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2021年第5期封面
封面作品:孙景波《东方欲晓――梦回西柏坡》(局部) 2021年 布面油彩
古代美术史专题
本期《美术研究》有4篇古代美术史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线上发布。
什么是图像史的知识生成研究?
——为《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所写的绪论
尹吉男
内容提要:当一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绪论或引言如同一部完整歌剧的序曲,它不能代替一本书,同样全书也不能代替绪论或引言,功能无法互换。从阅读习惯来说,绪论是全书完成之后才写出来的,在写作时间上是最晚近的。但为读者着想,不能写成一个全书的总结报告。在一部电影放映前就向观众提前透露了结局,多么乏味。其实,学术阅读也是一个审美历程。
尹吉男 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
沙畹《泰山》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部分书目
1978级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合影
孝堂山石祠
1985年,尹吉男随国家书画鉴定小组在上海博物馆
辽,佚名《深山会棋图》,1974年辽宁法库叶茂台出土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后娘主义》书影,2002年
尹吉男与柯律格(Craig Clunas)
宋刻本《史记集解》
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故宫博物院藏
明毛晋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历代名画记》
《孔子庙堂碑》拓本
(传)顾恺之《洛神赋图》 故宫博物院藏
(传)董源《潇湘图》 故宫博物院藏
谢环《云山小景图》 淮安王镇墓出土
谢环《杏园雅集图》,镇江博物馆藏(请滑动查看)
朝鲜 金炳国(1826-1905)书《兼吏曹判书正文金公墓表阴记》,日本早稲田大学图书馆藏。从中可窥见“肥胖的”赵体风格
手挥五弦:中国早期人物画的再现难题
吴雪杉
内容提要:对先秦两汉画家来说,“手”是一个难题。到顾恺之宣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时,手的描绘才不再成为问题。考察先秦至魏晋绘画实物,可以发现中国画家对手的再现能力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进程,最终在公元4世纪达到高峰。这一进程不能完全从中国内部获得解释,佛教艺术的传入可能也起到部分作用。
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绵阳新皂乡东汉墓出土抚琴俑,2世纪,重庆市博物馆
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2世纪中后期
嘉峪关新城一号墓,257年
敦煌佛爷庙湾画像砖墓M37,公元3世纪
酒泉丁家闸5号墓中的手图像,约4世纪
南朝西善桥宫山墓出土的嵇康抚琴,5-6世纪,南京博物院
河南邓县彩绘画像砖墓出土的《南山四皓》局部,公元5-6世纪
曾侯乙墓漆棺武士及手,公元前5世纪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里的手,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中的手,公元前168年
“八里台”汉墓墓室前山墙壁画,公元前1世纪
“八里台”汉墓墓室前山墙壁画中方向错误的手
“八里台”汉墓墓室前山墙壁画中结构准确的手
烧沟61号汉墓墓门上额“神虎食女魃”中的手,公元前1世纪
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墓壁画中的厨师,公元9-23年
洛阳道北石油站东汉壁画墓,公元1世纪中前期
新疆米兰第三号遗址壁画,公元300年前后,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庞贝希尼斯特别墅壁画局部,1世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米兰三号墓壁画局部,公元300年前后
新疆民丰县出土女神或菩萨像,2-3世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建武四年铜鎏金佛像,338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克孜尔第38窟天宫伎乐图局部,4-6世纪
《胡笳十八拍图》所见辽金捺钵凉棚考
邱靖嘉
内容提要:传世画作《胡笳十八拍图》描绘了北方民族卓帐游牧的生活场景,是对辽金时期夏捺钵行营的真实写照。图中频频出现的凉棚很有特点,它与位于其后供日常起居的毡帐构成了一种类似“前朝后寝”的格局,是整座营盘的核心。图中所见四角攒尖顶式和庑殿顶式两种凉棚形制,皆可在辽代壁画资料中找到对应图像,它们的使用场合有所不同,且与汉式建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出汉文化的影响因素。凉棚作为北族捺钵文化的独特景观,一直延续到金代。藉此亦可推测,《辽史》提到举行殿试的“清凉殿”,其具体场所可能就是夏捺钵之凉棚。
邱靖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三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五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六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七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九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十二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十三拍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三拍中四角攒尖顶式凉棚
敖汉旗羊山3号辽墓壁画《烹饪图》
敖汉旗羊山3号辽墓壁画《备饮图》
敖汉旗羊山3号辽墓壁画线描图
北京故宫中和殿
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图》第七拍中庑殿顶式凉棚
乌兰板辽墓壁画
辽代庑殿式柏木小帐
佛光寺东大殿
文徵明赠礼画研究
姚远
内容提要:本文选择以文徵明的书画赠礼活动为取径,将作为礼物的绘画——赠礼画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徵明的社交生活与艺术实践进行合理重构,检视文徵明处理书画请索的方式,探寻其作品制作与流通的具体运作过程,尝试分析赠礼画图式的表意结构,较完整地理解画家在面对关系亲疏、时机和场合各异的不同情况时,如何借由特定主题、风格类型、技法、结构、意境的塑造以及形制、尺寸及制作时长等多种策略与修辞,将绘画作品塑造成“恰如其分”的礼物,并借助礼物的流动来维持、强化、创造,抑或中止社会联结。
姚远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文徵明 《雨余春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 《剑浦春云图》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 《楼居图》 纽约私人藏
文徵明 《古木苍烟图》 故宫博物院藏
学报编辑部 戴陆丨整理
本期编辑丨孙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