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美院建筑学院
圆明园 / 三孔桥文创餐饮空间局部实景图 摄影:金伟琦
近日,圆明园遗址公园三孔桥、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设计完工。本次圆明园三孔桥和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改造设计受圆明园委托,由中央美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执行,建筑学院教授吴晓敏、副教授杨宇、范尔蒴合作设计完成。该项目希望通过商业空间的升级改造,为旅游者提供一个集文创展示、餐饮休憩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这两处空间在经营方式上首次采用了“文创+简餐“的组合模式,在餐饮空间中设置文创展示区域,用于展示近年来圆明园文创精品,同时通过空间氛围的塑造来传达圆明园的文化形象。
关于设计——
文/化/的/窗/景
今天,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已经从纯粹对功能和美学的追求转变为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生活方式、文化建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播之间建立动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通过圆明园研究,将清代宫廷文化的精粹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化意象,经由窗口式的空间展示,令大众消费体验艺术化。同时,努力在设计学的视角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其中的当代元素,展开对与其相关的空间美学、文化识别、文化价值等内在体系的探索,将历史文化元素赋予新的活力并予以传播,让文化艺术融入普通人的文旅体验之中。
关键词:皇家书房;文化传播;空间体验
圆明园位于清代北京城西北郊(今海淀区),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三座园林组成,总占地面积5200多亩。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正大光明—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等绘制
自雍正朝开始,由于帝后每年长时间的驻留,清宫政治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圆明园,形成了具有清代特色的“园居理政”模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都将圆明园作为长期居住、避暄听政的御园,使得圆明园在事实上成为除紫禁城以外最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为圆明园的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穷的创意资源。
圆明园遗址航拍图 三孔桥/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所在位置
概念原型 · 皇家书房
书房是清代宫廷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清朝定鼎中原后,历代皇帝皆文武兼修,既注重对满洲传统骑射技能的训练,又善于学习,广泛研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形成了观览诗书典籍的风尚。在这个背景下,皇家宫苑中有许多建筑成为帝王存储图书、取览阅读的场所,像紫禁城的昭仁殿、文渊阁、三希堂、五经萃室,避暑山庄的天籁书屋、水芳岩秀、文津阁、勤政殿,静宜园的敷翠轩,清漪园的袖岚书屋等都是宫廷中著名的藏书及读书之所。而圆明园作为几代皇帝每年长居的住所,公务之余的闲情雅趣就是在宜人的美景中潜心诗书。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四宜书屋
我们以皇家书房作为圆明园系列空间改造设计的概念原型,结合场地的文脉,将传统的商业消费空间升级改造为具有文化识别性和文化认同感的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空间。
三孔桥文创餐饮空间-绚丽与清逸
三孔桥地处涵秋馆北,为石墩砖拱桥,约建造于嘉庆年间。此桥线条简洁流畅,与周围山水环境完美融合,是圆明园重要的遗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三孔桥被毁,但留下了珍贵照片,1979年在原址上修复。
万春园三孔桥是圆明园内具有视觉特色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园内游人密集之地。我们在整体空间概念上采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展现场地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设计提取三孔桥的“拱”作为空间造型元素并进行重构,将拱的单纯性和抽象性应用于天花造型上,进行室内局部空间的二次覆盖并饰以金色,令整体空间既简洁明快,又富丽辉煌,彰显圆明园独特的文化底蕴。
从三孔桥原貌中的“拱”出发的设计概念
室内空间轴测图
从文创售卖区透过拱形门洞看文创展示区
从文创展示区的拱廊看餐饮区
文创展示区顶部的双联拱和餐饮区服务台上方的拱形的关系
南宋王十朋在《四友堂记》中对理想的书房空间有这样的描述:“若夫晓色动而窗牖明,夕阳尽而灯烛光者,室中之朝暮也;和气袭而书帷温,南窗开而熏风来,竹簞设而凉飚生,帘幕垂而红炉燃者,室中之四时也。” 一个完美的书房空间,室内的光线、材质,乃至温度都在时间的流逝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书房是使用者内心世界的物化,它反映了一个自我的处世观。不同于宫廷庙堂的庄重肃穆,圆明园中的书房在富丽之外,蕴含着清逸与愉悦的格调。
从街道入口处看餐饮区全景
三孔桥文创餐饮空间,为体现“皇家书房”的主题意向,将整面墙设计成书架,并在书架中镶嵌清代宫廷画家余穉的《花鸟图十二开》以及郎世宁的《花鸟册页》中的系列画作,设色明丽妍美,将自然的元素注入书卷之间,赋予空间更为清新的视觉效果。客人还可以在落日余晖中感受其中清雅自然的意趣。
由书架围合的餐饮区空间
餐饮区的书架上所陈列的部分图书来自圆明园清史书店
“书房”一角
书架细部
书架中所镶嵌的三组灯箱内容来自于
余穉的《花鸟图十二开》以及郎世宁的《花鸟册页》中的系列画作
以室内陈设中的绘画和器物进一步烘托出空间的文化底色,展示圆明园的文化艺术氛围。《雍正十二月令行乐图》和《雍正观花行乐图》分别成为局部空间的底景与视线的对景,以最为简洁的方式将圆明园的历史文脉融入空间建构,使之成为独特的文化传播媒介。
墙面装饰画《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三幅,御用画师郎世宁描绘了不同的时间场景中圆明园的理想图像,体现了当时清代帝王内心所向往追求的山水情趣。
《雍正观花行乐图》集山水、肖像、花卉于一个画面之中,作为壁画装饰应用于文创展示区通往文创销售区的通道尽端墙面,为游客增加情境代入式的体验。
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情境的重构
大水法作为西洋楼区域最重要的景观之一,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筑以当时欧洲流行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为主,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手法,成为18世纪中西方园林文化互相交流影响的典范之作。其北部有一石龛式建筑,正中拱券上安装喷水狮子头,构造瀑布。前方菊花形椭圆水池上分别站立一只铜梅花鹿、十二只铜犬,各自通过机关喷水,形成“林中猎狗逐鹿之情景”,非常壮观。
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在人们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由此,我们以大水法特有的建筑形象作为设计符号,进行抽象与空间再造。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的氛围是在静蔼中的异域风景与情境。
伊兰泰的铜版画《圆明园西洋楼风景-海晏堂西面》
这些风景由伊兰泰的铜版画《圆明园西洋楼风景》系列构成,所描绘的大水法风景原貌,构图具有很强的空间纵深感。设计将大水法石龛的巴洛克式轮廓进行抽象并作为室内洞口的造型符号,与铜版画灯箱相互呼应,创造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风景情境”套嵌在以大水法为原型的洞口中,将内与外、真实与虚幻相互连接,营造出透过历史看历史的文化意匠。
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在整个空间结构的处理上,我们将残垣断壁的西洋楼进行艺术化重构,创造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风景”套嵌在以大水法为原型的洞口中。
室内空间轴测图
从室内可以看到以大水法石龛为原型的洞口与图像和景深空间叠加的关系
透过门洞看空间,在视觉上加大空间景深
从空间角落看“窗景”
大水法作为圆明园中典型的欧式建筑,是那个时代中西文化融合的里程碑。在室内陈设的设计中,我们同样延续着西洋楼景区这一特有的文化气质。室内墙面装饰挂画来源于郎世宁的《八骏图》。这些绘画虽然运用了中国传统颜料,但将西方写实的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结合起来,使画面呈现出立体的景深透视效果。这种混搭图像艺术风格与大水法的建筑空间特征相吻合,也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解读。
室内装饰绘画与文创展示
商品售卖区的“窗景”
结语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清代宫廷文化生活空间的研究,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设计学价值,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下所面对的诸多设计问题:例如在处于今天多元文化的冲击与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实现文化自觉?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建构如何在当下的文化情景中实现“当代性”的语境转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可以避免被传统文化符号性的表象所局限,将其当代性看作是一个超越历史而存在的可持续状态。由此,使我们能够以更为开放性的视角去寻求适应今天设计学学科发展的空间研究方法。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 圆明园三孔桥、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改造设计
项目位置 | 中国 北京 圆明园遗址公园
设计主持 | 杨宇,范尔蒴,吴晓敏
设计团队 | 谌喜民、鲁承文、宁郁玮、邢梅、张小天
配饰设计 | 杨莹
施 工 图 | 魏杰等
设计执行 | 傅德龙
实景摄影 |金伟琦
完成时间 | 2021年1月
设计面积 | 三孔桥文创餐饮空间180㎡ ,大水法文创餐饮空间147㎡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