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研·专业 | 运动人体科学

北体招生,艺考

北体招生

2021-10-01 17:43:52 文/潘玥婷 图/唐诗涵

关注

艺考

院长寄语

院长:王荣辉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是北京体育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担负重要的角色,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学院具备国内一流师资、一流平台、国家级优质课程和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体育科学基础研究、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运动营养、运动健身与体能训练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院积极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和“三个转型”发展的引领下,秉承“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校训和“致知笃行,明德崇体”的院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创新思路和举措,师生携手共同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贡献力量!

诚挚欢迎有志于体育科学研究,探究人体运动奥秘的同学们关注和报考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PART1

专业简介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有运动解剖学原理与动作优化、运动生理学机制、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营养、运动表现与生物力学、运动与体质健康、兴奋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六个研究方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运动人体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当时我国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部批复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我国最早开设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最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国内第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博士。

PART2

人才培养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比较扎实的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动向,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熟练地掌握1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外文资料;能从事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和体育相关领域工作,或进一步攻读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成为研究型拔尖人才。

1.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熟练掌握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系统掌握竞技体育工作中的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的理论与方法、大众健身活动中的科学健身指导、运动营养补充、动作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悉体育运动的特点,能够洞悉体育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

4.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论文摘要;能够较熟练掌握实验软件和统计软件的有关操作和运用。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多所知名院校保持密切的院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都选送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赴国外半年至一年学习交流,并有“1+2+1”“2+2”“3+1”“1.5+2+0.5”本科双学位、“1+1+1”硕士双学位等多种模式、全方位、全覆盖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PART3

师资力量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技成果突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师资包括20名教授,15名副教授,并聘有2名外籍客座教授;18名博士生导师,31名硕士生导师;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体育总局“百名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95%以上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院紧密依托生命科学母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国际前沿的先进理念和成果,积极面向竞技体育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主战场,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涌现了一批在国内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力学、体质健康研究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培养的本科学生考取国内研究生和到国外知名高校深造的比例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

艺考

刘晔

1972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负责人。

1993年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生物科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3年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授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研究方向:骨骼肌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 1 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SCI、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国家一级学会会议上发表论文 32篇。出版专著(译著等)25部,获奖成果共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曾担任中国皮划艇队、花样游泳队和场地自行车队奥运会科研攻关项目专家,担任我军备战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科技服务项目负责人。

艺考

汪军

1972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冰雪运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科研教练,国家体育总局健身大讲堂主讲教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

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硕士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专业,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13-2014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学者。主授课程:运动生理学,整合生理学,运动训练生理学等。研究方向:运动锻炼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与实践等。主要研究领域有运动锻炼与慢性疾病、运动与科学健身、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等等。主编和参编多部《运动生理学教材》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材,主持省部级和校级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50多篇,积极参与健身科普宣传并有大量视频和纸质媒体转载。

艺考

李翰君

1983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

2011年6月于北京体育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研究方向: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动作技术分析诊断;损伤生物力学;动作学习与控制。在备战2008-2020年奥运会周期内,参加了田径投掷、垒球、曲棍球、轮椅篮球、残疾人举重等项目的科技服务,进行"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研究,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在预防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中,主要进行前交叉韧带损伤、股后肌群拉伤的损伤机制与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也与体育用品公司合作,对运动鞋、紧身衣等运动装备对损伤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2020年获得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主授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0),《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获评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1)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19)。第五届(2019)北京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第五届(2019)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艺考

邱俊强

1974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运动营养工程中心主任。

1998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并留校任教,2002年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营养,主要从事运动营养、运动训练监控、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物化学机制与应用研究。曾任国家竞走队、国家速滑队、国家蹦床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或营养团队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4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奖等多项奖励。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常委,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的首批专家成员。共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

艺考

任弘

1968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体质与健康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1991年8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基础理论系,留校任教。1998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运动员科学选材。主持和参与20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国人群精准运动处方研制及运动处方库建设》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潜优势项目运动员专项选材与青少年基础训练的研究》《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大众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研制与特定人群健身方法的开发》主要成员。参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修订及2005年、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撰写工作。共发表中文科研论文50余篇, SCI论文8篇。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体招生-悦研·专业 | 运动人体科学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