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啸洋:“新文科”背景下的电影教育要博采众长,不囿于电影 | 北影课堂·青椒说⑨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

北京电影学院

2021-6-21 09:43:12 文/刘诗涵 图/黄欣怡

关注

北京电影学院

编者按

在电影学院的校园里,闪现着这样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或初出茅庐,正饱含热情地投入在教学科研中;或学有所成,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他们是学生眼里的哥哥姐姐,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是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他们不忘初心,三尺讲台见证了他们从紧张到从容、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所有努力。

2021年5月6日,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落下帷幕。北影最受欢迎的“青椒”们,他们踊跃参加、挥洒青春、不负韶华。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特辟专栏“青椒说”,带你走进这些青年教师的精彩课堂,一起领略新时代北影青年教师的课堂风采。

北影课堂·青椒说

“新文科”背景下的电影教育要博采众长,不囿于电影

李啸洋

北京电影学院

李啸洋

诗歌、小说、剧本、论文等见于《中国作家》《诗刊》《星星》《花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戏剧与影视评论》等期刊。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已出版学术专著《时间赋格:中国电影中的劳动记忆》。

introduction

教师介绍

北京电影学院

代表性论文有《重构语义场: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认知主义理论构造》《风景与叹逝:诗电影的古典兴象与抒情现代性》等。曾获《星星》诗刊年度大学生诗人奖(2017)、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九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奖(2018)、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论文奖(2019)等。

北京电影学院

课程简介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是一门电影史课程。该课程旨在介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对于电影史上重要的美学流派、艺术规律、电影作品、电影现象等做全方位的讲解,以期学生能够全方位树立起影像坐标系,能够以史为鉴,了解中国电影的继承与断裂,美学与政治,通过历史来把握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脉络。

北京电影学院

对话

Q&A

Q1:在本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名次,您有什么感受?您是如何看待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您是如何准备这次青教赛的?通过参赛得到哪些收获与成长?

A:本次教学比赛中取得二等奖,感到很高兴欣慰。青教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集纳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本次比赛我讲的是李安电影的文化分析,在教案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审视。做教案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第一,重新将电影《卧虎藏龙》的故事线捋了一遍;第二,翻看国内外研究李安的书,李安的采访。其中,两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一本是罗伯特·阿普等人的《读李安》,一本是美国柯玮妮等人编著的《看懂李安》,我把书中的文章通读了一遍,找出了最典型的几篇浓缩在教案中。青教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摩与学习机会,通过比赛看到别人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北京电影学院

Q2: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呈现等方面,您有什么思考和心得?

A:教学理念上,我一直提倡“博采众长”,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启发学生。教师应该是蜜蜂,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采蜜,还要识别花朵的气息,枣花和连翘的气息是不同的。电影也是如此,应该用精神分析的电影,不能错用成结构主义。我在课上会不断给学生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电影音乐、电影故事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文学作品原文等等都是为了课堂的主题服务的。比如从小说《天上有个太阳》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做了很大的改动,从小说到电影主题也变了。有了比照,学生才会思考。现在的电影史不再是封闭的电影史,是新文科背景下多元、互动、启发的电影史,教学应该在“大文科”的背景下思考电影,而不是“从电影到电影”的思路去讲述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

Q3:您觉得大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A:我觉得老师可以教给学生“道”与“术”。首先是“术”:具体的知识,创作的方法,阅读的方法。通过电影历史与理论,建构起电影的坐标系。其次是“道”:正确的价值观,悲悯的创作态度,自律的品格。有了这些“底子”,术的层面才能建立起来,创作才能持续下去。教学虽然不同于武术,但是教学中的道术关系和剑气之争有相似之处:究竟是形而上的理念重要,还是形而下的接受重要?从“道”到“术”,需要“化”,“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化”不是一步达成的,“化”是逐渐的、渐进的。“化”好比水变成水蒸气,依靠外力的催化和学生自己进行完成的。

北京电影学院

Q4:教学、科研、创作三者的关系,您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A:教学,发现问题;科研,解决问题;创作,提供思考。三者看似联系不紧密,但是内在的联系却非常密切。比如,我会在课堂安排学生讲述PPT,通过PPT来了解、发现学生关心的问题。新生力量总是有新鲜血液,他们的思维活跃,能够启发僵化的思维,打破固定的思考。科研是对于创作问题的新发现,比如电影中总出现电视机,媒介中有媒介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与从固定理论展开叙述框架的科研相比,围绕问题展开的科研,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作最难,难在各个方面,其中最难的就是美学上的独特。这个需要知识、观察、学养、经历、艺术敏锐性等多方面的层次的培养,谁也替代不了谁,教师只能给出方向,精准的定位还是要依靠创作者自身的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

学生说……

文骏,2020级电影学系本科生

我理想中的老师应该是博学而友善,心地善良且能力出色,既能传授学生求学,又能引导学生为人,有自我的思想而非硬性教育下的机械“螺丝钉”,对学生没有偏见、不唯成绩论,与学生的关系是良师益友。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互动性强,知识性强,强调知识的引领与研讨,非定性知识的堆积,这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

《电影概论》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初入大学时系统地了解、巩固、提高电影学习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学学习体系、专业研究方向、知识研讨方法。让我从中学学习模式过渡到大学,同时以涉猎广泛的概论展现电影研究的迷人魅力,让我心中高筑起电影学的信念大厦。

在李啸洋老师的课上,有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小细节,老师利用正在上映的《一秒钟》,结合原本备课内容中的《霸王别姬》进行电影中动作与人物关系逻辑的讲解,结合同学们的新片观影与经典观影体验,解析《一秒钟》中的多重“寻找”,以及《霸王别姬》中戏里戏外的段小楼、程蝶衣、袁四爷、小四这几对人物相互间的指涉与隐喻逻辑,互动性强、饶有趣味。

李老师专业性强,不论是从备课课件还是授课讲解都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援引的书籍与影片也恰如其分,《电影概论》也是大一学习中扎实的知识面包。为人友善平和,积极与学生沟通,注重学生的上课质量,也常常关注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奋斗、充实自己的青春年华。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陈率,2019级电影学系本科生

在我的想象中,理想的课堂是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既有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课程,又有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我们既能学到体系化的知识,又能把自己的困惑与想法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理想的老师也是如此,既能够教给学生真正的知识,又能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大一的时候,我们跟随李啸洋老师学习了《电影概论》这门课程。作为理论专业第一学期的课程,这门课像一个目录,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专业大致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向。在《电影概论》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我们专业的学科体系。从景框构图到女性主义电影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是一张地图,使得我知道了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以及要阅读的书籍。

有一次在《电影概论》的课间休息时,李老师与我们交流最近读了哪些书。有的同学书桌上放着《中国电影史》,有的放着理论类书籍,但是我并没有看什么书。当老师走到我桌子前时,我只能尴尬地笑一笑。他对我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鼓励我多读书。

李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上课认真备课,有着清晰的教学思路和体系。除此之外,他很关心学生们学习的实际情况,当学生压力大的时候,他会适当减负。同时,他也注重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进行引导。他给我们列出书单影单,涵盖了各国各时期著名的书籍与电影,从而使得我们学习的基础更加牢固。

北京电影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电影学院-李啸洋:“新文科”背景下的电影教育要博采众长,不囿于电影 | 北影课堂·青椒说⑨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