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之花大放多元异彩,央音师生共奏交融华章——记《艺“述”百年》“交流的声音——世界民族音乐之拉丁美洲专场”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艺考

中央音乐学院

2021-6-27 10:21:02 文/阎锋 图/池晨

关注

中央音乐学院

2021年6月6日(周日)19:30,由我校研究生部与音乐学系联合主办,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承办的《艺“述”百年》“展望系列”之“交流的声音”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成功上演。

本场音乐会采取“讲演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拉丁美洲多国音乐研究、创编与表演成果的展示,彰显“中国与世界”和谐、合作、共赢、发展的文化理念,使观众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魅力。本场演出邀请了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陈自明教授、安平教授为艺术顾问,作曲系陈欣若教授为特邀嘉宾,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在读博士生米炫晔为主讲人。由本校研究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及“和合室内乐团”共同演绎了一场高质量的讲演音乐会。

音乐会开场,主讲人米炫晔简要介绍了历史上我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外交历程,并介绍了我校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关于拉丁美洲音乐研究的相关成就。随后,陈自明教授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宏观特征及已有的拉丁美洲学术成果两方面出发,指出中国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整场音乐会从三个层面展现出中国与世界、交流与融合的文化发展过程。

中央音乐学院

主讲人米炫晔介绍拉丁美洲音乐研究的相关成就

中央音乐学院

陈自明教授开场致辞

一、秘·缘

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部分通过青年扬琴演奏家陈芸芸改编自秘鲁音乐的两首作品《我的秘鲁》《太阳圣女》,去探寻中国音乐与秘鲁音乐的神秘渊源。这两首作品均为民族器乐合奏形式。

主讲人首先简介了“雨声筒”这一特别的打击乐器,并简要介绍了秘鲁音乐与中国音乐在音乐形态上的相似性。两首作品展现了印第安人音乐善用五声音阶构成旋律的音乐特征。两首乐曲极富叙事性,旋律悠扬欢快,并充分发挥了竹笛俏皮的特点。与秘鲁特色乐器盖那竖笛相比,在表现力上毫不逊色。卡洪鼓与扬琴富于动力的节奏,又使乐曲别具异域色彩。

中央音乐学院

民乐合奏《我的秘鲁》《太阳圣女》

中央音乐学院

主讲人米炫晔介绍雨声筒

中央音乐学院

安平教授讲解雨声筒用法

二、异·彩

音乐会的第二部分通过拉丁美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体现出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我校古典吉他专业研究生杨芳婷表演了巴西桑巴风格的《巴西舞曲》。这首作品的音乐热情欢脱,骄纵奔放,律动感极强。演出时还特邀两名观众即兴伴奏,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让在场观众情不自禁随乐而舞。

中央音乐学院

桑巴《巴西舞曲》

钢琴专业研究生吴茜茜表演了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的《钢琴小品两首》。这是一首将阿根廷民歌曲调与西方音乐的调性色彩相结合的作品,展现出20世纪民族主义时期音乐创作中的本土元素。

中央音乐学院

吴茜茜演奏吉纳斯特拉《钢琴小品》

巴西博萨诺瓦歌曲《你在何处游荡》与流行歌曲《你来了》《过去的少年时光》,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位学生安宇、王睿雨晨演唱。音乐性格忧郁而不忧伤,柔美中透露出点点活力,勾勒了从失落到释然之情,颇有苏东坡“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之味。同时,可以明显听出葡萄牙“发杜”歌曲对其影响的痕迹,颇具后殖民主义色彩。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安宇演唱《你在何处游荡》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睿雨晨演唱

《你来了》《过去的少年时光》

我校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硕士研究生王靖源演唱了墨西哥经典歌曲《热情拥吻》与阿根廷歌曲《你爱我的那一天》。他的表演极富激情,在展示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一名理论研究专业学生具备的实践能力。

中央音乐学院

王靖源弹唱《你爱我的那一天》

三、融·汇

第三部分全部是探戈音乐。今年恰逢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诞辰100周年,主讲人简要介绍了探戈音乐的历史地位、发展过程及其高度的文化融合性。

探戈音乐部分的演出由我院“和合室内乐团”完成。该乐团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始终活跃于国内外各知名舞台。当晚参加表演的乐团成员有许可卿、麦天龙、石岳、刘明泽及王超杰五位演奏家。他们首先表演了皮亚佐拉创作的五首作品:《暴怒探戈》《春》《冬》《再见诺尼诺》《角鲨》,随后演绎了我国作曲家创编的两首作品:《花之探戈》《探个够》。通过皮亚佐拉的探戈作品以及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探戈作品,进一步展现出中阿两国在音乐文化上的交融与对话。

(一)皮亚佐拉的五首探戈作品

在《暴怒探戈》中,手风琴作为主要担任旋律声部的乐器,其略为颤抖的声音效果独具一格,风箱控制下的呼吸感与乐曲强弱变化相得益彰,不仅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也使得情感的宣泄更加淋漓尽致。

在《春》《冬》两首作品中,皮亚佐拉向维瓦尔第致敬。作曲家在这两首乐曲中分别融入赋格手法与印象派旋律风格元素,集中体现出欧洲学院派音乐与探戈音乐相融合的风格:探戈里融入古典音乐的严谨精致,古典音乐中注入探戈的无限激情。

在《再见诺尼诺》中,手风琴的呼吸感,小提琴的表情张力,吉他的哈巴涅拉、弗朗门戈气质,贝司的紧张感,钢琴丰富的力度对比,以上种种因素,都赋予了这首作品浓厚的忧郁色彩。曲作者皮亚佐拉曾说:“探戈是伤感的,它虽然伤感,富有戏剧性,但并不悲观厌世”。音乐来源于昨日的忧伤,但却诉说着对明日的向往。

《角鲨》是皮亚佐拉送给他乐队中的小提琴手帕斯的一首探戈舞曲。作曲家在乐曲中和他的朋友开了一个幽默的玩笑,帕斯平常有海钓的习惯,尤其对鲨鱼情有独钟,于是皮亚佐拉在音乐中运用富于张力的节奏律动,紧凑密集的织体音型,生动地描摹了“角鲨”在海中游弋和捕猎的动态形象,用以“调侃”帕斯。

中央音乐学院

“和合室内乐团”演奏皮亚佐拉探戈作品

在皮亚佐拉的四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探戈乐曲的一些明显特征:贯穿全曲的“3+3+2”节拍、富于动力感的哈巴涅拉节奏型,以及伴奏织体中独具特色的节拍重音。

(二)我国作曲家创作的探戈作品

李勇敏在作品《花之探戈》中,将我国新疆地区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材料与皮亚佐拉的《自由探戈》相结合,这两部音乐都善用“3+3+2”式节拍、附点或切分节奏型与半音进行,二者十分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在听觉上丝毫不会使人感觉突兀,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二首作品《探个够》为我院作曲系教授陈欣若所作。他略带戏谑地说:“这是我最没有‘风格’的一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中,相较于更多地去表达自我,我更关注于如何运用探戈的语言来写作一部音乐。”这首作品体现出我国作曲家对异国音乐文化的理解。

随后,“和合室内乐团”邀请陈欣若老师上台合作,演奏了阿根廷经典探戈乐曲《一步之遥》,音乐会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中落下帷幕。

中央音乐学院

陈欣若教授谈《探个够》创作过程

中央音乐学院

陈欣若教授与“和合室内乐团”即兴返场

四、讲·演

本场演出作为一场讲座音乐会,最大的亮点便是“讲演结合”。不同于普通音乐会中单纯的审美聆听,每一首曲目演奏前后,老师们与主讲人的讲解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次,本场音乐会的互动性极强,如邀请观众参与演奏、一起舞蹈、即兴返场。这种带动在场观众实践交流的方式,相比于只在台下“正襟危坐”,更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之上,也更利于观众去理解异文化音乐。音乐会在向观众群体完美展示拉美音乐魅力、传播拉美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互文性,不同文化语境的音乐家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使音乐语言和文化内涵相互碰撞、交融,建构出具有多元文化属性的音乐,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资源。这不仅是当下音乐文化的交流,更是对未来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展望!

中央音乐学院

老师们与参演人员合影

中央音乐学院

老师们与工作人员合影

供稿:音乐学系

文:张浩哲

图:薛天晴

责任编辑:静静

编辑 / 设计:六六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央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音乐学院-拉美之花大放多元异彩,央音师生共奏交融华章——记《艺“述”百年》“交流的声音——世界民族音乐之拉丁美洲专场”音乐会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