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画坛风气为之一变,由沈周开创的吴门画派取代浙派(即文人画取代院体画),成为画坛主流。沈周所处的时代,明朝中央集权制及对士人实行的钳制政策渐趋放松,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棉纺业、丝织业、制漆业等相当发达,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沈周祖上世居吴门。也许对明初官吏稍不合朱元璋之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而心有余悸,他一生不事科举,不愿为官,安居乡土,淡泊名利,潜心于诗、赋、书、画,并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在绘画上,沈周以文人情怀、深邃意趣、精湛笔墨,在传承“元四家”的基础上自标新格,使明初以来衰微的元代文人山水画得以复兴和发扬,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巨匠。在他的栽培和熏陶下,涌现出文徵明、唐寅等绘画大家,因此,吴门画派声势浩大,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了显赫地位。
庐山高图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苏州)相城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和父亲沈恒吉皆擅长书画,且家藏五代、宋、元名画颇丰,如巨然的《赤壁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太白山图》等,这为他临习古画创造了条件。少年沈周拜陈宽为师,在经学、诗赋等方面获益匪浅。其15岁时游金陵,作百韵诗篇呈户部崔侍郎。崔面试其作《凤凰台赋》,惊为王勃复生。沈周又在杜琼、刘珏、赵同鲁等指授下临摹古代名画,近学“元四家”,上追董源、巨然,也摹过南宋院体和浙派名家戴进的作品,广采博收,自出机杼。沈周精于山水、花鸟,也画人物,传世山水画有《庐山高图》《松下抚琴图》《扁舟诗思图》《京江送别图》《沧州趣图》《盆菊幽赏图》和《烟江叠嶂图》等。其中,《庐山高图》(纸本,设色,纵193.8厘米、横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创作于明成化丁亥年(1467),是沈周41岁时为其老师陈宽祝寿所作,画中的庐山雄伟壮丽、神奇莫测。
查阅史料发现,沈周并未到过庐山,《庐山高图》是他根据古人诗篇、传记等展开想象,或许还参考了先贤画作(如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后而作的。画面右上篆书自题“庐山高”,并用楷书题诗:“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芨乎二千三百丈之茏苁”“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杳峰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蒙……”情感激扬,气势豪放,堪比唐代欧阳修的《庐山高歌赠刘凝之》。诗的结尾“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物与人相互辉映,可谓“画龙点睛”。题跋末署:“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其师陈宽,字孟贤,号醒庵,祖籍江西,学养深厚,精于诗文,通晓书画。沈周以江西庐山为题材作画,祝贺陈宽70寿诞,寓意其师德高尚和学问高深,表达了对老师无比敬仰之情。
庐山高图(局部)
沈周在这件作品中着力表现庐山的“崇高”:重峦叠嶂,壁陡涧深,危峰摩天,巍峨壮丽。画面右下角,两株劲松虬曲挺立,一高士站立在山脚下举目遥望,“高山仰止”,沉醉其中。幽谷中,一帘瀑布悬空飞泻,直冲山脚石坡,湍流一波三折泻入溪中。瀑布下方筑有斜跨木桥,连接着两侧对峙的巉岩峭壁。而在瀑布上方,巨大的山岩构成了庐山主峰,直插云天。画面右上方险峰耸立,为庐山五老峰,峰下云卷云舒。观看此图,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庐山之中,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眺望高处的主峰和五老峰,恰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所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沈周以艺术手法巧妙地将两位大诗人的诗意融入画中,让观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情画意,逸兴遄飞,回味无穷。
文徵明题沈周的《溪山云霭图卷》曰:“先生早师叔明、子久,既而无所不学,学皆逼真。”《庐山高图》宗法王蒙,兼法黄公望,是融合宋元诸家之长的杰作。画面上,主峰高峻、侧峰隐约,彰显出大山大水的雄伟气象。全图布局繁密,山峦绵延,草木茂盛,正是王蒙山水的显著特征。然而,构图并非一味求满,深涧有悬瀑,山下有溪流,险峰有烟云,于密中见疏、实中见虚,避免了迫塞拥堵,荡漾着一股清新空灵的气息。山石皴法多样,高低、远近、横侧、大小不一的石壁、岩石多用王蒙惯用的解索皴和牛毛皴,兼施披麻皴,表现出山石不同的形态和质感。主峰下面的岩石,画家还勾皴出形态扭曲的石块,形成转折交叠的岩层,极富动感。纵观此画,沈周糅合了宋、元多位文人山水宗师的笔墨元素,并借鉴院体山水的雄健笔法,用笔沉稳遒劲、刚柔相济、灵动多变,用墨浓淡结合,淡墨轻扫、浓墨破醒,并以赭石、花青、藤黄等渲染或点染,色彩浓淡恰到好处。整个画面气势苍浑郁勃,将驰名中外的庐山刻画得颇具神韵。
明人王穉登曾赞道:“(沈周)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吴郡丹青志》)沈周绘画的非凡成就,首推山水画,他的山水分为“细沈”和“粗沈”两种,中年之前为“细沈”,包括水墨淡色和青绿山水。《庐山高图》水墨淡没色,为浅绛之作,以千笔万笔、稠密细劲的笔致刻画山势巍峨、植被葱茏的景象,属于“细沈”之代表作。从此作可以看出,沈周经过年轻时广泛涉猎、反复磨炼,无论布局、造型、技法、笔墨、敷色等都已驾轻就熟、运用自如,为画风从缜密向简约、细谨向放逸转变夯实了根基,体现出其本色面貌的“粗沈”山水即将呼之欲出。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