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的生日。杨振宁生于1922年,按照中国传统算法,今年已届期颐。作为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除了在科学领域上的贡献外,在艺术领域还有自己独特看法。美在科学与艺术中有何异同?先生曾在今年4月份应邀到中国美术馆为听众作了一场主题演讲。他深入浅出、视野开阔,颇具“跨界”色彩,对当今美术教育的看法也很有启发性。
● ● ●
科学终极的客观之美
杨振宁从他的专长物理学讲起。他说,物理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钻研的人们对于美的感受也是在一层层的推进中不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物理学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最后的最后就是一组方程式,这就是一种大美。可以说这些方程式就是造物者的诗篇,它们用最简单浓缩的语言掌握了浩瀚的宇宙时空。
杨振宁说:“诗人对于科学的美也有过一些描述,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这样写:‘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抑或是西晋文学家陆机所写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都是用诗人的语言描写了对于宇宙结构的物理学的美,是一种力量的美。”
说到这里,年近93岁的杨振宁先生放慢了语速:“可是这样的描写还不够,他们所要歌颂的,是崇高美、灵魂美、最终极的美。远在没有人类的时候,科学之美就已经存在并映照宇宙的发展。最终极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与人类没有刻意的关系的。这与庄子所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犀牛形青铜器,现存美国旧金山博物馆
青铜觚,现存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
艺术人类的创造之美
艺术跟物理学不同,没有很清晰的发展过程,但事实上,人类对于艺术的了解远远早于对科学的了解。杨振宁说,我们看一件商代的青铜犀牛和青铜觚,犀牛是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同,在艺术里,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唐代画家张璪曾这样形容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振宁说:“这两句话确实是概括地描述了艺术真正的精髓,确实道出了人类怎么感受到艺术中的美。塑造青铜犀牛的人是外师造化,它的美是因为这个创作者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犀牛,所以这是一个写实的美。而青铜觚是一个中得心源的美,它的曲线用几何学的语言来讲叫作双曲线,商朝的人当然不知双曲线为何,可是他直觉地知道了这个抽象的美,这就是从心里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是一个写意的美。”
西方写实与东方写意
美术馆让科学遇到艺术
科学追求的是认识和理论,以及理解造化,从而在这些认识中窥见了大美。艺术之美的存在与之相同之处就在于顺应了造化的发展方向,如果艺术向着完全背离造化的方向发展,将会与美渐行渐远。当今的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的美吗?
如何将科学与艺术融入大众的生活?面对台下热情的听众,杨振宁说,理解和欣赏科学与艺术之美,有赖于社会公共机构的科普工作。让大众深入浅出地了解科学的奥秘与艺术的深度,同时感受到科学与艺术中不同层次的美,是我们需要解决并奋斗的方向。
毕加索《生活》;Pablo Picasso, La Vie (1903)
毕加索《三个音乐家》;Pablo Picasso, Three Musicians (1921)
杨振宁说,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出了他们的努力。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形式、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加了人民大众对于美术含义以及它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极大地发挥了美术馆的审美教育作用。
● ● ●
《杨振宁》吴为山雕塑 2014年
《起点》唐亚明 青铜高200cm 2011年
《杨振宁》唐亚明青铜 高290cm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安徽美术馆收藏
范曾《陈省身与杨振宁先生》中国画 2004年
2021年1-6月
《大河美术报》
合订本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END
来源:光明日报等综合整理
统筹:彭彬 左赞 编辑:范源源
新闻热线:0371-65337952广告发行:0371-65337932
《大河美术报》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