲜明、内涵发展,按照艺术硕士“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的人才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这15年间,200余位毕业生以优异的艺术创作能力、深厚的综合艺术修养成为戏剧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对艺术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进程中,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任务迫切、大有可为。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突出培养模式转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结构调整优化,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突出走向国际、开放发展,不断提升艺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开创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中戏秉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MFA的办学过程中,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二是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三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均应在70分以上。在规定考试的课程中,如有不及格,可在一年内申请重修一次。重修后考试不及格者,不得申请学位。四是学位论文。全日制艺术硕士学位作品是专业实践能力的集中展示,学位论文应与学位作品的创作实践紧密联系,应结合本人学位作品的理论思考、阐释或理论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且字数不少于8000字,须遵循学术规范。15年来,中戏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诸多艺术硕士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戏前身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从那时起,有着崇高理想的文艺创作理念、救亡图存的红色革命精神便注入中戏的办学与教学之中。中戏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特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专业特长,坚决贯彻党的文艺路线和文艺方针,实现凝心聚魂、守正创新、固本强教的教育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内涵。在艺术硕士的实践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践行着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教学与创作理念。
刊于《艺术教育》2020年7月刊
编辑、排版:陈予婧
审校:张东宾、谢峰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