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2021年第3期丨张西艳,梁燕:《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

中央戏剧学院,艺考

中央戏剧学院

2021-7-25 01:19:04 文/赵天宇 图/周蕊琪

关注

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识别下方二维码查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电子版

《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

张西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梁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

内容提要丨Abstract

“二母争子”故事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故事类型之一,《灰阑记》的题材来源也众说不一。《灰阑记》在1646年就已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对日本的“大冈断案”故事产生一定影响。自1832年传入欧洲以后,《灰阑记》不仅有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译本,而且被改编和创新。布莱希特改编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不仅在欧美有很大影响,而且先后被译成中文和日文等,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从古到今,《灰阑记》跨越地域和语言的界限,以多元的形态在东西文化中旅行,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The story of “Two Mothers Vie for One Son” is one of the story types that has been widely passed down in the world. As for Circle of Chalk, scholars still hold drastically different views over its source of materials. Circle of Chalk has already been introduced to Japan during the Edo period in 1646, and has exerted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story of Ooka’s conviction.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Europe in 1832, Circle of Chal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French, German, English and many other languages, and had different adaptations with innovation, among which Brecht’s adaptation—Caucasian Chalk Circle was the most famous. It had not only great influenc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Japanese afterward, which spread widely in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China and Japa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Circle of Chalk has transcended the barriers of languages and regions, and traveled in pluralistic form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deed, it has become the “emissary”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s.

关键词丨Keywords

《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 日本 欧美 文化旅行

Circle of Chalk, Caucasian Chalk Circle, Japan, Europe and America, cultural process

明代戏曲家藏懋循(1550-1620)所编《元曲选》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宝库,其中所收《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由元代前期杂剧作家李潜夫所作,讲述了包公智断二母争子的公案故事。《灰阑记》诞生不久就传入日本,之后又传入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并被改编和创新,在海外产生一定的影响。《灰阑记》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灰阑记》在海外传播的具体情况如何?当代《灰阑记》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灰阑记》故事源流追溯

《灰阑记》的故事题材也见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以关于《灰阑记》故事题材的源流,也有各种说法,本节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早在1932年7月,赵景深在《所罗门与包拯—解答振铎兄的一个问题》一文中就对世界范围内的“二母一子案”进行了考查,列出9种同类题材的记载,具体如下:

1.旧约全书列王传(犹太)

2.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国)

3.聪明的国王(中国西藏)

4.诞生为大药王(印度)

5.贝布立阿斯(希腊)

6.飞德拉斯(希腊)

7.谭勒中国民俗学(中国)

8.巴兰与约瑟菲(希腊)

9.罗马人的行迹(罗马)[1](PP510-511)

赵景深不仅指出这类题材“在地域上就有犹太、中国的汉族和西藏、印度、希腊、罗马等处”[1](P511),而且通过引证戴惟慈等人的观点,对世界范围内“二母争子”题材的转变进行了如下假设:

┏中国的汉族—中国西藏

印度 ━━━

┗希腊—罗马—犹太[1](P511)

之所以用“假设”二字,原因在于赵景深对此并不能完全确定。之后的1933年5月,赵景深在《包公传说》一文中列举了现存的12个关于包公的元曲剧本,提到以下内容:

在这十二个现存的剧本中最可注意的是《灰栏记》,我已经写了一篇《所罗门与包拯》,举出印度、中国西藏、希腊、罗马、犹太等处相同的故事,惜未举出我国比元曲更古的故事。现在我找到了。[1](PP483-484)

赵景深在此找到的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关于黄霸断子的故事,他在引用《风俗通》中的记载之后,指出“到了元朝,黄霸就变成包公了。”[1](P484)赵景深此语肯定了元曲《灰阑记》对《风俗通》中黄霸断子故事的传承。的确,对比元曲《灰阑记》和之前的中外同类故事题材,无论是争子双方的身份、目的,还是断案者的身份和方法,《灰阑记》与《风俗通》中的黄霸断子故事更为接近,所以《灰阑记》对《风俗通》的传承关系是无法否认的。但是,赵景深也并未否定他之前的假设,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未解的难题,即《灰阑记》究竟是取材于中国本土的《风俗通》,还是取材于外来佛教或犹太教故事。

东汉应劭(约153-196)所著《风俗通义》成书于东汉献帝年间(189-220),汉唐人引作《风俗通》,共三十卷,《皇霸》为其中第一卷。我国学者徐新通过考证指出,“犹太教在我国出现的历史追溯到唐代,其有史料说明的年代大体上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初传入我国的年代相仿(7-8世纪之间)。”[2](P14)但是,也有人认为,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征交趾时期。所以,如果基督教是在东汉初就传入我国的话,《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子故事就有受《旧约圣经·列王传》中“所罗门审断疑案”故事影响的可能。另一方面,佛教故事集《贤愚经》虽在北魏445年才被沙门慧觉等在凉州译成中文,但佛教在东汉初或更早时期就已传入中国,所以《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子故事有可能受佛教中断子故事的影响。

《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子故事之后又见于唐代的《意林》《北堂书钞》和宋代的《太平御览》《折狱龟鉴》《棠阴比事》等书籍。等到元代(1271-1368)前期,李潜夫在精心编写元杂剧《灰阑记》时,参考这些载有黄霸断子故事书籍中的一部或几部是极有可能的。与此同时,元世祖忽必烈带头崇佛,佛教在元代广为盛行。从元杂剧中有不少如《来生债》《忍字记》《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直接或间接受佛教影响的题材故事来看,李潜夫受佛教故事中二母争子故事题材的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另外,宋元时期,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均有发展,作为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一的李潜夫,在其创作中对这些宗教故事中的同类题材故事进行参考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后人虽无法确定李潜夫在创作《灰阑记》时究竟从何取材,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潜夫在创作时受到前人同类“二母争子”故事题材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灰阑断子”的经典戏曲故事。李潜夫对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这一母题故事的巧妙运用,也为《灰阑记》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流传和接受提供了条件。

二、《灰阑记》在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的《大冈政谈》等大冈系列故事被称为日本的包公故事。同中国的包公故事一样,大冈系列故事在日本广泛传播,其中的代表作《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最早出现在《隐秘录》中,讲述了町奉行(法官)大冈越前守巧断二母争子的故事:

一家主人与无辜的妻子离婚后,马上迎娶了后妻。但是,前妻离婚时已经怀孕,在娘家生下女儿。女孩长到十岁的时候,已经是姿色尽有,聪明智慧,如果送到公馆做佣工肯定能很好地养家。那位后妻喜爱这个女孩,要把她领取抚养。前妻和后妻互相争夺女孩,到奉行所诉讼。她们都称女孩是自己所生,却又没有什么证据。大冈越前守前殿便向两个妇人说道:“那女孩站在你们中间,你们分别拉她的两只手,谁拉去了就算是谁的孩子。”她们用力拉那女孩的手。女孩痛得无法忍受,哇哇恸哭。前妻看她可怜便撒了手,后妻将女孩拉到自己身边,得意地说:“你看,她就是我女儿。”大冈越前守前殿于是对后妻道:“你所说的就是伪证。真母看了孩子痛,便觉得可怜,不得不放了手。你本与女孩毫无关系,所以不管她痛不痛只想着把她拉了去!”后妻突然跪倒,经过拷问最终招认。[3](PP136-143)

关于《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日本学者普遍认为,“该作品依据《棠阴比事》中的《黄霸叱姒》为底本”[3](P137)。《棠阴比事》是我国宋代桂万荣的法医学著作,书中载述了144个典型的案例,其中的《黄霸叱姒》讲述的就是黄霸断子的故事。据日本儒学家林罗山(1583-1757)的《棠阴比事》中跋的记载,《棠阴比事》第一次经由朝鲜传入日本是在江户时代的元和五年(1619)。整个元和年间(1615-1624),日本相继出现了《棠阴比事》的多种版本。宽永年间(1624-1643),日本近世儒学的开创者藤原惺窝(1561-1619)等人又将《棠阴比事》翻译改编成《棠阴比事物语》。在此之后,林罗山又于1662年著成《棠阴比事加钞》。鉴于《棠阴比事》在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广泛流传,其中的《黄霸叱姒》成为《隐秘录》中《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这一故事的底本,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认为,除《棠阴比事》外,《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也有可能取材于其他较早传入日本并载有黄霸断子故事的中国典籍。例如,据日本《山槐记》记载,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早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治承三年(1179)就已传入日本。另外,竹内诚在《中国公案小说的系谱》一文中先是对与包拯有关的元曲《灰阑记》进行了介绍,进而指出:“虽然《大冈政谈》中的《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前述《灰阑记》的梗概几乎相同,但也并非偶然的一致。原因在于,以往研究表明,《大冈政谈》的题材源于与包拯有关的中国断案故事。”[4](P3)那么,与包拯有关的中国断案故事也可能是《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这一《大冈政谈》代表作的取材之源,其中就包括元曲《灰阑记》。

据考证,《隐秘录》“被推定为创作于明和六年(1769)”[3](P137),是日本最早的“大冈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灰阑记》也在《隐秘录》成书以前早就传入日本。据大庭修所著《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的研究》(1967)可知,《唐本类书考》的中卷已出现《元曲选》这一书名,而《灰阑记》正是《元曲选》所收元杂剧之一。《唐本类书考》于宽延四年(1751)由京都向荣堂刊行,其卷首题言末尾附有“宽延四年辛未秋七月平安书林向荣堂主人谨撰”。这说明,元曲《灰阑记》早在《唐本类书考》成书以前就已传入日本。那么,《灰阑记》究竟何时传入日本?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据青木正儿所撰《御文库目录中的中国戏曲》一文可知,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狩野亨吉旧藏中有《御文库目录》写本一册,其中有关于宽永十六年(1639)以前收藏《西厢记》和正保三年(1646)收藏《元人杂剧百种曲》的记述。对此,井上泰山指出:“这里的《元人杂剧百种曲》正是《元曲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刊行。这份目录的记述正确的话,《元曲选》应是在刊行30年后就很快传入我国。这可以说是能够确定《元曲选》传入时间的最早的资料。”[5](P88)正如井上泰山所说,如果《御文库目录》中的记述无误的话,作为《元曲选》所收杂剧之一的《灰阑记》也应在1646年就已传入日本。

另外,青木正儿在为石崎又造所著《近世日本的中国俗语文学史》一书所作序言中曾指出“我国江户时代中国小说戏剧甚为盛行”[6](P3)。如青木正儿所言,整个江户时代,中国戏曲书籍大量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江户文学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隐秘录》等书籍中的“二母争子”故事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元曲选》中所收《灰阑记》的影响。

关于日本的《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黄霸叱姒》《灰阑记》的关系,日本学者中田妙叶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三部作品的异同,中田妙叶发现,《黄霸叱姒》中的“二母”是兄嫂和弟妇,而《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和《灰阑记》中孩子的父亲是同一个人。还有,《灰阑记》中张海棠的母亲在家业凋零的境况下利用海棠“姿色尽有,聪明智慧”等优势,让她给马员外做妾。《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中的后妻看到女儿“姿色尽有,聪明智慧”后,就想把她领取抚养,让她将来到公馆做佣工养家。两部作品都有提到利用年轻姑娘的优势。在断案方法上,与《黄霸叱姒》中让人抱着三岁的孩子站在两个母亲中间相比,《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和《灰阑记》都是让孩子独自站在两个母亲中间。鉴于《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灰阑记》在情节上的这些相似之处,中田妙叶认为,“《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黄霸叱姒》的框架,并从《灰阑记》中吸收了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3](P140)我国学者姚玉光则认为:“日本出现的大冈系列故事,如《隐秘录》《大冈政谈》《大冈政要实录》《大冈仁政录》等各种书籍,无疑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其中的‘二母争一女’故事明显受到‘黄霸断子’和‘灰阑断子’的双重影响,并发生了变异。”[7](P284)

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大冈系列故事尤其是《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这一“二母争子”故事的代表作,其取材之源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载有黄霸断子故事的中国典籍;二是《灰阑记》等与包拯有关的中国断案故事。

颇为遗憾的是,很长时间以来,日本并没有《灰阑记》的原作日译本,现有的译本《白墨之环》是新关良三(1889-1979)于1928年从德国剧作家克拉邦德(Klabund)翻译改写的《灰阑记》转译而来。对此,盐谷温在《国译元曲选》一书中曾表示遗憾。关于这个问题,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序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灰阑记》有S.Julien的法译本,据说也有德译本。剧情是这样……大概因为这种裁判法在西洋所罗门旧话中也会有过,所以欧洲人对此剧特别感觉兴味,于是便产生了译本吧。其事迹固为断狱剧有趣的题材,结构也做得很致密,但其曲词平实无味,不足动人。如像第三折海棠在大雪中被押送开封府的那一场,把它和潇湘雨的雨中解送翠莺之场加以比较,觉得很有逊色。不消说,此剧的正念场是第四折的法场,而第三折很不足取。[8](PP85-86)

青木正儿的这段论述可以说既指出《灰阑记》在欧洲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又指出《灰阑记》的逊色之处,这也正是日本很长时间都没有《灰阑记》原作日译本的原因。

三、《灰阑记》在欧美

《灰阑记》传入欧洲的时间虽比传入日本的时间晚,却比日本传播得更为广泛,所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笔者结合王丽娜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灰阑记》在欧洲的译介和传播情况进行了整理,具体情况如下:

1.《灰阑记》在法国

1832年,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将100年前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1736)寄回巴黎的元杂剧之一《灰阑记》译成法文,由伦敦东方翻译基金会(London,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出版,该书共149页。1960年,巴黎瑟伊(Seuil)出版社出版了埃贝尔·勒波利耶(Herbert Le Porrier)的《灰阑记》改编本。

2.《灰阑记》在德国

1866年,德国莱比锡魏格尔书局(Leipzig,T.O.Weigel)出版了克莱因的译著《戏剧史》,其第三卷中有18页的《灰阑记》摘译和评论介绍。1876年,莱比锡菲利普·克拉姆出版社(Philipp Reclam)出版了丰塞萨(A.E.Wolheim da Foncesa)翻译的《灰阑记》全译本。1887年,儒莲(Stanislas Julien)选译的《灰阑记》片段被收入德国人戈特沙尔(Rudolf von Gottschall)编著的《中国戏剧》,由布雷斯劳特雷文出版社出版。1902年,汉学家格汝伯(Wlihelm Grube)的《中国文学史》一书由莱比锡阿姆朗出版社(Amelangs Verlag)出版,其中有关于《灰阑记》的详细评述。1925年,柏林施佩特(Spaeth)出版社出版了克拉邦德翻译改写的五幕剧的《灰阑记》。此剧虽然在情节上增加了一些爱情的成分,但剧名、主题和人名都没有变化。同年,由克拉邦德改编的《灰阑记》被搬上柏林的戏剧舞台。1926年,汉学家佛尔克(Alfred Forke)重新将中文原本《灰阑记》译成德文,并于1927年由莱比锡菲利普·克拉姆出版社出版。1942年,波茨坦(东德)吕滕与勒宁出版社出版了京特(Johannes Von Guenther)翻译的《灰阑记:中国六幕戏剧》,此书于1953年被斯图加特(西德)雷克拉姆出版社再版。1955年,慕尼黑赫夫灵出版社(Munich Hofling)出版了施勒特曼(Heinz Schlotermann)翻译的《灰阑记:李行道戏剧》。

在此期间,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1898-1956)于1925年在柏林观看了由马克斯·莱恩哈特(Max Reinhardt)执导、克拉邦德改编的《灰阑记》。1945年,布莱希特根据《灰阑记》改编创作了《高加索灰阑记》。在《高加索灰阑记》问世之前,布莱希特还创作了短剧《象孩》和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等灰阑系列作品。1949年,《高加索灰阑记》的德文剧本在柏林出版,经修改后又于1955年在德国上演。

3.《灰阑记》在英国

1929年,詹姆斯·拉弗(James Laver)将克拉邦德的德文改编本《灰阑记》译成英文,由伦敦威廉·海纳曼出版社(William Heinemann)出版。这个英译本一共有108页,印刷非常精美,但由于印刷师不懂中文,书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中文标题印反了。同年,由詹姆斯·拉弗改编的英译本《灰阑记》在伦敦上演,主演由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1905-1961)担任,英国知名影星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也参与了该剧的制作。1933年,克拉克主编的《世界戏剧》一书由伦敦阿普尔顿公司出版,其中收入了范德维尔(Ethel Van Der Veer)翻译的《灰阑记》。

4.《灰阑记》在意大利

1944年,由德国作家根特尔(Johannes von Guenther,1886-1973)改编的意大利语版《灰阑记》在意大利都灵的弗拉西内利(Frassinelli)出版社出版。

5.《灰阑记》在波兰

如前所述,1887年,德国人戈特沙尔(Rudolf von Gottschall)编著的《中国戏剧》中收入了儒莲选译的《灰阑记》片段,并由德国布雷斯劳特雷文出版社出版。“二战”结束时,德国将布雷斯劳(今弗罗茨瓦夫)让给波兰。弗罗茨瓦夫成为波兰的第四大城市。依此看来,波兰人对《灰阑记》并不陌生。1953年,由巴金等人参加的中国代表团赴欧洲出席国际会议期间,曾在波兰首都华沙观看了《灰阑记》的演出。据说剧场为表示对中国观众的欢迎,特意用中文写出剧名,却把“灰阑记”写成了“炭阑记”。

6.《灰阑记》在美国

早在20世纪初期,《灰阑记》就登上美国的舞台。自1912年至1929年,纽约百老汇共上演了29部中国风格、中国题材的戏剧,《灰阑记》就是其中之一。“二战”期间,《灰阑记》在美国的剧院多次上演,同《王宝钏》《琵琶记》等戏曲剧目一起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开始被美国人所熟悉。1948年,《高加索灰阑记》的英文首演地点也是在美国的诺斯菲尔德。

除此以外,俄罗斯文学家索罗金于1979年在莫斯科出版了其专著《十三、十四世纪中国古典戏曲:起源、结构、形象、情节》。该书列举了162部元杂剧,其中第64部为李行道的《灰阑记》。

如上所述,《灰阑记》不仅被译成法语、德语、英语等多个语种,而且被改编和创新,成为西方戏剧和小说创作的题材。其中,尤以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改编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影响最大。布莱希特在《高加索灰阑记》中曾坦言其创作与《灰阑记》的关系,“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它叫《灰阑记》,从中国来的。当然,我们的演出在形式方面做了更动。”[9](P257)《高加索灰阑记》在欧美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古老传说《灰阑记》在欧美的传播,提高了中国戏曲在世界的影响力。

关于《灰阑记》在欧洲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正如前述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所言,《灰阑记》与所罗门故事中相似的断案方法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其实,不只是相似的断案方法,还有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二母争子”这一故事题材以及这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些都是《灰阑记》在欧美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另外,克拉邦德和布莱希特等剧作家的成功改编也对《灰阑记》在欧美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当代《灰阑记》—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元杂剧《灰阑记》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由其改编的《高加索灰阑记》不仅在欧美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先后被译成日文、中文等,在中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中国有大量关于《高加索灰阑记》和布莱希特的研究,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我国学者陈旭霞在《元杂剧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曾经指出:

元杂剧《灰阑记》在戏剧传播旅程中有四个里程碑,它们是:李行甫的《灰阑记》,德国诗人克拉邦德的《灰阑记》,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和回归中国的胡芝风的京剧《灰阑记》。四个剧本逾越了不同文化造成的重重“灰阑”,成为了环绕东西世界的大“灰阑”,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10](P29)

的确如此,说到胡芝风,笔者在此列举几个当代《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旅行的实例:

实例一:1985年4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导演陈颙将布莱希特的名剧《高加索灰阑记》搬上舞台,并以此剧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布莱希特周”。1986年12月,此剧又赴香港参加了“国际布莱希特节”。胡芝风就是这部《高加索灰阑记》的艺术指导。1993年,胡芝风又受浙江省京剧团的邀请,导演了由她参加改编的新编京剧历史剧《灰阑记》。这部京剧《灰阑记》取材于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和元代李潜夫的《灰阑记》。

实例二:2008年,重庆市川剧院将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改编成川剧《灰阑记》,在重庆首演后,2010年5月19日受德方邀请,参加上海世博会德国国家馆日活动。2012年5月19日至23日,重庆市川剧院携《灰阑记》远赴德国威斯巴登参加“五月国际艺术节”,并于当地时间5月22日晚在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剧院首演。据报道,演出取得巨大成功。翌日,威斯巴登市长米勒还邀请驻法兰克福领团观看了《灰阑记》的第二场演出,应邀出席的有巴西、俄罗斯、法国、日本、马来西亚、哥伦比亚、克罗地亚等国总领事。

实例三:2012年5月3日至20日,美国长江剧团的粤剧新作《包公奇案之灰阑记》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在纽约新城市剧院(Theater for the New City)公演,剧中的包公由美籍白人演员阳建平以普通话出演,其他几位演员都是戏剧界专业人士,分别来自印度、越南、韩国、日本、菲律宾、牙买加、英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以上三个实例中,第一个体现了《灰阑记》“由东方到西方,再由西方到东方”的旅行过程;第二个则体现了《灰阑记》“从东方到西方,从西方回到东方,再从东方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旅行过程;第三个则是《灰阑记》在旅行过程中推进东西文化大融合的具体体现。类似的实例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

由传出到回归,然后再传出,《灰阑记》跨越了地域、民族和语言的界限,一直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处于旅行的状态。在旅行的过程中,《灰阑记》虽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人类的伦理是相似的。从古到今,《灰阑记》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它承载的是文化,向世人传递的却始终是爱和善良、正义的力量,讲述的是惩恶扬善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0.

[2]徐新.犹太教在中国[J].世界宗教研究,2000(02).

[3]中田妙叶.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J].外国文学评论,2001(02).

[4]竹内诚.中国公案小説の系譜(其貳)[J].GAIDAI BIBLIOTHECA(157号),2002(07).

[5]井上泰山.元雑劇の伝来と受容に関する覚書[J].中文研究集刊(1),1988(12).

[6]石崎又造.近世日本に於ける支那俗語文学史[M].东京:清水弘文堂书房,1967.

[7]姚玉光.异质同伦与影响变异—中日德《灰阑》故事比较谈[J].中华戏曲,2007(01).

[8]青木正儿.元人杂剧序说[M].隋树森,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9]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0]陈旭霞.元杂剧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J].大舞台(单月号),2008(06).

[11]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12]龚维英.包公戏《灰阑记》在欧洲[J].陕西戏剧,1979(06).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欢迎关注中华戏剧学刊联盟刊物公众号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戏曲研究》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戏剧与影视评论》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21年第3期丨张西艳,梁燕:《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