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红色故事 走进历史时光

北京印刷学院,艺考

北京印刷学院

2021-8-22 10:31:02 文/马诗云 图/龚智宇

关注

北京印刷学院

校园里的红色故事

北京印刷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

北京印刷学院

聆听一个红色故事

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

每一段故事背后

都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感人至深 催人奋进

这些红色基因

终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鲜亮底色

北京印刷学院

前辈精神传,吾辈当更强

“我最喜欢吃姥爷做的炖肉和花生米……在我眼里的姥爷虽然平凡,但却散发着闪亮的光芒。”新闻出版学院张潇珂同学最可亲可敬的姥爷,是国家导弹润滑油的研究者,高温润滑粉的发明者,国防科委国家进步奖的获得者,也是4个中国石化发明奖、2个中国石化进步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拥有者——陈崇会。

出生贫寒,立志报国,不惧艰难,终成功勋。短短十六字,是对陈崇会一生的概括,更是对他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精神的高度肯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贫民家庭,并没有磨灭他学习的热情和报效国家的壮志。为凑够上学所需的五元钱,年幼的陈崇会步行30多公里,翻过数座山,用自己编织的斗笠和竹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生活,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陈崇会顺利考入高中、大学学习深造,并进入中国石油研究院。

怀揣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陈崇会积极投身于研究制造中。他的主要研究项目是原子弹以及核弹中使用的润滑油及润滑脂。一次次技术难关的突破,需要的不仅仅是敏锐的思维,更需要忘我的奉献精神与持之以恒的坚守。润滑油工作室的环境十分恶劣,粉尘腐蚀着陈崇会的皮肤,高温考验着陈崇会的耐心。一道道疤痕留在了他的皮肤上,但这份牺牲与坚持,最终让陈崇会发明的润滑油与润滑脂加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中。陈崇会是国家的功勋,在祖国科技发展的背后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热情和坚守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这份红色精神也影响着他的孙女张潇珂。在张潇珂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姥爷的陪伴,陈崇会时常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孙女听。从姥爷口中得知那些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让张潇珂在后来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想起先辈们的艰难困苦,就又能充满斗志地坚持下去。陈崇会身上的那份对困难的无畏,对工作事业的坚守,对科研品质的精益求精,和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是他传给张潇珂最宝贵的红色基因。在姥爷的熏陶下,张潇珂也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积极分子做起,努力成为一名像姥爷一样优秀的共产党员。前辈精神传,吾辈当更强。

北京印刷学院

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已过去七十余年,但对赵玥玥同学来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情景,在她心中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

赵玥玥的爷爷在朝参战两年,二十出头、稚气未褪便毅然参军,从医务人员到战地医生,置身于天地灰沉的战场,与死亡一次次擦身而过。在前线给伤员包扎伤口时,一颗炸弹在他身旁爆炸,留在腿里的弹片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被取出。爷爷只是那个年代一名普通的士兵,然而选择奔赴前线、戍卫祖国,他用自身行动践行了“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勇”。

爷爷的经历让赵玥玥感触颇深,“我比爷爷幸福很多,没有什么困难比炸弹在身边爆炸更艰难更绝望了。”斗转星移,岁月奔流。爷爷为了理想和国家奉献了青春,使赵玥玥骨子里就流淌着红色血液。“我会用爷爷保卫祖国的精神去克服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延续先烈的红色革命精神,珍惜他们用有血有肉的生命换来的和平。”

“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新的力量定会承接先烈的足迹,中华民族的红色革命精神定会永传。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石油夫妻的爱国情怀

从新闻出版学院2019级颜荐翔同学的讲述中,我们知晓他的姥姥和姥爷都是新中国的建设者,老一辈在国家需要之时,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将青春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之中。

颜荐翔的姥姥黄春凤和姥爷党志科都出生在陕西省杨凌县的普通农村家庭里。刚参加工作时,他们被分配到了当时西北五省唯一的一座拖拉机站。虽然工作任务重、条件相对不好,但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为建设新中国这一共同理想而奋斗着。在结婚后的第六年,这对夫妻响应国家号召,全家奔赴东北支援祖国的石油建设。同年,他们在大庆宣誓入党,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

姥爷在大庆的工作是拖拉机手兼任卡车司机。选择背井离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工作,他受到了来自长辈们的阻力。但对于姥爷而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是光荣的,能为祖国建设献出一份力更是在所不辞。在当时,党志科与其他工人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克服重重困难,齐心协力开采大庆油田。工作所在的集体便是他们最大的力量之源,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让他们有了无所畏惧、坚持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在姥爷参与大庆油田会战的同时,姥姥黄春凤则在工人家属学校担任教师,致力于为集体培养技术人才。因教学能力突出,她多次获评优秀党员等先进称号。1966年,姥姥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并到北京出席了当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后来,夫妻俩分别于1976年和1979年被调离东北,姥姥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管道局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姥爷被分配到河北涿州的物探局任职。河北也成了颜荐翔同学成长的地方,而姥姥姥爷的故事也一直陪伴着他长大,激励着他前行。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流淌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军营里迷彩色的花样青春

孔静是北京印刷学院2019级机械二班的学生,2020年9月她刚刚从部队回归校园。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入伍呢?这要从她的家庭和理想说起。

成长在军人家庭的孔静,自小就有军人情结,当谈及自己的家庭时,她满脸自豪地说道:“家里就差一个陆军就集齐全部兵种了。”对于祖国的归属感随着血脉在骨子里传承,家国情怀在她的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熏陶的孔静,对参军报国一直十分向往。

做好十足准备的她,成功通过了体检,在2018年的秋天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当兵入伍,意味着离开学校亲人、离开舒适圈和熟悉的一切,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虽然对军旅生活有过了解,也做好了心理建设,但是训练强度与她预想的仍有着很大的差距,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生活,她认为“每次训练都是在突破极限”。通过一次次磨炼,她的潜能也逐渐被激发出来。孔静并没有被磨难所打败,反而克服了重重困难。两年的部队生活里,她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律坚韧,也拿到了全优新兵、军事训练标兵、四有士兵等一系列荣誉。

不断变得强大的孔静,心中依然留存了一份柔软。入伍两年没能回家,让她更加珍惜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光。穿上军装,她是祖国和人民的守护神;脱下军装,她永远是家人眼中那个让他们骄傲的孩子。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传承父辈光荣传统矢志不移砥砺前行

“党员的身份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党员齐稷坚定地说到。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是从小就在齐稷心中种下的种子。齐稷爷爷的是一名党龄五十年的老党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爷爷积极响应“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号召,主动要求下基层、上一线,参与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大会战。八十年代,爷爷作为化工大学的学生,学以致用,又调至改革开放国民生产的一线。在家庭的熏陶下,加入党组织的种子在齐稷心中生根发芽。

成为党员之后,齐稷总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去年九月起,齐稷便承担起了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党支部的党务工作。刚接手工作时,对各项事务都不熟悉,他有空便去找老师请教。就是在那段忙碌的日子里,齐稷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是名共产党员——身为党员就要不怕孤独、肯吃苦,身为党员就要拥有比群众更高的觉悟,传承父辈的光荣传统,矢志不移继续前行。

北京印刷学院

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 源源不断

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 生生不息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际遇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

每个人都将那句“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深深牢记心底

以前辈的精神作为源动力

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北京印刷学院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采写:洪千雅张宇涵宋萌泽李柯樾姜艾伶袁海音苏慧敏

编辑:洪宇 曹震

责编:慈妍妮 曹文露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印刷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印刷学院-聆听红色故事 走进历史时光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