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8年首次招收 “工艺美术文物修复方向”硕士生9名,学院根据社会对文物修复高端人才需求,针对性的制定培养计划并精准实施。如今他们以优异成绩获得学位顺利毕业,学以致用,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 符望阁漆纱工艺复原 》
研究生 | 刘方舟
指导老师 | 杨佩璋 段勇
宁寿宫符望阁俯瞰图 +漆纱拆解前
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一层明间南向宝座的栏杆罩镶嵌着一组貌如金纱窗的漆纱隔芯。类似的隔扇装饰不仅在故宫,甚至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符望阁保护修复过程中,发现漆纱隔心存在损毁严重、工艺失传、复制难度大等问题。本次毕业实践即是对此漆纱进行工艺复原,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梳理漆纱制作所需的工艺技法和工序步骤,为日后文物的原样复原工作打下基础。
原文物局部图
据现藏于台北故宫的清宫档案记载,宁寿宫内包括符望阁在内的五处内檐装饰工作,被交付给当时的两淮盐政李质颖成办。据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七月间,李质颖奉内务府大臣旨意开始督办各项装饰工作;同年十月六日李质颖上凑,整个工程已完成六、七成;次年四月(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初四日,于江南完工的所有装饰装船开行,小心运送进京。
原文物细节图
档案中没有明确这五处建筑中的装饰具体为哪些,但通过对文物的工艺梳理,符望阁中所饰漆纱制作于江南地区的可能性较高。
漆纱制作工艺梳理:
1. 此隔扇扇芯虽以“漆纱”命名,但实则所夹织物是为罗组织结构(二经绞罗)。对罗进行植物单宁酸处理染色后,双向对贴极薄的皮纸刻花。刷红漆并满贴纯度80%左右的金箔,疏通罗孔后,得到了漆纱的基底
2. 再于纸样上用漆进行特定部分的描绘,贴覆色泽偏白的半金箔
3. 用漆干燥后的厚度,对未覆半金箔的部分进行堆高,达到一定高度后进行纯金粉的晕金
4. 所有图案外侧描双钩红漆细线,覆纯金箔,完成漆纱的绘制
所涉工艺门类:
织造工艺、植物染工艺、造纸工艺、刻纸工艺、裱画工艺、金箔金粉制作工艺、漆工艺。
此次的文物复原作品并未进行作旧处理,秉承着文物工艺复原的原则,力求达到原工艺、原材质和原样貌,希望呈现此件文物乾隆年间初次完成的模样。漆纱文物涉及的工艺种类丰富,目前计算达7种之多,需要多种工匠的协同合作方能完成,由此可以想象清乾隆年间各手工艺产业的兴盛与成熟。
漆纱工艺复原件
在复原过程中,裱纸工艺所用各胶类、髹漆工艺所用各油类稀释调和剂等方面同样值得关注。这些制作、使用技艺因不直接以视觉美呈现,因而并未包含在如今的工艺美术门类之中,但作为古代生产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物质材料,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点也是完成毕业作品期间小小心得。
《 宁寿宫花园古华轩黑漆描金落地罩复制 》
研究生 | 吴胜杰
指导老师 | 王建中 杨佩璋
古华轩黑漆描金落地罩保护与修复项目依托于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对宁寿宫花园进行全面保护的计划,制定了对原文物进行拆除、科学保护、用传统工艺复制品替代原文物的保护方案。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古华轩黑漆描金落地罩,是紫禁城内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已知的唯一一件大漆工艺用在古建筑外部装饰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18世纪日本文物
光绪年间黑漆描金图样
纹饰比较
皮球纹
“皮球纹”的演变与发展:
皮球纹,或称小团花,或称碎花皮球,清代人称之为绣球纹,据故宫博物院陈彤先生考证,这些名称都是民间流传的叫法,比较正式的官方名称暂不可考。笔者结合前人研究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团花纹样受中亚文化影响,成熟于隋唐时期,之后传入日本为家纹的形式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家纹装饰随着日本盛行的莳绘漆器受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而进入中国,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审美趣味,与发展了千年的中国团花纹样合二为一,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皮球花纹样。
原文物修复过程记录
工作照
原文物黑漆描金落地罩复原件
《 馆藏木器漆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
研究生 | 谢玮
指导老师 | 关东海 方北松
毕业设计依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选取了黄州区博物馆藏战国漆几和长沙简牍博物馆藏汉代耳杯、湖北省博物馆藏彩绘漆卮进行检测、保护和修复,以现代仪器分析检测结果和相关出土资料为依据,进一步认识与研究木漆器的制作工艺,以此为基础,遵循最小干预、使用原材料原工艺等基本原则,结合传统修复工艺对漆器文物进行了保护与修复工作。
此次展示的是云老墓出土的彩绘漆卮制作工艺研究。依据漆膜碎屑检测结果可知,漆卮胎体为木胎,壁厚仅2mm,胎未裱布,从显微形貌观察可得知,文物本体由内至外主要分为:胎体、漆灰层、褐色面漆层、彩绘层。
漆卮残片显微分析
据前期能谱分析研究,红漆层应含有朱砂矿石颗粒,此外,红漆表面应还有矿物颜料粉末与漆调和后绘制的蟠螭纹装饰,因文物在出土前长期处于饱水状态,出土时表面的粉彩装饰几乎已全部脱落。为了呈现彩绘漆卮的制作工艺,将其制作过程进行了分解展示,依次为:胎体、底漆、粗灰、细灰、面漆、彩绘。
具体制作细节:
彩绘漆卮制作
卮耳制作:将卮耳的尺寸测量出来,将木片削薄至1.5-1.8mm厚,泡水,郁弯,定型。将示意图左侧的棱角处稍打磨至平滑,将卮耳装入开好的槽内,再将木签子楔好固定。
卮耳安装后
彩绘漆卮制作
展览现场图
《 〈沉浮〉系列莳绘漆器 》
研究生 | 华春榕
指导老师 | 程向军 段勇
作品组合图
《沉浮》系列莳绘漆器主要运用了莳绘技法对一组文房器物进行纹样装饰,是对研究课题《髹漆类文物中与金属材料相结合的工艺及修复研究》的一次实践过程。漆器像山水一样高低错落于展台,像生命长河中的起起伏伏。希望作品能呈现出柔和静谧的气息,让心沉浸。
创作过程
这件作品是对一件日本莳绘文物的仿制,从制胎到装饰层制作历经几十道工序。包括制木胎胎、髹底漆、撒灰、髹面漆、打磨抛光、贴金片、样板实验、贴金、描漆、上金、罩透明漆等工序。
《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觚工艺复原研究 》
研究生 | 王楷余
指导老师 | 王晓昕 俄军
本作品基于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觚文物实物,对工艺复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觚型器的器型与纹饰进行溯源工作,而后论述了掐丝珐琅工艺的来源途径,产品用途与工匠群体。并对清代乾隆时期珐琅制作进行具体分析。而后对样本进行了检测分析以及工艺复原实践。以期为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器的深入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为此类文物的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今后铜胎掐丝珐琅器的文物复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当代掐丝珐琅的设计与制作注入不同的审美参考与工艺素材。
毕设过程
01
前期测绘工作
文物拍摄、文物测绘
X射线CT 穿透检测图
电脑三维建模 工艺过程模拟
02
制作过程
掐丝
粘丝后筛药
焊丝
煮酸
点蓝
烧制
打磨
鎏金轧光
上下滑动查看
03
制作步骤
素胎
掐丝焊丝
第一遍烧蓝
第四遍烧蓝
打磨
鎏金完成
上下滑动查看
《 光影——满洲窗复制 》
研究生 | 谢雨欣
指导老师 | 王建中 方北松
岭南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与西方往来频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岭南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改良后融入到岭南文化中,形成了岭南文化独有的风格特色。
岭南地区的满洲窗便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时,在室内形成斑驳的影子,营造出丰富的室内环境。
岭南地区满洲窗
北园酒家满洲窗与坐落于广州的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相比,满洲窗在工艺技法与装饰方面应用了大量的中国本土化技法与元素。如:欧洲彩色玻璃以工字型铅条镶嵌玻璃,中国则以木材作为窗框固定彩色玻璃;欧洲的彩色玻璃多以宗教故事为主线普及宗教知识,满洲窗多以岭南文化中的动物、植物、宋人山水画作为主题为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北园酒家满洲窗
石室圣心大教堂彩色玻璃窗
在广州泮溪酒家、北园中部分满洲窗是从清末的建筑上复用而来,这部分满洲窗十分珍贵。在此,挑选北园的满洲窗进行复制。如下图,复制作品——北园酒家满洲窗:
北园酒家满洲窗复制
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的宅邸,也是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窗的装饰艺术十分丰富,园内包含了满洲窗、百叶窗、蚝壳窗、等各种丰富的窗类型,满洲窗数量最多,样式有十几种。满洲窗的木质边框多为弧形,主题多为花型。如图是中式吉祥图案的案例,在边角处以蝙蝠修饰,是增福添寿的寓意。其中弧形的设计对于木框制作技法要求较高,对于玻璃切割耗材巨大。余荫山房的满洲窗精美且经典,是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遗留作品。如下图,复制作品——余荫山房满洲窗:
余荫山房满洲窗复制
满洲窗室内装饰设计图
《 淄博窑黑釉粉杠花口瓶修复 》
研究生 | 蒋圣东
指导老师 | 王建中 杨佩璋
此次毕业展所展览的作品以修复与复制为主,修复围绕淄博窑宋金时期的陶瓷制品,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传统大漆工艺。大漆脱胎工艺应用于古陶瓷修复,其稳定性、耐久性、相容性都优于石膏等材料。黑漆的黑色温润典雅,宋代黑釉的黑色光亮油润,这两种黑色都是东方工艺文化与审美的代表。
淄博窑花口瓶修复过程
《淄博窑黑釉粉杠花口瓶修复》
淄博窑行炉修复过程
《淄博窑白釉刻花行炉修复》
战国鸳鸯豆复制过程
《战国彩绘鸳鸯豆复制》
淄博窑金代斗笠盏金缮过程
《信手杯碟》
《信手杯》
《 寻找·粉彩H5 》
研究生 | 刘帅希
指导老师 | 祝卉
“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当往日记忆中浮现洗染的片段,当青年拾起布满尘埃的瓷片,当时代开始寻觅属于粉彩的故事,新的生命悄然萌芽,却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川流不息。
《忆·往昔》
《拾·技艺》
《寻·觅》
《 仿明刺绣亭园图荷包图案 》《 凤鸣 》
研究生 | 胡新梅
指导老师 | 关东海 方北松
仿制 《明刺绣亭园图荷包图案》文物原件为湖北京山出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刺绣亭园图荷包(L80-790),荷包上的刺绣图案 清新雅致、风格独特,且运用了多种刺绣技法,使色彩素雅图案展现出了立体的肌理和丰富的画面效果。
仿制 《明刺绣亭园图荷包图案》过程
仿 《明刺绣亭园图荷包图案》
以仿制的文物图案为灵感,提取出传统荷包图案中花朵、凤鸟等元素,结合源于明代的“非遗”缠花技法与铜版纸、玻璃等辅助材料,将传统与现代、平面与立体相融合进行的尝试性创作。
作品《凤鸣》设计创作过程
作品《凤鸣》
仿 《明刺绣亭园图荷包图案》与作品《凤鸣》
资料来源 | 工艺美术系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