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 | 他们在法大

关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这一会议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而“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向外延伸的单行路,它对内也密集地延伸到中国大地各处:全国各地积极践行着“一带一路”所倡导的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

法大,也成为了当今“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一个小缩影。目前我校本科留学生共66名,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一带一路”国家仍然向法大源源不断输送着新鲜的血液。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那么现在,他们在我校的生活状态如何?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希望留在中国还是回到祖国?本文集中采访了8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心声。

机缘:为什么选择中国?

问及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学习,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吴莉说到:“我从小就喜欢中国,在小时候我经常听中国的音乐,看中国的电影,来中国上学也是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梦想。”中国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他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中国”相关的词汇,耳濡目染地多了,也便慢慢喜欢上了中国。国别不同,这种喜欢犹如隔着薄薄面纱去观赏一位异域女子,朦胧而充满憧憬。这种对中国模糊的美好印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前来求学。

中国政法大学

交流永远不是单向的。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设立奖学金,吸引、鼓励和资助优秀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的高等学校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我校取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招生资格,2016年我校向北京市教委申请设立“北京市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并获批准。奖学金学生每年均可获得学费和生活费的支持,优厚的奖学金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法大。

中国政法大学

目前来看,我校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中亚、西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我校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数量的增加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一带一路”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精通汉语的毕业生成为了急需型人才。柬埔寨的炳啦妮说到:“在之前假设我在中国学了五年的中文,回国之后很难找到工作,但是‘一带一路’的建成后,我们留学生就有了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政治往来、以及法律协商等等方面日益密切,在今天以及未来,仍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而对于法大这样的政法类学校,除了法学之外,留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学习国际政治专业,甚至占到了留学生的一半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留学的大学生,越来越致力于中国与自己国家方方面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世界的大潮中,中国就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马达,一路高歌猛进,所有人都目睹了中国的成就。来自蒙古的伯一达谈到自己来中国的原因时说道:“我的爸爸一直和我说,中国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国家。在我15岁那年,他问我:‘你要不要去中国留学?’他给我一天的考虑时间,我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我就来到了北京。”尽管过程充满了机缘与巧合,但是一切又显得非同寻常且意味深长,就像吴莉所说的:“来到中国学习,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一带一路”:开往中国的列车

而“一带一路”对留学生以及他们的国家的意义是什么呢?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夏冰曾有机会亲临“一带一路”论坛现场,他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他谈到,乌兹别克斯坦最先接受与实行中国的“一带一路”思想,“一带一路”建成后,两国就石油方面、技术方面、人才方面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并且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技术人才的支持由50人增长到了500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共赢。学习国际政治的炳啦妮说到:“一带一路建成后,中国将会增加对柬埔寨的投资,不仅会促进柬埔寨的经济与就业,也会促进柬埔寨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于蒙古而言,伯一达说:“俄、中、蒙共建了经济走廊,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蒙古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蒙古国也有着很多美丽的地方,一带一路的建成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蒙古的魅力。”

中国政法大学

“一带一路”不仅仅连接着陆上的沿线国家,更有“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非以及欧洲等沿线各国。越南的黎冰芳说到:“越南对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视。越南从中国得到很多帮助,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可以互生、互利、互赢。”

“一带一路”的建设深深地影响了留学生的就业规划。通过所采访的留学生了解到,毕业之后,即使不留在中国,他们也会继续从事中国与自己国家相关的职业。来自越南、在法大学习法学的黎山海选择毕业之后回国当一名律师。近年来中国和越南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越南也越来越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汉语的人。伯一达则选择从事中蒙两国间与商业、运输相关的翻译工作。一带一路的建成必定促使两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他更希望运用自己的所学促进两国在经济上的交流发展。而夏冰的想法与他人较为不同,他选择留在中国当一名律师。“我知道这对于一个留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对我而言,中文有很多人可以学,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我在中国学的是法律,那么我就该运用我自己的所学实现自己的价值。”夏冰这样说道。而梦想并不一定要兼济天下,也可独善其身。吴莉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曾经没有过什么梦想,不过直到我发现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饭菜很感兴趣,但是在中国没有一家吉尔吉斯斯坦餐厅,于是我有了新的梦想:在中国开一家吉尔吉斯斯坦餐厅,在祖国开一家中国餐厅。”

不管是对留学生的国家还是留学生个人,“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都不容忽视。“一带一路”就像是一列开往中国的列车,给沿线的人们带去快乐与幸福。

隔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尽管在大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密切、友好往来,但是在小的区域中,以法大为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往往各自困守着自己的圈子,互不干涉彼此的生活。“即使是交朋友也大多是‘一面之交’,比如今天我和一个中国同学吃饭,明天打招呼可能就不认识了。”吉尔吉斯斯坦的欣悦说到。但是造成这一现象并不是留学生排斥中国学生,据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说:“这些学生在生活中是非常友好、非常乐于表达的。他们平时也很乐于找我们聊天,有什么情感都会直接的表达出来。”既然留学生与老师可以相处得如此融洽,那为什么与中国学生却存在隔阂呢?

除了主要生活区域不同之外,大多中国学生将责任归咎于“语言问题”。他们大都误认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沟通上存在困难,以至于在交谈时双方都难以理解对方所想表达的意思。以夏冰在社团中的经历为例:他参加过两个社团,每周要开一到两次例会,但是部长或同学认为他听不懂,担心给他的任务做不了而不喜欢叫他来。只有在他主动找部长或同学问要不要开例会时,他们才会说:“今天有例会,你过来吧”,却不会主动去联系他。但是这一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我校留学生入学时汉语水平要求达到HSK(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中级水平),这种中文水平在与中国人交流上基本顺畅,但是中国学生总会多少存在疑虑。这也成为让留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在校园里,有时热情的中国学生向自己打招呼时大多选择用英文而不是中文。“我们来中国留学是想提高我们的中文水平,我们乐于、也希望和中国的同学用中文交流。”

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隔阂并不存在外在的障碍,而在于内心中的自我设限,自我揣测、不主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他们能不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我们是不是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会不会不喜欢和我们交流?……对于我们中国学生而言,我们被这些问题与困惑所牵制,始终不敢迈出友谊的第一步。黎山海说到:“其实也不都是你们中国学生的原因,毕竟交朋友是双方的,双方都需要主动。”

中国政法大学

为使中外学生双方更加主动地去认识对方、结识对方,我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据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李妍老师所说,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些促进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友好交流的文体活动,比如开办“小语种语言兴趣班”,在这里留学生扮演起了老师的角色,为中国学生教授本国的语言,比如韩语、法语、俄语等;以及在每年12月举办的“国际日”活动,在这一天,留学生汇集在逸夫楼文化创意展厅,展示自己国家的特色文化、服饰、食物等等,并且在一起交流狂欢,载歌载舞。这些活动都像是热情的火焰,融化着中外学生之间的坚冰。但是目前来看这些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方式,将中外学生融为一体。

中国政法大学

据了解,这种隔阂的现象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但是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绝不能成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们同处一座校园,理所当然的是一个整体。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在文化背景、宗教习惯等方面固然存在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参与活动,通过主动交流,抛却因国别不同而带来的冗余羁绊,回到仅仅是“两个青年人之间平等交流”的原初状态,让中国学生与“一带一路”留学生之间的友谊长存,让法大的“一带一路”源远流长。

中国政法大学

法大微信 【第20170531期】

文字来源:杨泽龙

图片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内容编辑:骆红维

中国政法大学

温馨提示:在浏览““一带一路”故事 | 他们在法大”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国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政法大学-“一带一路”故事 | 他们在法大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