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革命精神 | 传“抗大精神”,敬赤旗飘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艺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21-9-17 08:13:59 文/沈雅雯 图/贾晓红

关注

“抗大,抗大,

越抗越大!”

赤旗飘扬丹心路,

雏凤清鸣展未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这所革命时期的大熔炉,

不仅为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杰出人才,

还留下了值得后人学习的抗大精神。

“党的革命精神”第十一期,

劳小萱便带你走进“抗大精神”,

一起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风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历史背景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以加强对干部的培养。1936年6月,举行开学典礼,不久,国民党军偷袭瓦窑堡,“红大”与党中央一起迁至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初,“红大”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下图)。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使教育更能适应抗战需要,1939年7月“抗大”毅然挺进敌后,12月到达晋察冀,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直至抗战胜利。“抗大”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12所分校。抗战胜利后,“抗大”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改名东北军政大学,揭开新的历史篇章。抗大办校近十年,为党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达十多万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精神内涵

延安时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干部学校,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手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抗大校歌

作词:凯丰 作曲:吕骥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现实意义

1

抗大彰显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精神支柱

抗大擎起了抗日救亡的一面大旗。在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大规模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冲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探索民族解放之道路。抗大在抗战烽火中彰显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

2

抗大发挥的“大学校、大熔炉”作用,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生动样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夺取抗战胜利,抗大担负起了为民族解放战争造就大批抗战骨干的光荣使命。抗大第一期招收1065名学员,其中红军师、团以上干部38人,罗荣桓、罗瑞卿等既是学员又是领导干部。抗大第二期开学时,仅大学部就有14个队1300多名学员。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开学,学员猛增到5500多人,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地下党派来的干部900多人。此后,抗大学员不断增加,开设了10余所分校。东至东海之滨,西至西北高原,到处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回荡着抗大的歌声。

抗大这所“大学校、大熔炉”,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生动教材。

3

抗大创立的正确教育方针和先进教学理念,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珍贵资源

抗大开辟了现代军事教育的新路。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抗大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形成了崭新的校风和学风。抗大一扫千百年来旧的教育体系的流弊和陈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决废止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学风,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坚持从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原则,采取“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教学相长”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实战检验、锻造打赢战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对我们今天办学治校都有很好的启示借鉴作用。

4

抗大培育的“抗大精神”,是我们履行新使命的不竭动力

抗大书写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在浴血奋战的战斗岁月,抗大在培养造就数以万计优秀干部的同时,铸就了不朽的抗大精神,极大地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战热情和昂扬斗志。抗大精神,包括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历史将把抗大精神永远铭刻,抗大校歌将被人们永远传唱,抗大旗帜将在人民心中永远飘扬。抗大的光荣传统,永远是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在实现“四个全面”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进一步培育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抗大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旧址,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历史业绩而建的专题性纪念馆。2004年9月30日正式开馆。总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200平方米。共展出馆藏文物、新征集文物162件,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和图表资料445幅。运用半景画、场景复原和仿真雕塑等艺术手法和高科技、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展示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百年华诞,

用光辉历史涵养初心使命,

用抗大精神赓续精神谱系,

用信仰之光书写时代华章。

抗大所锻造的抗大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

所放射的璀璨光芒。

站在崭新的历史节点,

吾辈当染泱泱华夏之风骨,

传抗大精神,敬赤旗飘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源来源:共产党员网 学习强国

文字:付雯

编辑:陈可

责任编辑:杨芃源 汲瑜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的革命精神 | 传“抗大精神”,敬赤旗飘飘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