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戎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辑刊《当代比较文学》主编。1999年至今在我校执教,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我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骨干成员,陈戎女老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深受同学们喜爱,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我校校级教学名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生票选的“最受欢迎女教师”奖。
不拘一格,大处“计较”
一间简洁明亮的办公室,两排书架分隔出“半壁江山”;一张办公桌,一张稍稍“跛了脚”的电脑桌,一条铺布的沙发——这就是陈戎女教授工作的地方。半间办公室不大,但窗明几净,有着满满五个书柜的书。
在办公桌上工作时,如要使用电脑,她要将椅子一转,微微弓腰。这电脑桌放置在办公桌的右手边,其实是个带滑轮的置物柜,坐下来也才到人的腰部,还跛了脚、垫着纸。她洒脱地拍了拍她的电脑桌,笑道:小处不拘这个,要在大处“计较”。
对陈戎女教授而言,这个“大处”,是学术研究。
有同事戏称她为“学术小马达”。她身材娇小,体态轻盈,但一到学术上,一身温婉气质都拧成一股干练劲儿。她身上仿佛有一个永动学术马达,为她提供近乎无限的精力以投入研究。
过去四年多,她一头扎入一项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希腊悲剧在近现代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之中。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带头人,她熟悉古希腊戏剧,对中国戏曲却陌生。在熟悉与陌生交织的领域中,她潜心研究,从冷门角度创新性地探索中希两种文明、两个文化。最终,“古希腊悲剧在近现代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被评为“优秀”。
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在学术中她戎装飒飒,一往无前。
深究学理,会通中西
爱琴文明融合大河文明,传统曲艺遇见希腊戏剧——河北梆子版本的《美狄亚》就如此呈现给了在场的观众们。当堂鼓乍起、丝弦奏鸣时,当异域侍女身着马面裙跑起圆场时,当面上敷粉的“美狄亚”挥开水袖时,作为一名新观众的陈戎女教授是十足的震撼——怎么会是这样的?这……还是《美狄亚》吗?
“刚开始你想去接触一种你认为自己应该接触到的东西,而两种体系一旦碰撞往往会给人以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大众有着固有的接受视野,古希腊戏剧与中国戏曲这两种远隔重洋的文化精粹合二为一,初次观看的反应一般都是惊异与不适。但同时陈戎女教授也认为,这种突破审美习惯的初次观看体验是宝贵的。
随着对“跨文化戏剧”项目的不断研究,她心中的“文化隔膜”逐渐被打破。这是一个“防御解除”的过程:对其中各种元素进行归类、比对,从文化层面深度思考,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新意,有了欣赏的趣味。
在研究过程中,陈戎女教授采访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兼导演罗锦鳞、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兼导演孙惠柱,与这两位跨文化戏剧名导探讨跨文化戏剧的编、导、演与发展传播情况。
与罗锦鳞导演的一次长谈整理而成的访谈录
她讲起采访孙惠柱老师的故事,一场“夹缝生存”的学术交流。当时她恰巧去上海出差,遂约定好时间。甫一下高铁,陈老师便拎着行李箱、匆匆赶往孙老师办公室会面。几小时中,二人就跨文化戏剧的剧本撰写、戏曲改编、输出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于二人都事务在身,未待采访内容全部完成便匆匆收尾,“兵分两路”:孙老师前往剧院看戏,陈老师奔赴上海交大开学术会议。开完会后,待孙老师有了充足空余时间,陈老师又前往他的办公室,接续此前采访的内容。由于时间实在紧迫,“吃饭的时候都一直在就相关话题聊着。”采访完成后,陈老师直接拉着行李箱返京。
采访孙惠柱老师而成的访谈录
由于时代跨度大、语言文字的鸿沟难以逾越等问题,国内从事与古希腊戏剧相关的跨文化戏剧的人寥寥无几。跨文化戏剧这一研究主题一度为学界所忽略。
从古希腊悲剧研究转向跨文化戏剧研究,陈戎女教授认为自己是循着学理逻辑做出的改变。中国也有人用话剧演莎翁作品,但整套演剧体系是从西方学来的。之前国内改编的古希腊悲剧,让西方人来看,除了演员是亚洲面孔外,再没什么新鲜的了。所以,要真正实现文化的跨越,得拿中国的本土的东西去碰撞。就这样,陈戎女教授与扎根中华大地的戏曲结了缘,开启了新的研究之路。
她的这项国社科研究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跨文化戏剧改编的各个方面,点明跨文化戏剧的种种长处:既能够丰富西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中国曲艺的主题,更能够把我们的文化特色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中国学者,陈戎女教授坚定地站在本民族文明的研究立场上,以外国文学作为一个参照体系,反思中外文化,从而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土文化。她提倡在学习探索中解决个人自身的问题,在学科研究中探求中国文化的有机性。“要融外来文学之精华于本民族文学中,做这个时代文明的担当者。”
使命在肩,热忱在前
陈戎女老师课上有句名言:“不知道来路,你就不知道去向何方。”
她建议同学们去啃一啃那种“不太爽”的经典——尤其是古代的经典。这类大书(great book)往往是文化的原初密码本。解锁经典,对于理解特定文化及后世作品的内核大有裨益。
老师总会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们寻找与经典的连接点,得了趣味,方能打消掉抵触情绪。
对于陈戎女老师来说,教研是她无比热爱的事业。
“一提起工作,我就觉得很开心啊。”她笑道,眼角笑意又多了几分。
她曾和同学们说,“所有沉甸甸的能够累出汗水的日子,最后都是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深刻的刻痕的日子。但那些当时很高兴、轻飘飘地就过去的日子,是不会在你的生命里面留下痕迹的。”
她笑称教师是一个“良心活”:付出的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在疫情期间进行线上教学的时候,她常常会在SPOC讨论区定时布置讨论题。同学们喜欢她的课,憋足了劲写,一条下来千把字,一次几十条回复帖。她读得认真,每次讨论区的阅读、回复都能花去她两三个小时。现在她的课堂也在使用线上线下混合课的形式。
对讨论区一些有见地的答案,她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古人是讲‘击节赞赏’,我们现在叫‘开心到飞起’!觉得他说得好好啊,或者答得好妙啊!给他一个赞!”
老师毫不吝啬的“赞”,燃起的不仅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有他们打心底的喜爱与崇敬。同学们说她是会发光的“女神”,知性有学问,在教学上颇有造诣。
这位“女神”提及课堂教学二三事时,由衷感叹:“我觉得北语的同学不比任何一个学校的同学差,我能教到这样的同学,不全力以赴真的也是说不过去啊!”
尾声
陈戎女老师是出了名的自律。
她事务繁忙,会做日程便签记录要处理的每件事情。这些事情中,她尤其对学生的事情无比上心。她门下的硕士生说起一件小事:“我有时晚上十点之后给陈老师发第二天早上的定时邮件,结果我睡到八点起来看,陈老师六点多就回复我了……”
今年1月,她分享了2020年自己在Keep上的锻炼记录:跑步329.4公里,运动19192分钟,健身打卡229次……平均1.5天运动一次。
在她的办公室的台子上贴着一张小便条,是她用来激励自己运动的。工作之余跑一跑,达到微热而未达暴汗的状态。既能够放松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四肢,又可以使全身的气血通畅。
她不仅自己运动,还总给学生们“吹风”:“我现在天天跟我的硕博生说,一定要运动!我以前几十年都不知道要运动,后来运动以后才发现运动大有裨益。”
2020年12月12日,京城初雪。她在朋友圈发图配文,“夜跑,遇雪,初时小,不觉间满天飞舞,雪中急行,徐行,俄顷,雪住。”
文案里配上了emoji表情,真是心境闲适、俏皮可爱。
(采访时间:2020年11月3日)
出品单位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内容来源 | 北语人文之声
策划 | 刘怡然
采访 | 刘佳雪
整理 | 马妍 夏羽穗 宗雯 王玥潼
撰稿 | 王玥潼 刘佳雪
图片 | 采访对象供图、网络
编辑 | 杨佳润 王晓阳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