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新格局形势下的戏曲文化影响力暨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

中国戏曲学院

2021-7-25 01:18:54 文/冉悦心 图/贺婉如

关注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7月16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形势下的戏曲文化影响力暨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召开。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召开此次研讨会的背景与目的。他指出,在北京市支持下,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共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共建项目进行过程中,国际文化交流系围绕中国戏曲的国际传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是对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开展三年来的工作做出阶段性总结,同时希望,通过交流研讨汇集专家智慧,分享思考成果,推动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下的传播与发展,为“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中国戏曲力量。

在主题发言环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廷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嘉珊,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朱甲,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胡月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党委副书记、编审陈秋淮,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分别作了发言。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孙惠柱教授在题为《跨文化戏曲——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言中提出,戏曲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要注重故事内容;强调跨文化戏曲不能仅用戏曲形式来讲外国故事,更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以具体剧目为例,介绍了三种讲好中国故事的模式:一是京剧《朱丽小姐》等西戏中演模式,把外国经典变成中国故事,说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性相近相通,同时体现中国特色;二是《四郎探母》等反映中国历史上带有跨文化特质故事的戏曲模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的包容性;三是《徐光启与利玛窦》等表现中外文化交流故事的戏曲模式,说明中外文化既有差异也能求同存异。

中国戏曲学院

丁牧教授在《审美感的沟通与交融》的主题发言中着重强调了中西方审美意识、传统与当代审美意识的交融的重要性,认为将两组审美意识回归到戏曲本体上,必须关注于守正创新这一根本性问题;通过创演新的演出剧目、经常性的举办精选经典剧目选场演出、举办专场的戏曲音乐会等形式,真正推动戏曲在国际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中国戏曲学院

李嘉珊教授在题为《关于提升中国戏曲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思考》的发言中对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做的一些调研、研究以及相关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她认为翻译问题是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法逾越的跨文化障碍;强调在疫情之后,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要相互协调,国内市场依旧是主体,但不能完全丢掉国际市场;对于内容理解、形式传播的部分更应该坚守传统、交流互鉴;对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应该加以开放的形态,打破学科壁垒,打通堵点。

中国戏曲学院

袁慧琴总监在《用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发言中结合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的心得体会,阐述了中国文化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传播出去的核心问题;京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东方世界体系和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集中体现中国美学精神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京剧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凝聚的是中国精神,表达的是中国心。

中国戏曲学院

胡月明老师在《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戏曲传播的必由之路》的主题发言中剖析了新时代文化消费的散漫多元、通俗庸俗、求新求奇、伸手可及、互动参与、跨界融合、圈层聚合、寻求自我等特征,总结了戏曲文化保本守旧、题材陈旧、精神如旧、形式依旧、依然江湖、管理落后、创新困难、夕阳西下等现状,并提出了观念突破、题材现代(情怀)、精神当代、形式创新、传播创新、教育创新、继往开来、德艺双馨等戏曲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中国戏曲学院

吴冠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戏曲的国际传播要建立在艺术形式的接受与传播之上。通过影像进行传播,一直是中国戏曲剧目传播的重要保留手段,有很多优秀的戏曲电影作品成为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戏曲的海外传播来说,以叙事为核心的“讲故事”及其传播形式的现代化尤为重要。

中国戏曲学院

王廷信教授在《戏曲国际传播的六大法则——以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为例》的主题发言中提到,中国与东南亚有相近的文化习惯,自然时空与文化时空的相似都让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血肉相连;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是随人的迁移而迁移的,戏曲是对人的依赖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戏曲演员的表演,还是戏曲对观众的需求,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戏随人走、缘近先传、誉引戏传、戏因俗聚、商促戏传、为传而变等六大法则,他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样式不断丰富,观众的欣赏标准越来越高、选择也越来越多,所以戏曲剧种发生变化是正常的。

中国戏曲学院

朱甲副院长在《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发言中结合北京京剧院“畅享之旅”“传承之旅”“双甲之约”三个国际巡演展演的品牌实践案例,提出了增加戏迷队伍、增进观众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在演出当中寻找适当的时机,配合展览、讲座、讲学、讲戏、互动交流,从而扩大京剧影响,培育潜在观众人群;中国戏曲能否走出去,能否赢得海外市场,要靠演出品质,以及积极的宣传营销和运作手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中国戏曲学院

陈秋淮老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戏曲文化有丰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但在传播上采用何种途径与手段提高感召力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核心问题;她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中国民族话剧之路为例,指出提高中国文化的感召力,要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调民族元素的国际表达,实现从文化交流走向文化贸易。

中国戏曲学院

王绍军教授在题为《戏曲的繁荣发展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戏曲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党和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的实现程度、从业人员的求学和从业率、创作剧目的活跃度、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受众面及影响力、戏曲艺术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类型中所占的比重和传播效果是衡量戏曲是否繁荣发展的六个方面;同时对外国剧作风格与中国剧种风格、话剧内在体验与戏曲的程式化表现、剧作原有的矛盾焦点与挖掘新的空间、传统表演程式与现代编舞方式、东西方音乐的融合、戏曲化的表演样式与话剧式舞美灯光等六个方面的结合做了总结与梳理。

中国戏曲学院

研讨会最后,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共同与差异等四个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的,也应该是现代的,既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有丰厚的人文和精神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走得远,才能走进更多受众的内心;中国戏曲有精美的服饰,有唱念做打等丰富的艺术形式,有很好的审美表达,只有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充分展现,同时体现底蕴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中国戏曲才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与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孙波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表达了未来开展更多深度合作的意愿。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副主任刘珺共同主持,国交系师生代表和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一起学习

党史上的今天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大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责编:早言

编审:沁妤

主编:党委宣传部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戏曲学院-“国际传播新格局形势下的戏曲文化影响力暨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