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美院人文学院
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许多近现代画史上的名家,如徐咏青、周湘、杭稺英、张充仁等人都曾先后在此学艺。
1903年,土山湾画馆主任刘必振和他的学生们。(图自张伟、张晓农著《遥望土山湾——追寻消逝的文脉》)
为适应教学需要,土山湾画馆曾刊行数种出版物,包括《绘事浅说》、《铅笔习画帖》等,作为教材或者范本供学生参考。人文学院图书馆所藏的这套《土山湾画馆图画范本》(以下简称“《范本》”)亦属此类。据考证,依照范本临摹是早年土山湾画馆课徒的主要方式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
《土山湾画馆图画范本》(部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藏
《范本》现存十七开,硬纸本印刷品,分为“第二册”与“第三册”。其中,第二册存八开,各为“第一页”、“第二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十页”;第三册存九开,各位“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每一开均在不同位置印有“上海土山湾画馆印行”、“土山湾画馆印行”或者“sTw”缩写字样。
《范本》所印内容均为铅笔人物素描范画,而素描正是土山湾画馆学徒们的必修基础课。其中,第二册所绘按页码顺序依次为“耳目”、“口鼻”、“面部图”、“起稿图”、“弱年相”、“轻年像”、“高年像”、“人物”,呈现出从五官局部到头部全貌,再到人物神态,最终达到描绘具有情节与场景的人物画的训练逻辑,并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与明暗技法融汇其中。第三册主要体现对不同视角、光线下人物面部多种神情以及不同年龄人群面貌体态的描绘,分类更为细致。《范本》所选取的模特以西方人形象为主,仅在第二册第十页中出现了包含清人形象的画面场景,展现出西洋画法与中国生活的融合。除此以外,在第三册中还出现了石膏像写生范画。
《范本》的印制时间待考。前述《绘事浅说》等出版物,均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当时主理土山湾画馆的刘必振(1848-1912,字德斋)主持下刊印,彼时亦为画馆印刷出版的一个高峰。然而,随着年代日久,传世的土山湾画馆出版物可谓吉光片羽。我们迄今仍未能发现《范本》的全貌及原名为何,其现定名乃遵从捐赠者丁悚先生之说。
丁悚先生(1891-1969)字慕琴,早年曾受土山湾画馆西洋绘画影响,由此打下绘画基础并开启了艺术人生。此套范画是否为丁悚先生少年习画所用,今亦不得而知,但从第二册第九页“高年貌”画像上对人物双睛的涂抹痕迹来看,或可推知其确为日常实用之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为开展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工作,向各界发出了征集“五四”运动前后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时期的各种资料的启事。
《中央美术学院征集中国近代美术史资料启事》,丁夏先生提供
彼时,追随徐悲鸿先生留在美院并于校工会任职的黄警顽先生(1894-1979)亦从中相助。由于他早年深耕沪上,应与同样善于交际的丁先生相识。在黄先生的居中联络与请托之下,启事被探访者捎至上海丁悚先生处。今天,从信封上黄氏手书的“丁慕琴老画家”上款中,仿佛还可感受到其对丁氏的敬重之情。
信封(正面),丁夏先生提供,曹庆晖教授协助辨识
丁悚先生对这次征集十分重视,在信封背后写下“十一日来访,限两个月交件”的字样。其后,这套《土山湾画馆图画范本》(共十七张)便与其它藏品一同捐献给中央美术学院,并入藏彼时新创立的美术史系资料室,保存至今。
信封(背面),丁夏先生提供
如今,我们已难还原更多的历史细节。具体何时由何人前往上海探访丁悚先生的过程以及个中细节已难考证。但是,前辈的慷慨恩泽至今。
2021年9月18日至10月1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专题展”中,这套由丁悚先生捐献的《土山湾画馆图画范本》(共十七张)首度公开亮相,欢迎各位前往观赏。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图片,展出位置位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展览前言墙后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先后受到丁悚先生家属丁夏先生、我校曹庆晖教授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郑工教授的帮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张伟、张晓依 著:《遥望土山湾——追寻消逝的文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王成义 编著:《上海土山湾艺术》,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丁悚先生简介
丁悚(1891-1969),字慕琴,浙江省嘉善县枫泾镇人(现为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祖父丁琴若,父亲丁文治(1863-1902)。丁悚12岁离家赴沪,在老北门昌泰当铺做学徒,业余在传教士办的土山湾画室、周湘图画学校学习美术。初攻西画、素描,又研习国画,书画皆为人称道。20世纪前30年,丁悚活跃于上海漫画、美术、摄影、戏曲、电影、文学等诸文艺圈,是沪上多个文艺社团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漫画界,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先驱者之一,与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鲁少飞等发起中国第一个漫画社团“漫画会”。民国两大报《申报》和《新闻报》的副刊,遍及其漫画。在美术界,丁悚与乌始光、刘海粟、张聿光等联合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出任第一任教务长,并与江小鹣、杨清磐等成立美术社团“天马会”。在摄影界,丁悚加入由胡伯翔、郎静山、黄振玉等发起的中华摄影学社,作品多次亮相影展。在文学界,丁悚与王钝根、周瘦鹃、陈蝶仙等“鸳鸯蝴蝶派”干将交好,前两百期《礼拜六》杂志封面画大部分出自其手。在广告界,丁悚是早期著名的月份牌画家,曾任职于英美烟草公司和新亚药厂广告部,出版多册百美图。在文艺界,丁悚是“做媒博士”、“好好先生”,与梅兰芳、荀慧生、周璇、王人美等演员明星均有交集,丁府成为文艺界人士常聚的沙龙。身份多元的丁悚是研究中国清末民初文化的一位关节人物,一条重要线索。新中国成立后,丁悚曾为华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丁夏先生提供)
黄警顽先生简介
黄警顽(1894-1979),上海人,著名出版人。14岁通过商务印书馆第一届学徒考试并被录用,后来调到发行所专做服务工作。由于他为人正直勤朴且交友广泛、乐善好施,素有“交际博士”之称。早年,徐悲鸿到上海谋职,素昧平生的黄警顽曾热情相助。1947年前后,黄氏应校长徐悲鸿之邀北上至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工作,担任生活辅导组主任一职。新中国成立后,黄继续留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会工作。曾主动提出每月从七十多元工资中扣除二十多元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1957年,黄警顽受到错误批判,终于1959年被迫退职离开美院。自1959年起,他每天自觉参加劳动改造直至1963年被“摘帽”。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有关通知,最终回到上海。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为其平反,并由全国政协为其落实政策。1979年8月14日,黄警顽因病在上海去世。(综合参考:俞子林:《“交际大王”黄警顽》,刊于《世纪》2008年第4期;郑逸梅:《“交际大王”黄警顽》,刊于《读书文摘》2007年第10期;黄可美:《黄警顽二三事》,收录于《老照片》第九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陈列。)
撰文:人文学院王瑀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