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知校史】干打垒的故事

关注

凝心聚力BISTU开拓进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编者按

回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长达84年办学历程中,学校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从“实业救国”到“工业报国”,再到“信息强国”,在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各个时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始终扎根祖国大地,融入到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信息科大人在不同时期与党和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小故事,来了解信息科大的前辈们是怎样用文化的传承来抵抗艰辛和苦难,是怎样用知识的创造来追求光明和信仰,又是怎样努力用卓越的学术追求与高尚的爱国情操,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通过这些动人的人和事激励年轻的信息科大人,在“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全面推进“五个环境建设”,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这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969年北京机械学院西迁陕西汉中发生的故事

感受当年的师生员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事迹

这篇文章内容参考

《西安理工大学校史(1949—1999)》

《珍藏记忆——北京机械学院1970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画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孙义敏老师写的回忆文章

《干打垒精神永不丢——与母校共成长》

北京机械学院1969届校友刘彦山的回忆文章

《大学六年校园生活的回忆》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干打垒,简单的说,就是北方农村采用的一种简易的建房筑墙的方法。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大型建设任务常常要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完成,广大干部职工就用干打垒的方法,建造简陋的居所,解决居住困难的问题,以便快速开展生产、生活建设工作。干打垒,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也是珍藏在北京机械学院师生心中永远的记忆。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听,《干打垒之歌》!

飞起你的夯哟嗬,抡起你的锤哟

架上那木板打好桩啊

我把那泥土垒呀

嘿!嘿!干打垒呀,干打垒

乘着歌声,让我们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原北京机械学院大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党中央做出判断:前苏联很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1969年9月至12月间,在京的中央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北京主要单位、学校,包括其家属,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北京机械学院在军工宣队带领下,全体师生员工及家属约3000余人(其中包括69届和70届学生1190余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于1969年11月5日开始,在20天内,分两批乘火车从北京西迁陕西汉中,只余极少数人员驻守北京,成立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管学院退休老教授孙义敏在回忆文章中写到:“我是被安排在11月10日第二批出发。早上大操场集合,那天正赶上强寒流,大风6~7级,天气十分寒冷,教职工队伍里双职工家庭都拉家带口,扶老携幼,集合时都很有序,没有怨言和牢骚,跟着队伍,从南校门出发,走到紅庙路口,再沿着现在的大望路一直向南,数千人队伍浩浩荡荡,但当时哪有这心情去观赏,队伍来到当时的东郊车站,站台上一辆专列正等着我们,就是它载着我们去到一个只有在历史小说中才能读到的地名一一阳平关,地处秦嶺南麓,是进入汉中盆地的隘口,据说当年趙子龙就镇守在这里。从阳平关下车,那是个深夜,坐上敞蓬卡车向东又走了一百多公里,来到了一个叫河东店的小镇,学校搬迁的落脚点到了。”“由于路途劳累第一夜睡得很香。清晨飞鸟醒得早,叽叽喳喳将我们吵醒,睁眼一看,被子上留下不少鸟糞,也算是对新客人欢迎”。

2020年4月,习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听党指挥跟党走,不计个人得失,这是所有西迁高校师生发自内心的承诺,也是所有西迁高校师生用坚强乐观的行动诠释的信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干打垒现场

当时,学校在汉中的唯一落脚点是褒河河东店原第一机械工业部汉中机床厂和汉川机床厂建厂时的筹备处,约10余亩地,18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学校既要准备解决师生员工和家属的住宿生活问题,也要筹备寻址建校。在这样一穷二白、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摆在师生员工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干打垒的办法,就地取材,在河滩边上建三幢家属楼。现在想来有些异想天开,但在当时确确实实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从设计蓝图、打下地基开始,三幢家属楼也就是用了一年多时间,先后建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在褒河拉车运材料

孙义敏老教授曾经写到:“所谓‘干打垒’,就是当地农村建房的办法,房子的牆是用土在模板中将土夯实形成的,模板高度约20多公分,夯实一层,模板向上移动一层。当然其中有严格工艺要求,因为盖的是三层高的楼房。盖房沙和土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在河滩上建了预制板工地,解决楼板问题。建房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技能的数十种工种,全都由教职工从干中学,边干边学。我当时只能当普工,就是专门给技工打下手,如筛沙子,搬运物料,和水泥等等。对于我们这些文弱书生,干体力活是个考验,但在劳动现场真没有贪懒的,施工中需要砂石都是推着板车直接去河滩上拉,当时正值暑天,头上太阳直烤着,我们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往板车上装卸,脸上的汗珠不断往下跌,当时对‘汗珠掉在地下摔八辨’,才有了切身感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1970届机床15班在汉中的毕业照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69、70届的本科毕业生于1970年7月,分配工作离校。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跟随老师一起从事“干打垒”。在1969届刘彦山校友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为了取暖和做饭,部分同学每天要步行几十公里的路程,到山上去砍柴,中午在山上啃凉馒头喝凉水,傍晚还要拉着柴火回来,汗水湿透了内衣内裤。其余的同学要沿着褒河大堤步行四五公里去帮助给汉江机床厂盖宿舍楼,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每个同学都很乐观,同学之间坦诚相待、相互鼓励、团结和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劳动景象,令人至今难忘,一直到我们离开汉中河东店时,3栋楼即将封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用背篓背拖拉机

1970届校友在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中回忆到:“母校搬迁汉中,我们在窑洞住了两个月,就开赴元坝山里,修路开荒住牛棚。生活物资要用背篓从几十里外背过来。体力消耗极大,女生都能吃八两饭。1970 年春,为了加快修路进度,需要一台拖拉机。因为当时路还没有修通,拖拉机又开不进来。怎么办?大家灵机一动,用背篓背拖拉机!于是就把整台拖拉机拆成零部件,分别用背篓背上山,然后再组装起来。不愧为机械学院的学子 ”

通过这样的艰苦劳动,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干打垒”精神就这样培养了起来!干打垒精神是一种强烈的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勇敢面对现实、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是一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一种勤劳节俭、乐于奉献的精神。它给予北京机械学院的精神财富,是厚重的,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1971年8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研究,并征得国务院科教组和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决定北京机械学院由汉中迁西安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定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后来发展成为西安理工大学。而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经过不断的合并融合,发展成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金台路校区就是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的原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时光飞逝,许多的教师、校友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努力奉献,再也没有机会重回汉中河东店看看。然而梦里不知几回,还会忆起“干打垒”的场景;但凡遇到回汉中去过的朋友,都要打听打听,用汗水建设起来的“干打垒”还在么?也许多年后,“干打垒”的物质会不存在了,但“干打垒”的精神永存。无论是西迁汉中的北京机械学院大部队,还是后来留守北京的部分人员,还有北京机械学院的老校友们,都永远为“西迁精神”和“干打垒”精神所滋养,不断努力奋斗,为建设更美更好的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 |校友校史工作办公室

图/文 | 张艳

编辑|马芮晴

近日精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2021年教师节表彰大会

我校两名教师获评2021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调研

●校党委书记王传亮现场督导新校区建设与搬迁工作

●王永生校长带队出席中国-东盟信息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并作主旨发言

●王永生校长率团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考察交流

●晚安给你,信息科大的夜也给你

●信息科大携专属定制月饼送中秋祝福!

●中秋快乐 | 别出心裁!快来看信息科大藏在细节里的中秋祝福

温馨提示:在浏览“【学党史知校史】干打垒的故事”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党史知校史】干打垒的故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