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2021年第3期目录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央戏剧学院,艺考

中央戏剧学院

2021-7-07 21:03:51 文/罗妍婷 图/董翔宇

关注

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导读

刊首语

目录

内容提要

封二丨

第四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

暨第六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隆重举行

封三丨

布莱希特及其相关戏剧活动图片选登

刊首语

2021年第3期

关于悲剧的探讨,我们曾刊发过相关理论及剧作家研究等方面的文章。继之,在本期的《学科前沿》栏目里,陈奇佳教授和李咏吟教授将会为大家献上他们对悲剧探究的最新成果:《主体的倾覆与人的命运—齐泽克论悲剧》和《尼采与欧里庇德斯的悲剧》,为我们打开了齐泽克、尼采与欧里庇得斯这三位分别代表当代、现代及古代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眼中的悲剧世界。可以说,他们的观念表征着人类悲剧观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也串联着一条人类不断自我认知的路线。之外,是张智华教授对国内电视剧这门大众艺术发展状况的总结文章:《新中国电视剧发展脉络、主要特点与价值取向》 ,也会让我们看到一条当下大众艺术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线路。

在本期的《经典新说》栏目里,我们将焦点集中于布莱希特这位在当代戏剧界和思想界都极具革命性、创新性,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伟大艺术家身上。共有四篇文章组成,分别是丁扬忠的《论布莱希特哲理大众戏剧学派主要艺术特征》、麻文琦的《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毛夫国的《试析黄佐临对布莱希特戏剧及其理论的传播与接受》和张西艳、梁燕的《〈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其中,我国著名布莱希特研究专家丁扬忠先生的文章,是一篇对布莱希特戏剧思想及其特点和地位等进行全方面分析总结、最为系统深入的长文,也是丁先生对布莱希特孜孜以求精心研磨的最新成果,极具学术价值,在此特别隆重推荐。

在后面的“基础研究”栏目中,重点推荐的是一组青年学者关于戏剧影视表演创作研究的文章,分别是高鸽的《角色创作方法—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迈克尔·契诃夫》、刘韦的《从身体开发到官能心理感知:电影表演训练方法的自我辩护》和马玥的《试论迈斯纳方法对斯坦尼体系的深入与拓展——〈表演课:迈斯纳方法〉翻译札记》。这几篇文章中所谈的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传统表演基础理论与当今强化身体空间感知体验的表演观念与方法及其关系等问题,也是当今戏剧影视表演研究、创作与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值得关注。而林存秀的《“文明戏”概念辨证及其戏曲史意义》一文则从社会文化史视角介入解读,让我们对“文明戏”这一似乎不言自明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目录

学科前沿

陈奇佳

主体的倾覆与人的命运

——齐泽克论悲剧

李咏吟

尼采与欧里庇德斯的悲剧

张智华

新中国电视剧发展脉络、主要特点与价值取向

经典新说

丁扬忠

论布莱希特哲理大众戏剧学派主要艺术特征

麻文琦

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

毛夫国

试析黄佐临对布莱希特戏剧及其理论的传播与接受

张西艳梁燕

《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

基础研究

高鸽

角色创作方法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迈克尔·契诃夫

刘韦

从身体开发到官能心理感知:

电影表演训练方法的自我辩护

马玥

试论迈斯纳方法对斯坦尼体系的深入与拓展

——《表演课:迈斯纳方法》翻译札记

林存秀

“文明戏”概念辨正及其戏曲史意义

内容提要

主体的倾覆与人的命运

——齐泽克论悲剧

丨陈奇佳

19世纪以来,思想界形成了一种将主体境况与悲剧精神同构化的悲剧理论思潮。延续这一思想路径,齐泽克借用拉康的主体,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本文根据拉康妄想公式$◇a,阐释了齐泽克的相关理论。齐泽克的悲剧理论,与他对主体被“杠”掉、认识客体之不可能性以及主客体关系之不可能性(与超我预定的受虐型关系)的独到阐释相关。齐泽克因而指出,悲剧及相关文化现象实际就是主体这种既定命运的隐喻与象征。他这方面的理论构建,有力地夯实了主体—悲剧同构论的学理基础,对现代主体特殊的精神际遇也有深刻揭示。

尼采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丨李咏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欧里庇得斯悲剧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人对欧里庇得斯悲剧价值的公正评价。必须看到,尼采的看法,在思想界与古典学界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从思想建构意义上说,尼采的批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古典学意义上说,尼采的否定性批评,背离了欧里庇得斯的文本事实。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希腊悲剧中,重新评价欧里庇得斯的先锋性价值,超越尼采的主观性认识与判断。

新中国电视剧发展脉络、

主要特点与价值取向

丨张智华

新中国电视剧发展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不断重视原创与创意,不断提高审美水平,成为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电视剧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出现萌芽、兴起、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电视剧在“一带一路”有效传播,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各种各样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鉴,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新中国电视剧类型由少到多,不断增加。新中国电视剧叙事艺术不断提高,新中国电视剧视觉、听觉技术不断提高。

论布莱希特哲理大众戏剧学派

主要艺术特征

丨丁扬忠

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戏剧思想和作品的具体分析,认为其提出和实践的哲理大众戏剧是当代戏剧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戏剧学派。布莱希特顺应科学时代潮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将哲学抽象的辩证法思维,转化为戏剧的形象思维,并系统阐明了以“陌生化效果”为核心的戏剧创作方法和美学思想,因此创立了一个新型完整的戏剧学派。其间,也分析了其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区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

丨麻文琦

讨论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必须联系现实才能显示出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一方面通过对当下围绕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与实践种种争议的回应,阐释了布莱希特“历史化/陌生化”这对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就如何在中国当下继承和发展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从“赞美性戏剧”“批判性戏剧”以及“蒙太奇形式”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对抗性的建构,让剧场艺术处于一种历史的运动状态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是一份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遗产。

试析黄佐临对布莱希特戏剧

及其理论的传播与接受

丨毛夫国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在我国传播与接受与黄佐临的提倡有很大关联。1962年黄佐临介绍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文章《漫谈“戏剧观”》发表后,引起反响并在新时期被重新解读和编码引起热烈讨论。佐临对布莱希特戏剧及其理论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由执导布氏剧作、阐释其戏剧理论,到受到启发提出了“写意戏剧观”的过程,与意识形态、时代背景和个人审美等均有密切关联,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我所用”,打破斯坦尼戏剧表演方法,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汲取营养,为戏剧注入新的观念。

《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

丨张西艳梁燕

“二母争子”故事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故事类型之一,《灰阑记》的题材来源也众说不一。《灰阑记》在1646年就已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对日本的“大冈断案”故事产生一定影响。自1832年传入欧洲以后,《灰阑记》不仅有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译本,而且被改编和创新。布莱希特改编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不仅在欧美有很大影响,而且先后被译成中文和日文等,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从古到今,《灰阑记》跨越地域和语言的界限,以多元的形态在东西文化中旅行,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角色创作方法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迈克尔·契诃夫

丨高鸽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对全世界表演方法的发展和研究有着深远影响,他的学生—大文豪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②的侄子—迈克尔契诃夫(Michael Chekhov)创造的表演方法,在塑造角色上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有着拓展性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的“心理姿势”“想象的身体”等角色创作方法,是如何颠覆斯坦尼的“心理分析”和“情绪记忆”的,又如何对人物塑造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身体开发到官能心理感知:

电影表演训练方法的自我辩护

丨刘韦

随着电影艺术的大众化,戏剧艺术逐渐走向小众。表演艺术的训练方法经历长达一个世纪的演变后,有意无意中从基于身体开发的解放训练走向了基于官能心理的感知训练。这种变化,不仅成为表演艺术走出戏剧,扬帆远航的必然,更为电影表演训练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且面向银幕表演的训练方法,提供了自我辩护的基础和机会。

试论迈斯纳方法

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深入与拓展

——《表演课:迈斯纳方法》翻译札记

丨马玥

《表演课:迈斯纳方法》是由迈斯纳方法的创建者桑福德迈斯纳(Sanford Meisner)本人亲自参与编写的唯一一本阐述其表演方法的专著。该方法虽被应用于许多国家的表演实践,但在我国戏剧和影视表演领域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准确地了解该方法的内容与核心。笔者作为该书的中文版译者,在研读与翻译过程中,发现迈斯纳方法源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也具有与其并不相同的理念与训练内容,是对斯氏体系的深入与拓展。

“文明戏”概念辨正及其戏曲史意义

丨林存秀

在近现代戏剧史上,从来没有把“文明戏”这个名字作为一个标签来研究。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文明戏”,即作为历史事件的文明新戏,作为自称的文明戏,以及标签化的“文明戏”。“文明戏”“新剧”和“文明新戏”在戏剧史上,都被称为“早期话剧”。但是这三个概念本身有诸多不同,需要放在社会历史变迁,尤其是文化/文明这个观念变迁的脉络中来考察。“文明新戏”是戏曲改良的一个历史过程,但是“文明戏”作为一种文化政治概念,也是被标签化的污名。“文明戏”这个词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于戏曲史的理解。

封二丨

第四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

暨第六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隆重举行

中央戏剧学院

参会嘉宾与代表合影

中央戏剧学院

开幕式现场

2021年5月18日-23日,由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第六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通过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

5月18日上午,第四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暨第六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开幕式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伸出式剧场举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国际剧协总干事长、国际戏剧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演艺高校网络”主席托比亚斯·比安科尼,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戏剧协会副干事长陈仲文、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各加盟院校的各位理事和代表,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董事、爱丁堡艺穗节亚洲艺术奖轮值主席王永嘉先生,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徐翔、党委副书记宋英、副院长陈志坚、副院长徐贞,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葛秀珍,院长助理孙大庆,及各系部领导和师生一同参加了开幕式。

亚洲戏剧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戏剧交流和繁荣亚洲文化。第六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以“古希腊戏剧中的人性”为主题,来自9个国家的15篇论文、10部戏剧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展示。参加本次大会和戏剧节的院校有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韩国中央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上海戏剧学院、中国香港演艺学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韩国青云大学、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哥伦比亚瓦耶大学、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越南胡志明戏剧电影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日本多摩美术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中央戏剧学院

《等待安提戈涅》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韩国中央大学

《厄勒克特拉与俄瑞斯忒斯》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印度国立戏剧学院

《古希腊戏剧中的人性》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

《安提戈涅》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

《倒下》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

《罗生门》剧照

封三丨

布莱希特及其相关戏剧活动图片选登

中央戏剧学院

布莱希特(1898-1956)

中央戏剧学院

布莱希特(左二)在排演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中央戏剧学院

1979年 黄佐临(中间持花者)

与《伽利略传》演出人员等合影

中央戏剧学院

1985年 中央戏剧学院

导演系1982级 《四川好人》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1986年 德国柏林剧团

《高加索灰阑记》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

1998年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三毛钱歌剧》剧照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21年第3期目录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