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改革经验分享(五) | 孙轶红《工程制图》

关注

01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

从认知角度来说,大学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特定的专业认知模型。学生的“学”是在自己头脑中构建特定的构建认知模型,老师的“教”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了解通过本门课程需要学生建立哪些认知模型,学生如何学才能建立这样的认知模型,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按照布鲁姆的认知模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知识、理解学习的低阶学习向以应用、分析、综合的高阶学习发展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低阶学习上,忽视了高阶学习。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后只了解了零散的知识而不会分析和应用的问题。因此,在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根据学生认知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知识浅层学习阶段、知识固化和整理阶段、知识迁移阶段。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认知构建特点确定学生的学法,进而设计教师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

1

知识浅层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和建立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领会,形成初级认知模型,学生表现为“明白了”。由于只是对知识的浅层学习,因此这个学习阶段要尽可能的留给学生自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教学阶段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提供“支架”。

首先为学生提供详尽的任务清单,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的任务。通过提供慕课视频资源、录制的补充视频、图片、电子教材等多感官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便于取得较好的知识识记效果。在云班课等网络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练习、测试完成对信息的分析、整理、连接形成初级认知模型。由于学生本人的个性、知识和经验都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本阶段构建出的初级认知模型也不尽相同。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让不同的认知模型相互碰撞,从而对认知模型进行修正,形成正确的初始认知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同学及时给与奖励和表扬,通过交流获得收获的同学也会产生“明白了”的感悟,让学会行为为学习行为提供激励。

2

知识固化和整理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把初级认知模型和脑中其他已有认知模型联系起来,形成更大的认知模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初级模型在已有认知模型中获得“解释”,表现为“理解了”。学生通过思考,将自己大脑中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体系,构建起知识网络。

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在线下课堂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组或个人展示、同伴互教等方式进行,其核心是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归纳整理出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并通过相近的案例进行具体实践,以便加强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互教,认知相仿的同学在讨论中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在讨论中获得共鸣,使认得到升华和提高;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在被教的同时,重新修正认知模型,弄懂了学会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认知程度较好的同学在教人的同时往往会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获得一个检验和改善自己模型的机会,也获得了成就感和同学的认同,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通过小组或个人展示一方面通过“讲”这个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对所做内容的整理、归纳和重新思考,是学习的再升华过程。

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在哪里,提供相应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及时为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设置小组讨论的任务时要从真实有用的角度出发去选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真实和有用的,促进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设置任务的难度,将其控制在“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跳脚就拿得到。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系数的任务,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教师在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的时间控制在5-15分钟,每个子任务采用不同的形式,从而控制整个教学的进度。这样可以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让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

3

知识迁移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已经建立的认知模型基础上,在实践和应用中进行再次建构。知识之所以能够进行迁移,是因为知识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将知识之间的共性概括出来,并将概括出的一般原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和线下以小组为单位的符合真实情境的综合项目训练来完成知识迁移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总结课程知识要点或绘制思维导图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型构建。通过分组任务、组内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完成任务和展示,开展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手段,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认知的自我完善。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依托于网络平台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库比如课程拓展视频、电子教材、文字等、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完成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保证迁移学习的顺利完成。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团活动和参加学课竞赛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02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践

下面以《工程制图》课程中“立体与立体相交”一章为例,详细介绍教学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图1 《工程制图》教学设计案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图2 课前测结果分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图3 布置小组任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图4小组互评结果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图5 部分小组提交的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互式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这转变为指导者和设计者。在设计不同活动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和更新,并能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内容来自:教务处

版面编辑:沈雅怡

责任编辑:王鑫 审核:李绪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原网页了解更多

温馨提示:在浏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改革经验分享(五) | 孙轶红《工程制图》”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改革经验分享(五) | 孙轶红《工程制图》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