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灵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评论,艺考

文化评论

2010-10-29 11:45:28 文/江瑾瑜

关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及其基本内容的科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已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表明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必将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正成为世纪之交的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伺机渗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Ji荡。特别要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Ji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而在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必然要求有一套与之相应的主导理想,具有着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中国,必须确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切实加强主导理想的培养,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确立了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帅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和谐社会建设符合历史潮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阐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实际上这是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我们处理发展问题的方向,它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价值于一体。针对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的种种问题,诸如战争、灾害、贫困、环境污染等等,世界各国领袖和社会精英为人类在21世纪建设一个美好社会已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21世纪伊始,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的新发展路径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的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它逐渐式微。“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个人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三是民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也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行民主,扩大民主,发展民主。四是和谐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任务是树立社会理想。理想,是指人们关于未来走向的特殊观念系统。是人们在处理发展方向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发展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理想特有的基础,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的系统。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没有希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蓝图。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行为普遍地受着理想的引导。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即在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和想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构成了理想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理想并不是人们随意形成和改变的。人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和需要的实践经验产物,也是社会教育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理想本身也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理想是否真实有效、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这是我们判断各种不同理想的根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动力。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辨明善恶美丑、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二要充分重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要把建设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摆上工作日程,经常关注,逐步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三要进行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紧密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感受,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引导人们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四要积极动员人民群众亲身实践。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实践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涵,贯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艺术-文化艺术-文化评论-论和谐社会的灵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