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大讲堂 | 于平: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时代担当

关注

按照学院党委要求,“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深化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高标准、高质量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党委书记巴图强调,要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义,找准文艺发展的时代脉搏,贴近艺术大学生成长实际,将开好此课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舞落地、在育人中增效的实践,按照“双线双师课堂”模式,邀请艺术名家和思政课教师同进课堂,继续建设“新思想大讲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9月24日下午,思政部特邀原文化部艺术司和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作题为《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时代担当》的专题讲座。思政部教师及2021级全体本科生300多人参加了学习。讲座由思政部教师孙维霞主持。

艺考

▲于平教授

讲座伊始,于平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中时代特性与艺术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谈及如何把握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时代担当时,于平教授强调三个关键词:“正向性”“共情态”与“凝聚力”。

舞蹈创作的“正向性”,指的是个体表意与时代大潮的协调、合拍,是舞蹈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获取的“正能量”,应该是我们选择创作现实题材舞蹈的根本动机,其基本内涵就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时代的发展趋向“相向而行”。如吴晓邦先生所说“现实主义舞蹈必须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并进而参与生活。”现实题材的选择和主题开掘,也应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立足中华民族置身的中华大地。追求“中国梦”的同时,应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和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于平教授指出,“正向性”就是与上述奋斗目标、中国梦相向而行。这也是我们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最大价值追求所在。

舞蹈创作的“共情态”,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于平教授认为,该观点也是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源与流、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等问题的高度概括和精当阐发。因此,作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关键词的“共情态”,也要考虑“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问题。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既要有现实主义精神也要有浪漫主义情怀——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和情怀。

舞蹈创作的“凝聚力”,着眼于对作品社会效益的重要检验,体现为作品的精神力量。因为“凝聚力”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的第四个问题,就是“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他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要追求“凝聚力”,应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于平教授指出,“正向性”“共情态”与“凝聚力”应该是创作优秀现实题材舞蹈的“三驾马车”。在“表意优先”的基本共识下,应坚持“人民中心”高于“个体本位”。舞蹈作品应具有个性、逻辑与格调。提倡站在“人民中心”立场上的现实题材创作,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最后,于平教授引述鲁迅先生的话向同学们提出期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于平教授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厚的艺术经历为同学们带来生动一课,引导同学们对舞蹈创作的使命责任与时代担当有更深思索!

学生学习体会摘录

2021级 虞文颖:周五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于平教授的讲座,他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从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三点出发讲述了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时代担当和新时代舞者的责任使命。于平教授告诉我们,创作现当代舞蹈,应表意优先,人民中心高于个体本位,这也是正向性的含义——舞蹈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正能量,艺术高于生活,但艺术也是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空想空谈,更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文艺作品应当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华美学精神的享受和喜悦,认识到自己创造时代、发展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舞者,我们需明白自己舞蹈的动机,需明白为什么而舞,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向外进行传播、引领社会的风尚,与观众共情,真正贴近生活。

2021级 陈薇琪:讲座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要把“凝聚力”视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关键词,这是着眼于作品社会效益的重要检验标准。“凝聚力”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之一。凝聚力、正向性与共情态是我们创作优秀现实题材舞蹈的“三驾马车” ,我们将籍此而飞奔!

艺考

2021级 方镁嘉:从于平教授的讲座中我深刻理解了现代题材舞蹈创作需立足于中华大地,保证作品的正向性、共情态和凝聚力。现代题材舞蹈创作的最大价值追求所在正是与中国梦相向而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献出力量。

2021级 廖雯:今天听了于平老师的讲座让我收获满满,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这三个词是我之前没有深思过的问题。舞蹈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肢体语言去表现情感,舞蹈慢慢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现在很多舞蹈作品都在表达民族精神与社会情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舞蹈人,我们应该把艺术融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实现自我价值。

2021级 杨舒尧:讲座主要围绕文艺工作需要与时代建设共同发展与进步展开,以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九个字为核心,详细介绍了当代文艺工作者创作时所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本次讲座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作品创作价值观,对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使我对优秀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艺考

2021级 孙博涵:从于平教授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也感受到艺术工作者的兢兢业业和在艺术这条路上呕心沥血的付出,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为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聆听完于平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了身为艺术工作者的职责和责任。

2021级 汪炜奇:我认为舞蹈不单单是跳舞,是美丽、积极、自信、健康、是爱和责任!是梦想和未来!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起点和归宿。一部好的作品,要经得起人民的评价,专家的评价以及市场的检验,在以后的舞蹈道路上,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要让舞蹈作品给观众带来正能量的熏陶。

来源:思政部

文字:李思晗

图片:朱梦溪

排版:王梦宇

责编:刘菲

总第 859期

2021 第 153期

温馨提示:在浏览“新思想大讲堂 | 于平: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时代担当”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舞蹈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舞蹈学院-新思想大讲堂 | 于平: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时代担当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