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小空间大生活”成果登头版上头条,见证北建大实力

关注

北京建筑大学

脏乱破旧的违建上筑起怡人公园

欣欣向荣的花园里铺设健身步道

废弃残破的自行车棚被修整一新

经年不用的空地上有了儿童乐园

从设计图纸上的美好设想

变为居民身边的靓丽乐园

小微空间施妙笔 方寸之间见天地

今年以来在北京多个老旧小区

惊艳的变化令市民拍手叫好

它们源于

我校参与主办的一个民生项目

7月18日以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首都之窗、新京报、北京卫视、北京新闻广播等多家中央和市属媒体聚焦上述变化,纷纷以头版头条和重要版面、重要时段,接连报道“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成果。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项目介绍

“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 由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

行动计划聚焦百姓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选取“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等8处典型空间作为试点项目,通过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出一批优秀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期形成激活和重塑城市“消极空间”和“剩余空间”的示范案例。

行动计划于2019年11月启动,2020年年底实现开工建设,经过7个多月的施工作业,首批8个试点项目已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设计:坚持一体化城市设计理念

项目汇集北京市和国内的多家优秀专业技术团队参与设计,在推进过程中,“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一大亮点。

试点项目专家之一、北建大副校长张大玉介绍,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法建设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消极”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将其与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为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规范化停放,电动车集中安全充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动以及室内学习、娱乐、交流等提供多样化公共空间。

以藏身于胡同里的西城区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公共空间为例,这里的问题在老旧小区中相当具有代表性:昏暗的自行车棚内,滞留大批废旧车辆;道路边,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单元楼门口,用于充电的私拉电线随处可见,安全隐患严重;小花园里,植物长势不佳,蚊蝇滋生……北建大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见招拆招,一一破解:在小区门口塑造入口文化空间,增加快递柜、宣传栏等便民设施;设置智能垃圾回收驿站,以提升垃圾分类品牌效应;同时改造优化停车棚,清理“僵尸车辆”,增设双层车架,增加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小区花园也被修整一新,新建了健身步道和活动空间;低矮封闭的小平房摇身变为宽敞明亮的党建小屋,旁边还有儿童自习室。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大乘巷现状图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以“牡丹园里寻牡丹”为主题。该项目设计团队通过梳理现状车辆和已有车位,在满足现状车辆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集中、高效布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适度增加停车数量;将违法建设释放的空间,设计成满足老人、儿童休憩和活动的娱乐空间;将分散的、低效的绿地进行整合,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前提下,进行场地景观设计。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牡丹园现状

成效:居民家门口迎来美好生活

项目最终实施效果如何?由周边居民来“阅卷”。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内,老少皆宜的“欢乐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北侧紧邻院墙的老破旧车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敞亮通透的党群活动室、老年餐厅和学习空间;东侧的小空地上新添一处小型健身区,安装了智能健身设施,旁边还有阳光花房;自行车也不会无处安放,小区现有三处停放区,立体车架、充电桩等一应俱全。而一年前,这里还面临杂物随意堆砌、配套建筑大量闲置、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线缆横飞,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缺乏等诸多难题。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大栅栏项目前后对比照

再看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已被打造为“欢声笑语的院子”: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在人防建筑屋顶开辟了一个活动平台,顺着无障碍通道来到二层,敞亮的公共露台出现在眼前,居民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也解决了小区住户无阳台的晾晒问题;从二层到一层,还有另一种玩法,可通过滑梯直接滑下来,也可走宽敞的台阶,这是设计师利用局部高差为小朋友们设计的趣味休闲空间;二层平台下方空间也被活用,这里设计了特色雕刻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串联居民旧时光。

北京建筑大学

民安小区打造后的场景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精心改造,试点项目已成为环境品质佳、无障碍设施优、使用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示范案例。

贡献:创建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除了具体可见的落地项目,“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还积累了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市规自委、市发改委、市城管委以及相关街道等政府部门主导、统筹协调,北京建筑大学以问题为导向,以设计为核心,以党建为引领,以推广为目标,从选点确定、征集方案、公众参与、实施方案、集资融资、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全程跟踪服务,创建了“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北建大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高端智库引领作用,作为“总师单位”组建了全过程技术专家组。

学校先后组织百余名师生学生参加了专项行动的全流程服务。由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社会工作等多专业师生组成的交叉学科团队,全过程参与了项目的选址、设计、评审、施工组织和技术咨询,打造了一支专门从事城市更新及公共空间综合整治的高水平专业设计团队。

北建大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学校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在面向“十四五”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过程中,以开展“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为群众办实事、优化首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入探索高水平服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地实施,政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未来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人才的新模式

01

技术专家说

北京建筑大学

通过“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我们摸索出很多城市微空间改造的有益经验,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引导下,探索“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支撑、公众全面参与”城市更新工作模式,构建“全流程”更新实施路径与跟踪管理机制,创新采用“一体化”城市设计引领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方法。尤其可喜的是,我们打造了人才培养新模式,践行在“三规”落地中培养“三师”的新要求,有力支撑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践行将论文写在京华大地。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 张大玉

北京建筑大学

02

组织者说

北京建筑大学

“小空间大生活”项目就是利用城市中那些低效使用和闲置未用的“消极空间”,聚焦影响居民宜居度的急忧烦难问题,通过城市设计一体化设计,经过精心改造,将这些空间打造成为环境品质佳、无障碍设施优、使用功能合理、历史文化厚重、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公共艺术经典等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示范案例。

“小空间大生活”让居民直接参与概念方案向实施方案的转化,激发居民主人翁精神和爱家园、建家园的情怀,形成良好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的氛围,创新了社区公共事务沟通机制,探索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鼓励和积极支持街道成立了居民领航员组织、小区物管会,引导居民树立“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的共建共治理念,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让居民放心、安心、舒心。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城市设计处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小空间大生活”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困、解难、解忧、解烦”;以设计为核心,本着“低成本、低干预”的原则,用“小设施、绣花干”的功夫打造全龄友好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由公共空间整治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新路径;以创新为目标,通过全过程跟踪服务,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工作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办公室主任 李雪华北京建筑大学

03

设计施工代表说

北京建筑大学

“时代是出卷人,群众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牡丹园里寻牡丹”微空间改造给也是我们给城市更新工作交上的小小答卷。

作为责任规划师,我全程参与了整个更新过程。这个项目在尺度上也就只有区区几千平米,却与数百户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过程中,我们随时受到居民的监督、征询居民的意见并收获居民的协助。只有充分了解居民、尊重居民、发动居民,城市的更新工作才能越做越细,越做越好,这也是“小空间大生活”给我的最大感触。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的全职责任规划师 施展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小空间大生活”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是一次“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之旅,是一次“无微不至”的设计之旅,一次“精诚所至”的设计之旅,从始至终,我们在现状调研、场地设计、公众参与都坚持精细化理念。

微空间改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围绕如何使项目地区更美好的各种矛盾争论、利益博弈、关系协调一直伴随着整个设计过程,很不容易。

最终,微空间改造取得成功,这一成功源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更源自政府造福老百姓的真挚决心!

——城印国际城市规划与设计有限公司 周宇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我单位承建了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微空间改造项目,项目包括对小区内休闲廊架、绿化、停车位、休息区、人行步道、柏油路面、雨水管道等多项工程的建设。

与过往其他项目,我在本次施工过程中更能体会到项目的精细化:为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开工前严格开展原材料质量检测,不合格材料禁止进入施工现场。各工点各工序的严格质量检查,隐蔽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并严格按规定规范施工,认真及时作好记录。在严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施工团队也收获了新实践、新经验,为以后的改造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中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徐利清

北京建筑大学

04

街道社区代表说

北京建筑大学

历时一年多,我们以扎实有力的举措圆满完成厂甸11号院的“变身”工程, 以“共建共治”的力量推动空间改造“蓝图”落地落实,百姓身边的“小空间”变身为群众共享的“大生活”,老旧小区留住了城市印记,也焕发了生机活力。我们以党建赋能,让城市治理底色更亮;问需于民,让为民服务暖色更足;聚合资源,让空间改造特色更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空间改造成果,集中精力抓好公共空间标准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专业化队伍和多元化服务。

——大栅栏街道工委书记 李婕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我是海淀区牡丹园小区的居民,也是本次试点项目的受益者。衷心感谢政府拨款为我们小区建设了一个美丽又幽静的生活休闲场所。这个公园可谓方寸之间有天地、细微之处见乾坤,传承了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符合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既有太湖石、花草、小广场,也有步道、凉亭坐椅和儿童游乐器具,深受居民喜爱。项目修建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方案广泛征求了居民意见,组织居民参加方案评选,并邀请居民为碑刻投稿,增强了居民建设优美城市的参予感和积极性。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社区 严复民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

瞄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北建大将积极培养“三师”服务“三规”落地

充分发挥城市更新与未来建筑学科等优势

为高质量推进首都规划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建筑大学

关注北建大官方微信

开启阅读北建大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供稿:任敏

图片由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城市设计处 提供

编辑:徐飞、田一博

责编:王洋

审核:李雪华、魏楚元

温馨提示:在浏览“媒体聚焦!“小空间大生活”成果登头版上头条,见证北建大实力”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建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建筑大学-媒体聚焦!“小空间大生活”成果登头版上头条,见证北建大实力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