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比高三那年还努力”
在外人看来,艺术专业光鲜亮丽,海外留学更是如此。然而,“高大上”的面具之下,艺术留学生的艰辛与奋斗往往不为人知。
在英国期间,李江涛每周两天在学校上课,两天在博物馆全职工作,先后任职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设计博物馆。“熟悉策展的各个环节,以及博物馆的各个岗位,在文保、库房、教育甚至财务部门轮岗。每天早上九点出门,晚上九点回家,吃了饭还要考虑第二天的事情。”
剩下的三天,时间依然很紧张。“周周小论文,月月大论文。伦敦的展览和展会很多,要抽时间去看。”和普通观众不同,李江涛注重的并非展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展览的中心思想、展品能否支撑策展理念、观众对展览的反馈等等,看它是否做到“以观众为中心”。“西方很多高校是‘宽进严出’,我们学校艺术学科的毕业率不到60%,所以必须加倍努力。”李江涛说。
刘莹留学之初,外语水平还相对有限,不易应付专业学习。“我们整个学院将近100人,亚洲学生只有6个。老师上课的时候,如果发现你不懂某些术语,可能还会换个说法让你明白。但是小组合作的时候,其他同学就不会考虑这些。”刘莹表示,有次在艺术机构看展览,每个人都要谈自己的感受,由于导览行文比较生僻,自己没能及时消化并讲出观点,结果被英国同学指责“参与度很不够”。“起点比别人低,英文比别人差,再不努力就挂科了。我在英国那年,比高三还要努力。”
尽管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还有社会、文化上的隔膜,艺术留学生们却十分珍视海外生活。“除了吃饭睡觉,整天都在看东西写东西,根本没时间打工,但是深刻体会到国外博物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重建了自己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方法。”李江涛说,这是自己“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时期”。
1234全文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