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柏梁:中国大陆现代小剧场戏曲的肇始与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

中国戏曲学院

2021-8-28 16:41:55 文/沈雅雯 图/陈梦

关注

中国戏曲学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中国戏曲学院

谢柏梁,中山大学文学博士,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北京市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物,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古代的小剧场戏曲最早可以溯源到战国时期的“优孟衣冠”,西汉的《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唐代的《踏摇娘》等诸多剧目。甚至有些学者还认为《诗经》中拥有较多数量的歌舞短剧, 这都可以看成是后来戏曲的短剧之起源。

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从体制浩瀚的昆曲大戏中精选出若干折子戏,予以不同剧目、行当和情绪搭配而成的什锦版表演,已经蔚为大观,成为昆曲表演的常态化剧目。京剧也是一样,诸多折子戏短剧的搭配,使得观众在一个单位时间,便可以观看到文武行当和流派的综合性展示。

就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曲而言,一般认为与小剧场话剧密不可分。

我国的小剧场话剧从1982年林兆华、高行健等人的《绝对信号》肇始,从此中国的小剧场话剧一发而不可收,从涓涓细流蔚为河流湖泊,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戏剧景观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也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之一。

中国戏曲学院

话剧《绝对信号》

大陆现代小剧场戏曲的发端,通常认为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1993年,中国戏曲学院的周龙,在学院演出的《秦琼遇渊》,是大陆第一部小剧场实验戏曲。1995年,周龙又与中国京剧院、美国纽约希腊剧院合作,创作演出了实验戏曲《巴凯》,并先后在京、港、希腊和奥地利等地参加国际戏剧节演出。1998年,由周龙导演并主演、香港“剧场行动” 合作出品的布莱希特戏剧《巴奥》,以其浓郁的戏曲艺术特色及中、英、德等数种语言的同步推出,在北京首次推出便得到了诸多好评。

中国戏曲学院

《巴奥》

2000年刚刚敲响新世纪的钟声,在戏曲大剧场领域内操练得十分成熟的盛和煜、张曼君等人,有感于话剧小剧场运动的渐趋成熟,有感于戏曲大剧场与青年人的疏离,便与北京京剧院的艺术家们通力合作,这就有了从昆曲、京剧的传统剧目中改编创排的京剧《马前泼水》之发端。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马前泼水》

首都作为文化中心,小剧场戏曲最为活跃。北京京剧院从《马前泼水》开始,又连续推出了《浮生六记》《阎惜娇》《昭王渡》等小剧场京剧系列,这是该院对于小剧场戏曲的直接推动和重大成绩。后来的《惜 / 娇》与《碾玉观音》,都是该院小剧场戏曲运动的系列推进。与此同时,北方昆曲剧院先后推出的《偶人记》和《陶然情》等小剧场昆曲,也在开始形成系列。1996年,由陈健秋编剧、曹其敬导演的《偶人记》,人偶结合而以人为主,挥洒出自由与浪漫的气息。《陶然情》将革命与恋爱十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昆曲程式与现代生活对接起来,把高君宇和石评梅之间的无果之爱,抒发得如诗如画,感人至深。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阎惜娇》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浮生六记》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惜/娇》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碾玉观音》

中国戏曲学院

昆曲《陶然情》

中国戏曲学院的《樱桃园》《李渔与三姬》是京剧版的小剧场戏曲。《还魂三叠》则综合有京昆和越剧的三重唱念系统,这出由周龙、颜全毅所主创的戏曲,在京城引起了诸多讨论,并且在2013年获得了国际剧协的音乐戏剧大奖。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樱桃园》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李渔与三姬》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还魂三叠》

李六乙所编导的“巾帼英雄战争三部曲”,号称是革命性的小剧场京剧。艺术家“要为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这样可爱、可敬的世纪女性找回她们的青春,找回本来属于她们的那份美,因为她们并不‘老’。而选择观众熟知的戏曲,舞台上三位巾帼英雄作为我们‘继承’‘创造’的具体‘人物’,从文本、音乐、表演、导演、舞台以至观众审美过程都作出全方位‘新’的定位,综合多年戏曲实践,一种新的戏剧形态将由此而产生,或曰‘新京剧’,或曰‘新戏剧’,或曰‘纯粹的戏剧’……这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等待实践的检验,因为我们共爱戏曲,失去戏曲文化这片土壤,我们将失去自身。印度梵剧的结果绝不是戏曲的明天。”这可以看成是京剧小剧场艺术家的文化宣言。

京城的戏剧文化动态,很快引起了习惯于创新的上海人的关注与呼应。从2002年开始,复旦中文系的才女张静与青年导演钱正,依托上海昆剧团的吴双、黎安和沈昳丽等人,将传统昆剧的程式与动作,恰到好处但又不着痕迹地化入到了表演语汇中,化到了对鲁迅原小说的改编、丰富与再造的过程中。于是,围巾的翻飞,恰如传统水袖的舞动,随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的凝聚而贴近,随着同居生活的结束而疏远,在通向世俗的现代戏的表演过程中,依然保留着昆曲的典雅和高贵,体现出昆剧载歌载舞的优美特质,也体现出鲁迅笔下对于这一对年轻人的赞美、同情乃至深深的叹息。到了2003年,小剧场昆剧《伤逝》在登上舞台之后,不断地修改、发展和提高,很快以其雅俗共赏的美学品位,赢得了一大群高校师生和都市白领们的由衷喜爱。

中国戏曲学院

昆剧《伤逝》

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和中原大地上,小剧场戏曲逐步累积成了一定的声势。上海越剧院的网络剧《第一次亲密接触》, 上海昆剧团和河南豫剧改编自鲁迅小说的《伤逝》,浙江京剧团的《红拂》,都是各地小剧场戏曲中较有名气的剧目。昆曲《伤逝》在多次丰富修改之后,其实只保留了鲁迅小说中的基本框架,其中好多剧情都具备上海市井戏剧乃至滑稽剧的味道,在精致当中有深意,在某些喜剧甚至是闹剧般的场面之后,体现出人生的苦涩和无奈。江苏省京剧院的《飘逝的红纱巾》,看起来是有声有色的大剧场戏剧,但其吟唱剧般的音乐本位制,抒情为重、故事为辅的展示,特别具备小剧场戏曲的探索与实验意义。

中国戏曲学院

京剧《飘逝的红纱巾》

此外,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戏剧导演、美籍华人陈士争在北京所导演的多媒体小剧场商业京剧《霸王别姬》,连真马都被牵到了台上参与表演。尽管引起了业内的一些争论,却是是一种在国内有市场、在国际上有着一定影响的视听奇观。此外,他所导演的《桃花扇》《六月雪》《赵氏孤儿》和音乐剧《西游记》,均是对传统戏剧的颠覆性展示,或者是行为艺术的奇观化现场展示。

中国戏曲学院

陈士争导演作品

如前所叙,尽管有人认为早期文明戏乃至众多话剧小品,都可以作为小剧场话剧的源头和背景,而小剧场戏曲基本上源自于传统戏曲中的折子戏;还有的剧团也将其更早演出的中小型剧目也当成是小剧场戏剧来看待,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运动中两大阵营的历史起点。

与蓬勃兴旺的小剧场话剧相比较,小剧场戏曲尽管暂时还没有形成风靡一世的新浪潮,但却也在诸多方面体现出勃发的生机。

小剧场戏曲作为戏曲变法、实验与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几乎波及到大部分戏曲剧种。其中开风气之先也较有影响的剧种,还是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川剧等社会普遍认知度较高的大剧种。没有这些大剧种的风生水起,居高声远,小剧场戏曲便难以与小剧场话剧相提并论, 相得益彰而共同发展。

继北京发轫的戏剧戏曲小剧场艺术节之后,上海的中国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也磅礴兴起,方兴未艾。南北呼应,构成了世界小剧场艺术节中的中国景观。

本文节选自《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

中国戏曲学院

简介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小剧场戏剧研究》是一本关于中国小剧场的研究书籍。小剧场戏剧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小剧场戏曲虽然比小剧场话剧起步晚,但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也已经创作出了不少的优秀剧目。本书对中国小剧场戏剧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和介绍。其中有关于全国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的介绍,也有关于小剧场戏曲发生与发展的研究和分析,还有小剧场戏剧演出实体的排演、运作剧目的经验以及小剧场戏剧进校园等相关的内容。本书是一本少有的全面介绍当今中国小剧场戏剧发展状况的书籍。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目录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点击放大查看

一起学习

党史上的今天

1960年8月27日 周恩来接见来访的日中贸易促进会专务理事铃木一雄,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和重申两国政府的政治三原则。周恩来提出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即一切协定今后必须由双方政府缔结;在政府协定未能订立而条件成熟时,可以签订民间合同;日本中小企业有特殊困难,今后还可以继续照顾,并且根据需要,数量也可以增加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政治三原则”、“贸易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的完整的对日方针,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责编:早言

编审:沁妤

主编:党委宣传部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中国大陆现代小剧场戏曲的肇始与发展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