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等开播。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参与了节目的内容策划、学术指导与节目录制工作。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作为节目总顾问,对该节目的学术方向、内容品质进行了指导把握,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对参与节目联合摄制工作予以统筹安排。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献礼建党百年的重磅作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通过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创新拓展重大主题表达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官微开启“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微党课”,一起走进经典画卷,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幸福渠》
刘文西 等 《幸福渠》
纸本设色 227.5×208cm 1974年
1943年,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迁居到了距离宝塔山约8千米处的枣园。在枣园有一条穿流而过的水渠,它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指导当地军民修建的。水渠长约6千米,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
枣园革命旧址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条人工水渠,它解决了当地土地的灌溉问题,使枣园的“川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功绩,当地百姓决定把这条水渠命名为“幸福渠”。
1974年,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创作、刘文西主笔的《幸福渠》,作为重要革命历史作品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引起强烈反响。在创作过程中,刘文西要求创作组成员对每个人物的动态,乃至一草一木都要在深思熟虑之后方可下笔。
《幸福渠》创作草稿
为了选定作品构图,创作组先后画过多幅草稿,其中有一幅是毛主席和延安的老百姓站在“幸福渠”边,等待开闸放水,场面也十分热烈。但最后,综合创作小组的意见,刘文西确定的构图是毛主席和老乡们在水流过幸福渠的时候跟着渠水走的情景,从而增加了“人”与“景”的动态效果,使画面“活”了起来。
《幸福渠》整个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有四、五十人之多,这是绘画创作的一个难题。作品中,毛主席的形象在画面中央,非常突出。他面带微笑,泰然自若,显示出革命的自信。
在他两边是一位陕北老人和一个八路军战士,拿着劳动工具,彼此互相映衬。一位陕北汉子皮肤黝黑,头扎白毛巾,腰系红腰带,是典型的陕北装束,散发出勤劳质朴的气息;他旁边的女子身穿花布衣裳,面部红润,朝气蓬勃;一旁手拿花束的小姑娘和她的姐姐,表情欢快喜庆;渠边陕北老汉手捧流过的渠水,满脸洋溢着笑容;秧歌队伍中欢脱的儿童,队伍后面吹唢呐的人们,都使画面充满和谐幸福之感。
庆祝队伍中高举的两面红旗体现了延安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画作下方占据重要位置的水渠中,渠水溅起欢快跃动的水花。刘文西抓住了渠水开始流淌那一刹那的幸福时刻,突出了主题,奔涌的渠水也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刘文西采用工笔重彩的绘画方式来完成这幅作品,色彩绚丽,带有浓郁的民间美术风格,以表现喜庆气氛。此外,画作中大面积的粉色桃花与远处盛开的白色梨花又让整个画面在丰富的色彩中不失雅致。
刘文西《祖孙四代》纸本设色119×96.6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资料来源:cctv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部分图源网络
主编 | 吴琼
编辑 | 何逸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