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只钓鲈鱼不钓名

书画知识,艺考

书画知识

2022-8-20 09:56:21 文/朱赫然 图/蔡雨婷

关注

冬天的太湖,繁华褪去,远山近水更添了几分寥廓。洲渚上叶子已落光的大树无言地伸向浩渺的湖面,似乎在迎接踏浪归来的渔船。这样的情境正合了吴镇画中渔隐的意味,仿佛就有元代那些“大隐”的影子在眼前晃悠,他们吟诗作赋,逍遥于湖光山色之中,孤舟蓑笠,独钓一江寒雪。

偶尔想想,古代士人们的隐逸生活确实够逍遥自在的:相逢于山水,相忘于江湖,或闲舟野钓,或曳杖山行,粗茶淡饭,晨曦黄昏。自由自在的人生理想具体化在渔樵耕读的每一个日子里,人生如此自可乐,夫复何求?

隐逸,是历史上文人仕宦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与心态,始于先秦,盛于魏晋及宋元。“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算是著名的隐逸高士了,倪瓒尊其为“隐君”,后人论及吴镇必先谈其隐逸的一面,称其为“高隐”“画隐”“渔隐”等。在当时,吴镇算是真正看透红尘的一位,他不像有的文人那样在仕宦途中不如意就归隐山林却又丢不下灯红酒绿的日子,他寻找的是“水外青山山外天,疏林茅屋数归船。垂纶罢网相忘处,还羡逃名乐世贤”这样的远尘乐土。他也真是决绝:“渔兮渔兮不汝期,渔中之乐那能知。此渔此景定何处,长啸一声出门去。”

出了门的吴镇,径直来到了太湖边,隐居下来。当时,太湖周围道教盛行,而道教返璞归真、清净超释的主张和吴镇的心境是相通的,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梅花道人”的名号,一心一意信奉道教。在他的自画像中,俨然是一个身穿儒服、头戴道冠、手挂锡杖、松鹤为伴的标准道者。

中国书画报

吴镇《洞庭渔隐图》

吴镇所要的生活境界是青山碧水间的渔舟隐士,而渔夫的形象或许是最能抒发胸臆的载体了。自从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夫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夫就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笑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吴镇隐居太湖,渔夫的形象自然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笔墨中。吴镇笔下的渔夫神态丰富、动作多样,有的闲看芦花、仰首观望,有的凝视水面、等鱼上钩——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轻松和洒脱。看他的《洞庭渔隐图》(纸本,水墨,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江两岸式的构图。近处土坡上,两棵松树挺立秀拔,另一杂树从后横出,蟹爪样的枝条苍枯坚劲。画面中间,树的背景是浩渺的河水,树冠虬曲延展的姿势似乎在接应远方撑船归来的渔夫。远处,低矮的山峦、圆浑的山石、苍郁的草木经由吴镇的湿笔润染,散发出一种烟雨茫茫的气息。如此,远处山峦愈显遥远,中间水面愈显开阔,似乎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凄静、孤寂、超尘脱俗的世界。画面中那位撑船的渔夫,你看他撑篙回船,动作洒脱,一派超然之气。在山之苍茫、水之浩渺的一角,貌似不起眼的渔夫却是画面中的灵魂,那些山、水、树木都是为其而存在的,而渔夫的出现也使山山水水有了具体可感的生机。奇崛的山、静静的水、挺直的树共同构成了一个超逸出尘的世界,远离了纷扰,远离了凡俗,风生水起,弥漫的是一派天籁气象。

在我看来,那些以渔夫形象出现的江南士人应该就是吴镇自己吧。他一生不仕,不必为浮沉忧;他粗茶淡饭,不必为稻粱谋;他把全部身心放到山水里、浸在笔墨里,寥寥几笔就将一种超尘的逸气跃然纸上。看吴镇的“渔夫图”,应该仔细看画中的树。吴镇很少画杂树,而是喜画大树,躯干粗壮、枝叶茂密,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树的种类上,他是有选择的,他最喜欢画被赋予隐逸人格象征的古松。吴镇心目中的渔舟隐士不仅是一般士大夫的放浪江湖、悦乎山水,更是在隐逸的旷境中充满着独立的人格精神。在《洞庭渔隐图》这幅作品中,挺拔向上的两棵松树孤傲、冷静、沉稳,这不正是吴镇的秉性吗?那种孤高、耿直、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自然而生。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这首吴镇在《洞庭渔隐图》上的自题诗,不也正是他不同流合污、不沽名钓誉的高洁心态的真实写照吗?吴镇远去了,一同远去的还有他所生活的元朝,但太湖还在,《洞庭渔隐图》还在。累了的时候,我们不妨做一回渔夫,竹篙一点,回到吴镇画中,隐逸!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品读经典|只钓鲈鱼不钓名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