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2021年第2期丨黄觉:文化交汇处的戏剧之子——格鲁吉亚导演勒凡·楚拉泽和他的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艺考

中央戏剧学院

2021-6-21 09:44:00 文/赵阳 图/龚梓婷

关注

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识别下方二维码查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电子版

文化交汇处的戏剧之子

——格鲁吉亚导演勒凡·楚拉泽和他的戏剧

黄觉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译审

内容提要丨Abstract

格鲁吉亚地处欧亚交界之处,历史上受多种文化的浸染,传统深厚而丰富。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开出的戏剧之花,有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在此背景下审视格鲁吉亚当代著名导演勒凡·楚拉泽及其导演作品《狂人日记》,借此管窥格鲁吉亚戏剧的历史和现状。

Georgia, a country between Eastern Europe and Western Asia, makes a perfect crucible for great civilizations.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history provide Georgian theatre with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resourc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amine one production of The Mad Man’s Diary and its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theatre director, Levan Tsuladze, in hope of providing a segment of the amazing history and the lively present of the country’s theatre.

关键词丨Keywords

格鲁吉亚戏剧 勒凡·楚拉泽 《狂人日记》

Georgian theatre, Levan Tsuladze, The Mad Man’s Diary

如果没有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戏剧奥林匹克,中国的戏剧观众或许压根不会想到格鲁吉亚的存在。在那年秋冬之交的北京,借助戏剧奥林匹克的舞台,三出格鲁吉亚作品令观众喜出望外: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国立戏剧院(Kote Marjanishivili State Drama Theater)的莎剧《皆大欢喜》、该剧院与手指剧院(Fingers Theatre)合作出品的《我的哈姆莱特》(My Hamlet)、第比利斯音乐和戏剧院(Music and Drama Theatre)的《麦克白》。这个黑海东岸的小国忽地在纷飞的落叶中熠熠生辉。

在同一个戏剧节上连演同一国家的三部莎士比亚作品,在国内似无先例。而这样的安排却在有意无意中透露了格鲁吉亚戏剧发展历史的特点。上述《皆大欢喜》的导演勒凡楚拉泽(Levan Tsuladze)2012年带着这部作品参加英国环球剧院“环球来环球”(Globe to Globe)的活动,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格鲁吉亚戏剧诞生自莎剧。”作为格鲁吉亚当下最具声望的导演,楚拉泽这么说自有道理。不过,他只说出了事情的一半。莎士比亚戏剧通过译介进入格鲁吉亚,是迟至19世纪的事。1860年以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了格鲁吉亚译本。格鲁吉亚最伟大的莎剧译者是伊万涅马查贝利(Ivane Machabeli, 1854-1898)。这位格鲁吉亚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悲剧,其译本至今仍为格鲁吉亚的大部分剧团作为标准译本使用。但格鲁吉亚戏剧交流的历史却要长久许多,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在漫长的历史中,格鲁吉亚的文化越过黑海传播出去,异族的文化也越过这片开阔的水域传进来。

如果莎剧为格鲁吉亚戏剧的诞生提供了第一推动力,那么格鲁吉亚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则是孕育戏剧的沃土。这个西临黑海、北南分别为大、小高加索山脉夹持的国度,面积只有6.97万平方公里,略大于我国宁夏。然而它处于东西帝国的夹缝中,恰如英国历史学家雷菲尔德(Donald Reyfield)的书名所言,是“几大帝国的交界处”(Edge of Empires),被不同的文明之光照耀。它频繁出现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希腊神话中。传说中普罗米修斯被缚于高加索山,具体的位置据说离今日格鲁吉亚第二大城市库塔伊西(Kutaisi)不远。在现代舞台上搬演最多的古希腊戏剧《美狄亚》,故事的起点也在格鲁吉亚。传说中的稀世珍宝金羊毛藏于科尔喀斯(Colchis),即约略与今日格鲁吉亚西部黑海沿岸地区重叠。在现实中,这片土地先后为古希腊人、波斯人和古罗马人统治。公元4世纪初,格鲁吉亚继亚美尼亚之后将基督教定为国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基督教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宗教内容在格鲁吉亚文学创作中占了绝对优势,形式上却以本地民间诗格为基础。在11—12世纪时,格鲁吉亚人又从波斯文学中汲取营养,发展出辞藻华丽而优美的颂歌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鲁吉亚的戏剧从一开始就在开放交流的环境里生长。这一地区的哀悼仪式和哀歌的形式,直接进入了古希腊戏剧,是古希腊戏剧歌队形式的形成因素之一。波斯文化中的戏剧形式“塔兹耶”(Ta’zieh)一度在这里流行。18世纪特别是19世纪,是格鲁吉亚戏剧迅速欧化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戏剧和文学经典在格鲁吉亚的舞台上演出,这些作品常经改编,以适应格鲁吉亚观众。格鲁吉亚戏剧作品也介绍到西方。进入20世纪,格鲁吉亚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1921—1991年,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的艺术家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经受砥砺,戏剧的发展格外夺目。苏联很多重要的戏剧家都出自格鲁吉亚,2011年莫斯科选出20世纪最重要的十位戏剧导演,其中有数位格鲁吉亚人:G. 托夫斯托诺戈夫(Georgi Tovstonogov,1956—1983)、图马尼什维利(Mikhail Tumanishivili,1935—2010)和施图鲁阿(Robert Sturua,1938—1920)。即使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标准的时期,格鲁吉亚的戏剧艺术家们依旧通过各种手段,保留了本民族民间艺术的悠久传统,诸如抒情性、形式感和幽默感。

在这种背景下看勒凡楚拉泽的戏剧作品,一切的出人意料都变得顺理成章。这位出生于1965年的导演,目前担任格鲁吉亚一流剧院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国立戏剧院的艺术总监,被媒体誉为格鲁吉亚当下最成功、最有创意、最受观众喜爱的戏剧导演。他毕业于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维利国立戏剧电影大学(Shota Rustaveli Theater and Fil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导演学院,之后在米哈伊尔图马尼什维利工作室担任导演。20世纪90年代,苏联和东欧各国的舞台美学标准和国有剧院体制受到各种挑战,独立剧院成为才华外溢的重要渠道,一批光彩夺目的东欧导演借此脱颖而出,博得国际关注。1997年,楚拉泽也和几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剧院。这家剧院没有政府拨款,但得到了第比利斯鲁斯塔维利大街上一间破旧的地下室,因此取名为“地下室剧院”(Basement Theatre)。地下室虽然破败不堪,却与赫赫有名的鲁斯塔维利剧院相隔不远。年轻人自己出资,修整出一个能容纳100人的小剧院,一位商人出资为他们解决了供暖问题。不久剧院演出了成立之后的第一部作品《舞之殇》(Death of Dance)。这一年剧院共上演了7部作品。只花了一两年的工夫,地下室剧院就成为第比利斯市民的打卡圣地。楚拉泽在地下室剧院10年,涉猎了本国的戏剧经典和当代作品。例如为诸多格鲁吉亚大师级导演演绎过的《哈努玛》(Khanuma, 2004),在楚拉泽的舞台上既保留了格鲁吉亚美丽的传统服装、热闹的传统喜剧形式和极有特色的传统音乐,又在形体和音乐中加入了明显但并不违和的当代因素。虽然是写于100多年前的剧作,却毫无过时的陈腐之气。他的视野中也从不缺乏欧洲大师的经典之作,从莎士比亚、歌德、博马舍,到卡夫卡、布莱希特。对于这些经典大师,他并不因循前人的老路,而是坦言要“吸取西方的精华,而用出独创的新意”。[1]这是楚拉泽一以贯之的原则。

2006年,楚拉泽正当壮年,声望如日中天。这一年他应邀担任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剧院的艺术总监。这个以创立者冠名的剧院于1928年在库塔伊西成立,1930年迁至第比利斯,在第比利斯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创建者马加尼什维利(1872-1933)是现代格鲁吉亚戏剧的奠基者之一,他将格鲁吉亚戏剧的古代传统、经典遗产和现代戏剧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将格鲁吉亚现代戏剧引向了一条古今贯通、内外融合的独特道路。在马加尼什维利之后,剧院的舞台在一批最杰出的导演和演员手中代代相传,他们以鲜明生动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手段,延续并发扬马加尼什维利开创的传统,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剧院的整体水平。现任艺术总监楚拉泽执导的《皆大欢喜》在英国环球剧院演出后,《卫报》的剧评人半开玩笑地表达了对其格鲁吉亚同行的羡慕:“倘若格鲁吉亚所有的戏剧都是马加尼什维利剧院这般水准,戏剧评论定然是那里最抢手的工作。”[2]

楚拉泽的戏剧理念与剧院这样的传统相得益彰。他担任艺术总监不久,便将剧院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他一方面继续探索舞台空间的可能性,不断尝试新的表达;另一方面与国外剧院和艺术家加强合作,舞台上的文化融合愈加丰富。仅自2011年至2015年间,他便带领马加尼什维利剧院与阿塞拜疆、马其顿、英国、意大利、希腊的剧团合作推出了六部作品。更有趣的是,大多数情况是两国合作演绎第三国作品,在表现出“跨文化”的优势。2014年受到北京观众好评的《皆大欢喜》即在此列。就在这一年,他又带领马加尼什维利剧院与意大利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Emilia Romagna Teatro Fondazione)合作排演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翌年凭此剧获得格鲁吉亚“杜鲁吉”(Duruji)戏剧奖最佳导演奖。这是楚拉泽第二次获得这项全国戏剧奖。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裁,以第一人称书写,记录了一位低级公务员疯癫病症的发展。隐忍和恭顺是等级体制中低级成员的生存法则。反抗的姿态纯属疯癫。果戈里笔下的讲述者波普里欣便以这样的姿态出场。他从睡懒觉、不上班开始,进而听懂了狗语,甚至看懂了狗写的书信。再往后,随着病程发展,他记不清楚日子,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是觉得自己俨然成为了西班牙国王。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的心灵舒展。整个作品中,在疯癫里寻找自由的狂人,始终对世界怀有一种羞怯,甚至是焦虑。害怕自己衣着寒酸而遭美人嫌弃,害怕上级官员的欺压,害怕美好生活终成徒劳,更害怕疯人院的治疗。在这满篇的疯言疯语的背后,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发疯的波普里欣比没疯的我们更敏锐、真实地体会了等级社会的现实对人心的锤打。

有人因此赞叹果戈里的想象力,但如果对作者的人生经历稍有了解,便知这篇小说不过是夸张地摹画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果戈里1809年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省一个七品文官的家庭。他父亲受他母亲一方某位显赫亲戚的荫蔽,得以养家糊口,却也不得不忍受恩人的呵斥和轻蔑。果戈里从小就感受到父亲心里的那份无奈和隐忍,颇为父亲感到不平。而母亲整日忙于料理家务,很少能够充分满足小果戈里对母爱的渴求。于是果戈里养成了内向的性格,学会了从阅读中认识自己,寻找心灵的宁静。上中学后,果戈里因为身体孱弱、性格孤僻而高傲,非常不合群,因此成为同伴们嘲弄和欺负的对象。这段时间他最好的朋友是学校的花匠,他在花园里获得安宁和平静。

1828年,果戈里中学毕业,揣着家庭恩人的举荐信奔赴彼得堡,雄心勃勃地要在这座令他心驰神往的大都市干一番事业。然而他的计划并未如愿实现。他的写作没有引起他期望的反响,家庭恩人的辞世又把家庭经济负担压在他肩上。1829年,他走投无路,只好到国家经济与公共建筑局谋求一个试用的文官职务,做些誊写公文的工作。果戈里那颗高傲的心当然无法忍受这样的委屈。他干了三个月便辞职了。可是生计立刻成了问题。1830年,他不得不再次求职,向封地局提交呈文,被录用为14级文官。这虽然是沙俄文官体系的最低一级,但他毕竟已经站在了起跑线上,那道漫长而缥缈的天梯,已然高耸在他面前。他克制自尊,力图用勤奋、热情和服从为自己开拓一条官场坦途。他一丝不苟地抄写公文,练就了一笔好字,公文抄得一个标点都不错。

一年之后,命运再次出现转折。他的名字和普希金并排出现在报纸上。这成功使他不久结识了普希金本人。再过几年,他到圣彼得堡大学当了历史副教授。而他作为低级公务员在吃人的官僚机构里的那一番痛苦挣扎,则化为他发表于1835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当然,一篇短篇小说远远无法容纳一颗敏感的心所感受的一切世态炎凉。《狂人日记》和另外六篇短篇小说一起,组成了一部小说集,《彼得堡故事》,刀刀见血地剥去彼得堡金碧辉煌的外表,露出那座城市的荒诞,和它对人心的腐蚀。

不过,批判也罢,揭露也罢,写的毕竟是作者亲历的过往。怒斥因此化为笑骂,寒光中带上了许多理解和同情的暖色。小说结尾,波普里欣幻想自己逃离了可怕的人间,乘着马车飞到天上,在一片澄明中看见蓝色的家乡,和倚窗的母亲,给小说中的狂人和现实中的作者一个美好的希望和慰藉。1851年9月,生命行将走到尽头的作者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真想飞到您身边去……”[3]

《狂人日记》作为小说,读来十分有趣,甚至十分动人。然而要把以内心独白为主的日记体小说搬上舞台,变成行动与对话,并非易事。楚拉泽匠心独运,在舞台上通过空间、道具和形体,而不是语言,将果戈里文字中的不安、轻蔑、同情、幽默,直接注入观众的心里。创作者定然是对文本和作者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将纸上的种种款曲化为台上的声腔和姿势,恰如其分,而又灵动不羁。舞台上用一道屏风将空间一分为二。屏风那边是梦境,是暗恋的美人,是波普里欣又羡慕又害怕只能远观无法加入的不可理喻的生活,是令人不安的窥视者的所在;屏风这边是波普里欣的现实,是他试图摆脱却又感到安全的黑暗和孤独。屏风上典型的意大利风格装饰图案给作品平添了浓重的浪漫色彩,也暗指了该剧合作伙伴的身份。那种轻盈的唯美主义与我们此前在《皆大欢喜》中的所见何其相似。

中央戏剧学院

《狂人日记》剧照 导演:勒凡楚拉泽

格鲁吉亚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剧院和意大利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合作出品

舞台上另一件重要道具是废纸。废纸暗合果戈里小说中小狗的通信,也暗指枯燥无聊、无边无际的办公室文案工作。当波普里欣彻底坠入疯狂时,狂风裹挟着大堆的废纸,凌乱地铺满了整个舞台,恰是剧中主人公心智状态的写照。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舞台上的温和、唯美无影无踪,导演露出了他尖锐冷峻的一面。波普里欣在疯人院里遭到虐待,结尾时孤独地死去,没有像小说里那样乘着马车飞上澄净的天空,再度望见蓝色的家园和倚窗的母亲,而是淹没在废纸中,只有小狗美琪的陪伴。

中央戏剧学院

《狂人日记》剧照 导演:勒凡楚拉泽

格鲁吉亚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剧院和意大利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合作出品

导演对原作中的人物设置也做了微调。最大的变化或在于将原作中狂人的暗恋对象,他上司的漂亮女儿,在舞台上换成了演艺女明星。这一调整拓展了表演的空间,也贴近了今天观众的生活。女演员在屏风后面的一段表演,模仿默片时代的表现主义电影,看起来怪诞滑稽,细想却感到熨帖得紧。在粉丝文化环球同此凉热的当今,追星的狂热和无望,大约人人都懂,不论年龄,不分地域。勒凡楚拉泽对文本的研读不可谓不深不细。他触到了果戈里小说中的鞭笞和揭露,也捕捉到了其中用幽默包裹起来的那一丝暖意和善意,在舞台上通过细腻的灯光和音响效果,轻松优雅地嘲笑又包容了人性的弱点,描画了当代人在充塞着各种信息、事件、新闻的纷乱世界里的无助和无奈,天衣无缝地把近两百年前的作品与当代观众拉到了一起。

中央戏剧学院

《狂人日记》剧照 导演:勒凡楚拉泽

格鲁吉亚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剧院和意大利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合作出品

这部跨文化的作品得益于格鲁吉亚和意大利的表演传统。意大利的即兴戏剧早已为国内戏剧观众津津乐道,辨认其踪迹断非难事。格鲁吉亚的戏剧恰巧也有强大的民间表演传统。东正教地区的圣迹剧从一开始便是在街道上和集市上演出,因此基督教在教堂里禁演戏剧,却从未影响到东正教地区。在格鲁吉亚,音乐、舞蹈、戏剧又受到波斯文化的熏染,随着巴扎文化蓬勃发展,活泼却不失尖锐的喜剧长期作为戏剧的主要形式而存在。这些传统成就了楚拉泽舞台上既不为程式化拘泥又超越日常琐碎的表演风格,用来摹写心境最适合不过。

上文已简要介绍了格鲁吉亚科特马尔亚尼什维利国立剧院。中国观众对这个剧院并不陌生。2014年和2018年,这位导演和这个剧院的莎士比亚作品《皆大欢喜》,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上演,博得广泛的好评。科特马尔亚尼什维利国立剧院是格鲁吉亚的一流剧院,自1928年创办以来,排演了大量经典剧作,除中国外,还曾到英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波兰、美国、罗马尼亚、以色列等巡演,获得了国际认可。该剧的另一方合作者,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也绝非等闲之辈。它是意大利六家国立剧院之一,意大利摩德纳、博洛尼亚等地拥有大小不等的六座剧院,最大的博洛尼亚太阳剧院(Teatro Arena del Sole Bologna)内含三个剧场。基金会为自己定下的方向是旧剧新演,试图藉此衔接古今,探究传统,以促变革,视演剧之变为世界之变。基金会的合作者中不乏中国观众熟悉的著名导演,如意大利著名导演皮坡戴尔波诺(Pippo Delbono)、立陶宛著名导演涅克罗修斯(Eimuntas Nekrosius)、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

中央戏剧学院

《狂人日记》剧照 导演:勒凡楚拉泽

格鲁吉亚科特马加尼什维利剧院和意大利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合作出品

此次《狂人日记》不仅由艾米莉亚洛玛尼亚戏剧基金会与科特马尔亚尼什维利国立剧院联合制作,演员也来自格鲁吉亚和意大利两国。剧中的狂人波普里欣由意大利演员马西莫斯科拉(Massimo Scola)扮演,他为此专门到一个偏远小镇的镇政府里体验生活。时间过去了近两百年,官僚机器对人心的倾轧,离我们似乎并不那么遥远。

该剧原定于2021年初来中国演出,疫情使得这一计划难以实现。眼下似乎只有等待,等待在剧场穿越时空的日子再度归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参考文献

[1]Ekaterina Mazmishvili. The Theatre Is Utterly Giving No Chance to the Audiance to Relax—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Levan Tsuladze [OL]. [2020-06-14]. [2]http://www.culturepartnership.eu/en/article/ekaterina-mazmishvili.

[2]Kate Kellaway. As You Like It-review [N/OL]. The Guardian, 2012-05-22. [2020-06-12]. https://www.网址未加载/stage/2012/may/22/as-you-like-it-globe-review.

[3]毛晴编著.果戈里小传[M]//中外名人小传(第9辑).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欢迎关注中华戏剧学刊联盟刊物公众号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戏曲研究》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戏剧与影视评论》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21年第2期丨黄觉:文化交汇处的戏剧之子——格鲁吉亚导演勒凡·楚拉泽和他的戏剧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