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展,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学生跨文化适应等。
摘 要在全球治理背景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并搭建了具有影响力的平台,但仍然存在建设动力不足,专业化的培训不足等问题,仍然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关键词 校园文化;跨文化交际;实效性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社会对国际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要求提高。我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学,有着良好的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外部环境氛围,我们也开展了很多活动来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从实效性的经验总结、问题和展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和不足
(一)高校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高校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方式
目前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自发的和有组织的两种。自发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由中外学生个人发起的中外学生个体之间的交际,比较松散,有以兴趣爱好为载体的交际,有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的交际(语伴文化),有的以日常学习生活的咨询为目的的交际等等,持续时间不定。自发的跨文化交际属于个体行为,交际的产生与双方的需求和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学校要加强学生自律、自爱、自护的教育和引导。
有组织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通过学校官方组织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比如世界文化节、最强语伴大赛等等活动,也有以学业交流为主的志愿帮扶活动等等。学生社团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平台,为有意愿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中外学生创造了条件。同时,官方组织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活动有较大的风险;除了风险,有组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留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很多次的沟通交流。正是因为这样,对于中外学生来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感知了解双方文化价值观、处理事情方式、做人做事特点等的最佳机会,高校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不言而喻。
2.高校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中外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在活动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目前,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活动分为三类:一类是组织世界各国文化或几个国家文化为主的交流活动,比如很多留学生多的高校的世界文化节、日韩学园祭等;一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中外艺体娱乐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活动,这类活动既有利于留学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有利于教育使中国学生在与留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尤其是东道主中国学生,更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互动中实现中外学生的相互融合;一类是通过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服务等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类活动深入社会,是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活动的外展性活动,尤其是针对留学生来讲意义更大。
3.高校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多还处于自发阶段
高校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活动目前处于自发阶段,中外学生的交际缺乏指导。由自发到自觉阶段还需要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科学设计,精心培养,模拟训练等。
(二)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1.对跨文化交际重视的整体社会氛围不足
目前,社会上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刚刚开始。就当前相关的比赛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Intercultural Comunicative Competence Test, 简称ICCT)是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指导,《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和中北明德测评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跨文化交际领域权威赛事,通过多层选拔环节和多种测评方式考察参赛选手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致力于为参赛选手搭建激励英语学习、培养思辨能力、展现综合素养的平台,为用人单位招聘熟练运用外语、理解国际差异、具有全球视野的青年才俊提供参考,为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已举办三届,它主要是培养英语方面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此活动还需要加大活动推广。
2.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师资培训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负责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跨文化交际的国外体验缺乏,加上培训没有到位,所以在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能力不足。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负责留学生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外国人或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的本国人。他们能够熟练使用留学生语言交流,懂得国外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技能,组织各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并能给予高质量的直接指导。比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有5800名留学生,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学生占一半以上。本科生留学生(按人数多少排序)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研究生(按人数多少排序)只要来自中国,伊朗、印度、美国、巴基斯坦。中国学生中本科生约2400人,研究生500多人。国际学生中心编制5人,其中1人懂中文;1人懂阿拉伯语,1人懂西班牙语和法语;韩国的启明大学的中国学生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多也是移民的华裔等等。根据中国国情,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以本国教师和管理者为主的情况下,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同时,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岗位引进留学归国人员、聘用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归国华裔人员,尝试聘请来华留学生担任助管等措施。
3.跨文化交际活动组织的动力不足
虽然中外学生趋同化的教育和管理在不断推进,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也做过中外学生统一管理的尝试,但由于中外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上级管理部门仍然是各自独立的,在管理制度上还是由很大差别的,在各自的评奖评优体系内很难得到认可。所以高校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中动力不足。
二、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确立组织体系、策划方案和制度规范
1.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跨文化交际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高校要有专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定期商讨或在大型活动前商定方案。在教学课程方面开设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在学生活动管理层面对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进行跨文化交际针对性的培训,组织跨文化交际的线上线下的系列活动;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建立现场临时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机构,及时研究、处理和指导活动进程中的事宜。
2.要有完善的策划方案和制度规范
高校中外学生年龄大都在18-23岁之间,经历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留学生还要经历国家之间的转变,因此跨文化交际活动首先要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道德和法律基本规范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对于我国学生来讲,还要考虑国家大安全观的教育引导。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制定《中外学生对外交往的相关规定》《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规范》等制度;从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策划来讲,要做好这些防范预案和教育培训,必要的时候让参与者签订承诺书、保证书或协议书等。
(二)搭建适合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场域
跨文化交际需要在一个场域中完成,这种场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的高校中,更多需要进行人为创设。也就是说,高校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搭建广泛的跨文化交际的平台,给予中外学生尝试交流、文化冲突、模仿、影响、文化澄清和行为调整的时空场所,这是跨文化适交际成为可能的客观环境和先决条件。
创设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场域,就是为中外学生搭建一个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的适宜空间或外部环境,可以是日常生活起居的自然场域,也可以是课堂教学和日常学习的教学场域,还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大型的中外学生交流交际沟通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中外学生歌手大赛、中外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世界文化节、中外学生语伴大赛、中外学生旗袍大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中外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价值在于活动的前期、过程中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教育和指导
1.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和引导的必要性
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和谐的良好关系的建立和成长的需要是双方期待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美国耶鲁大学的奥尔德弗(C.P.Alderfer) 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要不是分为五种而是分为三种:(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包括生理与安全的需要;(2)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Relatedness),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3)成长的需要(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奥尔德弗需要论,简称为EGR需要理论。
因此,作为中外青年学生,需要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初期,了解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和度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些冲突的技能,有利于满足双方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效。
2.影响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
(1)中外学生交流所用的语言及其表达能力
对于多数留学生来讲,在入学前,学习过汉语,并且通过一定级别的汉语水平考试。但是当他们与中国人交流时,发现自己的汉语中国人听不明白,中国人的汉语自己也不明白,因此出现暂时性失语,感到困惑。后来通过不断的接触和实践,他们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问题:
一是口音问题。来华留学生曾在不同的国家或中国的不同省份接受不同老师教授的汉语,就像一些留学生说的,在山东学习的普通话有山东味,在东北学习的普通话有东北味,在江浙学习的普通话有江浙味,在广东学习的普通话有广东味,当他们从一个环境来到另一个不同的环境时,会遇到此类问题;
二是音调和语序问题。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自觉不自觉地会带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发声和组织语言的惯性,这会影响到音调的准确性和语序的合语法性,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和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三是口语表达书面化。有的来华留学生在本国学习的汉语大多是书面标准用语,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在日常交流时说的很简单。他们常常担心自己说得不地道,所以不敢开口。在与中国人交流中,由于缺少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外学生很难深入地交流和沟通。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作为东道主国家,如果用汉语交流没有问题,如果用其他国家的语言交流,同样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2)各国文化价值观差异
20世纪70年代末,霍夫斯泰德在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描述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权力差距维度、不确定性维度、阳刚气质/阴柔气质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根据他的理论,中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重视集体的利益;属于高权力距离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所期望和可以接受的,权势小的人总是依附于权势大的人,尊重权威;属于低不确定性回避国家,人们比较起来显得更沉静,也更矜持,随遇而安,人们对于成文法规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除非必要不轻易立法,其文化能容忍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稍微倾向于阳刚气质,男人表现的稍微阳刚一些,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具有很强的长期观,注重长远的回报而不是当前的利益。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属于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关注人体的利益;属于低权利距离国家,他们不是很看重权力,而是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属于短期导向国家,注重过去传统的维护和当前的利益诉求。其他各国也有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导向。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通过对各国人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得出的,并且通过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时间观念,交流的喜好方式、朋友间交往的方式和态度、消费观念、信仰等等。在各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他们跨文化交际的冲突程度和深度,是影响他们跨文化交际是否融洽的关键指标。
因此,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中外文化冲突。依据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其他各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可以看出:对于来自与我国文化价值观(尤其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这一维度)差异特别大的国家的留学生,遇到的文化冲突越大,跨文化交际的困难越大;对于来自与我国文化价值观相近国家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困难越小。在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时,首先就如何防范和解决进行协商,而不是强化双方的文化冲突;其次,冲突平息以后,再进行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解释和说明工作,从而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双方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常见文化冲突和矛盾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构建一套解释话语体系,增进中外学生的互相理解。
3.加强跨文化教育和引导的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
(1)跨文化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理解和鉴赏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大会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大会文件,这一国际文件第7款指出:“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要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增强理解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并使同各种排斥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
(2)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设计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材。《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文件中指出,设计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应在文化和教育专家以及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参与下予以编制”、“选择一种或若干种语言(母语、民族语言或外语)作为单独的科目或作为学习其他科目的媒介”、“应该包括世界文化、思想和创造性发展的要素,应避免专用权利冲突和对抗的词语来展示历史”、“应避免过分强调那些导致人类社会发生冲突的主题”、“鼓励学生思考各种文化互惠的益处、相互影响和补充以及各国人类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伦理与公民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重大问题”,引导他们“对世界的共同问题形成一种团结和共同负责的精神”。通过课程的学习,让中外学生增强对各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包括了解中外学生国家的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包括艺术、音乐、习俗、语言、节日、时尚、戏剧、文学、建筑、传统;深层文化包括自我概念、宗教、信念、行为方式、规则、价值观(好和坏)、抵触、思维方式。其次,还要让中外学生习得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澄清解释工作。要帮助中外学生区分普遍的文化和具体的文化分类,要辨析文化相对主义,进行文化比较的专题学习,或通过角色扮演等寻求跨文化的感知。可以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维度,先从日常显形文化知觉开始到隐形文化差异澄清,比如日常消费、请客吃饭、对待父母、娱乐活动、文化禁忌、朋友关系、时间概念等都会存在差异。在价值观澄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外显的行动-行为方式-价值观三个步骤来进行。比如中国学生见到教授非常尊敬,有事会请假,这与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的传统行为方式有关,深层次的价值观是我国是高权利距离的国家,师生之间等级比较分明,中国人非常习惯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进行跨文化敏感性训练和其他相关内容的跨文化的培训。通过搭建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平台,中外学生在实际交往中有意识地感受和培养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作出合乎双方意愿的行为反应。
要互相尊重各国文化禁忌。由于文化习俗和传统的差异,中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上要注意各国文化禁忌,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3)加强跨文化交际教育和管理者的培训
随着国家对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政策的实施,中外学生的管理趋向统一的教育、发展和服务。但由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仍有其特殊的政策制度要求,所以在实际趋同化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特殊”的地方,给高校的中外学生管理者带来很大困惑。这就需要加强培训,培养一支既有过硬的日常教育管理能力的队伍,又有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必要时安排到国外进行跨文化体验和学习,创造机会让中外学生教育和管理人员到国外亲身体验跨文化适应的经历,学习国外高校国际学生跨文化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三、我校跨文化交际
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
(一)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安全。什么是文化安全?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文化安全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孙姗姗(2014)提出:“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维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国家文化安全包含三个维度,即内外关系维度、新旧关系维度、同异关系维度。”(张安,2014)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其对待文化的态度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考量:一是内外关系维度,了解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以及文化主权受到威胁时的意识;二是新旧关系维度,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三是同异关系维度,了解学生对待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态度。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主流与非主流、精英与大众的多元文化价值的矛盾与冲突,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为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时机和条件,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加大中外学生跨文化融合教育力度的瓶颈。
(二)跨文化交际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目前,对中西方文化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西方中心主义”“本土中心主义”“和而不同”“文化自觉”等观点,各自的出发点不相同。“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西方文化是优势文化,是现代化的,应该学习;“本土中心主义”认为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认为应该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成果,但不应该是照搬照抄,应该结合本国特点创造性地吸收;“文化自觉论”认为个体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并自主地去适应。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概念,并曾说过,“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根据这一定义,文化自觉的内容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先进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自主选择能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怀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自觉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自觉实现文化创新,并相信自身文化对未来文化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外学生跨文化场域的创设给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风险,但是全球化的发展已成现实,这种风险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在中外学生交往的场域中,加强对中国学生的国情教育、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巍,王玉芹.对“需要层次论”的深入理解与借鉴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4-85.
[2]孙姗姗.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安全[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3]张安.对国家文化安全基本问题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34.
[4]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选自《北语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
出品单位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内容 | 《北语高教研究》
欢迎来稿| gaojiao@blcu.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