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科大,每年都有这么一个学生群体,他们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比例超22%,他们从大一到大四,都一如始终地忙碌,为目标,为梦想,不停歇。他们是保研学生。
还在为未来思考,并感到略微迷茫的你,不如来看看优秀的学长学姐是如何在忙碌中保研的吧~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四组学长学姐。听他人的精彩分享,看自己的学业生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大家都有所耳闻,然而,万事万物,都需一个“自我修养”。那么作为一个学霸,又有什么自我修养呢?北京科技大学物流专业2015级本科生,现已保研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读研的胡华清为你讲述~
学习竞赛为主体
第十三届“校长奖章”获得者;加权成绩96.16,位列专业第一;在本科期间申请国家专利2项,另有1项在申;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一区TOP期刊论文1篇。
获评北京市三好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并连续三年获评校优秀三好学生。曾获2016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一等奖(团体季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校级级以上奖项荣誉20余项。
保研信息尽早抓
从大一始,胡华清就开始搜集保研信息。对于保研信息获取的全面性,是获得保研最大可能的前提。若屏幕前的诸君听多了前人描述的考研之可怕,不如来康康神仙学长的保研路!
北京大学夏令营是胡华清得到北大offer的开始——在夏令营中,胡华清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又富有创造力,行动力的队友。令他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北大夏令营中的各种学术大牛。“许多业内十分出色的老师会为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举办各类讲座,并提出各式研究方向。”
知识的集中浇灌为胡华清提供了许多表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科研埋下种子。“探索精神”,是他很喜欢的一个词,正是这种对知识孜孜不倦又对问题穷追到底的精神,让他在人才济济的夏令营中仍能脱颖而出,在夏令营结束后,收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offer。“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胡华清把大学四年中多数的时间都留给了学习与竞赛。但他也直言,要学会在动态中选择自己的最优选项,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拥有正确的“定位”,才会有更长远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新生,学长也有话要说——他很理解新生时常会有的困境,即时常对于未来的迷茫。胡华清说,无论这一年,这一段时间是否迷茫,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未来就不会后悔。而消除迷茫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为之不懈努力。
作为大家眼中的“学神”,胡华清对怎样保持名列前茅这个问题并无很大的感触。对于他而言,做好“最好的自己”,方为“比较”的上策。虽已保研北大,对胡华清来说,“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俨然已成为一种习惯。
日久天长,“探索精神”,“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也必定在胡华清未来的科研生涯中,给予他意想不到的力量。
刘伊迪,材料学院2016级本科生,保研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专业排名第一。在本科期间经常参加境内外交流活动。
在日本东北大学交流之时,因为行程安排原因,刘伊迪在一对日本夫妇家中暂住了两日。在这两天之中,大多时候刘伊迪和这对夫妇用英文交流,而夫妇二人会一些中文,偶尔也可以用中文交谈。
短短的两天,让她体会到日本文化中的“一期一会”——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才不会后悔。生活亦是如此,既然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便过好这一秒。
刘伊迪说,“在这对日本夫妇家中,我能够切身体验日本文化。更难忘的是,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却能产生非常深厚的情谊。这是一场没有目的性的交流,你能够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获得独特的体验,并给自己的人生非常深刻的感触。”
四年本科,刘伊迪可谓“天涯海北四处跑”——从赴台湾大学交换,到日本文化交流项目,再到今年即将启程的韩国文化交流项目。刘伊迪似乎一直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流转。但当被问到最喜欢哪种文化时,庄重典雅又悠久流长的中华文化,依然是她的心头好。相对于对人生有一个定向的目标,她似乎更喜欢在各种新的尝试中找寻最舒适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国内外交流让她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同时,“国内外交流对我帮助很大的一点是让我明确了未来走什么道路。正是进一步了解世界,我才更加清晰地认识了祖国、认识了自己。在大三下学期面对出国还是国内深造,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保研。”
刘伊迪喜欢的书籍有很多,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在她的阅读列表。在台湾大学交换时,刘伊迪喜欢上了大学国文课,对于理科生的她来说,大学国文课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户,让她看到文学的动人之处。“它让一个理科生更深地接触到文学,也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情。”而闲暇之时,刘伊迪还会自己写一写简短的影评,书评。虽没有刻意想过发表或刊登这些内容,但这些简短的文字,总能给她不一样的回味和新的感受。
谈到拖延症时,刘伊迪认为,“拖延症每个人都会有,我也会有”。她引用一位台湾大学的老师的话——所谓拖延症,是自己觉得这个东西很难,能力达不到,所以搁置到最后一刻才不得不做。对于如何克服拖延症,她依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还可以分成一级一级,分清主次,逐级解决,不必着急解决所有问题”。
《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有一句台词,“努力!奋斗!”刘伊迪说她很喜欢这句话,不是因为听起来鸡汤,而是我们许多人都和尹天仇一样,是浮世三千中的小人物,是沧海一粟。
但即使是小人物,我们依旧心怀梦想,并且为之努力,不断成长。
讲到未来时,王开清说,不管怎么样,我现在感觉就是,但行好事。
“但知行好事”还有下一句——莫要问前程。
他说,人要有长远的目标,也要有小目标。但如果只有“长远目标”,没有“短期目标”,那这个长远目标就永远不会实现。
从大一开始,王开清主动担任班长。曾经的他站在讲台上和同班同学讲话时,都会发抖。那是他第一次成为“班干部”。
他说,在上大学之前,自己也没想过大学会这么过。大一时,认识了后来关系要好的同学,在同学的带领下,才开始了他的“歌唱生涯”。在刚入合唱团的一年,他还只是一个“不太会唱歌”的人,只是因为本身声音较好才被“破格录取”。而从唱歌小白到合唱团团长的时间,用了三年。三年时间,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多大?对于王开清,是从不太敢在公众注视下说话的新任班干,到合唱团团长。
但同时,不变的是入学时的初心与梦想。他说,上大学时的梦想是做科研,即使现在,依旧希望将来做科研。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小心安置的杂物间,外人看起来放置许久,实则是小心翼翼地储藏。
在合唱团的收获,也不仅仅是唱歌技巧的提升。对于王开清,在合唱团他遇到了很多会唱歌的“大佬”,在KTV就像是“神仙打架”。因为对艺术表演的热爱,也让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时候就像大家一起去做一项任务。”这种共同攻克难关的经历,也为大学生活中增添了一份情谊。
“也许生活就是要丰富起来,才会变得很有意义。”从班干部,学生工作,艺术团,到个人公众号,校内外比赛……他还偶尔会帮同学看简历。今年10月份,王开清参加了北京市文联举办的主持人大赛。课业工作之余,他经营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取名与“开清”音相近的“开听”。在“开听”,他会分享自己钟意的古诗词,文章,偶尔也会写写东西。少年的闲思在这里萌发,生长成火红的木棉花,将热情与温暖赠予过路人。
他称呼自己为“嘴角向上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历经过“大风大浪”,但又说“失败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正是坦然的心境,如汪洋般承载着他的小船越走越远。
冯子阳和孟星华相识于一年前,在这个120平米的实验室中,他们成为了同一届的“车友”。
现在各种竞技车赛层出不穷,不管是以摩托车为主的雅马哈车队,还是赛车为主的斯巴鲁车队,这些名字听起来都酷炫拉风,甚至熠熠闪光。但冯子阳和孟星华的“车队”却不同于这些车队,他们的车队,全称为“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队”,他们操控的,是只有半臂长,但精妙程度丝毫不输真车的“智能车”。
2019年8月25日,山东威海。
在国赛还剩下最后一分钟的时候,冯子阳,孟星华组的智能车仍然没有发动起来。而作为发车手的孟星华此时再也不慌了。他最后一次平静下来,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车子的各项数据,把之前因为紧张而没有发现的数据漏洞顺利补救,在最后的三十秒钟,车子终于发动!在全场所有人的注视下,北京科技大学的智能车向前方驶去,发车手孟星华也长舒了一口气。
孟星华说,最后一场比赛很紧张,因为作为预赛第一,我们是决赛最后一组上场,全场的人,包括观众和其他赛队的,都在注视着我。但当最后车子发动后,他们都鼓掌了,我感觉如释重负,也很欣慰。
第14届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上,以冯子阳和孟星华为上场代表的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赛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因为这次获奖和优秀的表现,他俩获得了科技保研的资格。冯子阳说,智能车队里牛人很多,学霸也很多,他们这一届队伍里有22名大四队员,其中19个获得保研资格,包括8名科技保研学生。
对于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的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队队员来说,已经不是简单地追求“获奖”和“保研”,他们更想得到的,一直是“冠军”。
冯子阳说,每一届的车队都会向着冠军冲刺,领队都会告诉下一届的参赛者,要拿冠军,包括我们今年做了领队,也会和我们的队员说,要拿冠军。甚至现在谈到比赛成绩,冯子阳对赛时失误的遗憾也跃然脸上。“但当真正到了赛场上的时候,就不会再提冠军的事情了。安心去比赛就好。”对于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队来说,对于“冠军”的渴望,认真的竞赛精神和高标的要求是一种传承,老队员对于要上场的新队员的鼓励和认可,亦是不变的传承。
孟星华大概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上,最备受关注的人之一。当他又回想起那时的状况,却说,“回望过去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是车子的起点,也更像是我人生的起点。”
保研,对于上述四位,是人生的新起点,也是对他们三年来兢兢业业的回馈。不管是学习竞赛,还是第二课堂,都在属于他们的大学生涯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高考对于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在北京科技大学,于人生的新阶段,发现更多的可能吧~
/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
文案:张雪晨
排版:贾吉航
执行: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助理团
相关链接:
贝壳·故事 | 北京市美术联考第一名的自述:因为热爱
贝壳·故事 | 贺可太——十二载招生宣传,做学子的摆渡者与引路人
贝壳·故事 | 从北科到大兴国际机场,一位博士学姐的人生选择
贝壳·故事 | 54年后,我成了爷爷的校友
贝壳·故事 | 葛昌纯院士:心系科研 材料报国
贝壳·故事 |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贝壳·故事 | 在十八岁这年,初遇最好的北科大
贝壳·故事 | 北科,私藏与你的时光
贝壳·故事 | 此处居四年の北科
贝壳·故事 | 去顾虑,明朗初心;爱北科,邀你同窗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