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博手记:《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艺考

古代文学

2022-8-02 19:23:10 文/沈浩然 图/董梓涵

关注

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 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 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①面对社会,发掘被讽刺现象的社会根源,强调社会对人性的残害。如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八股选本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人心风俗如此,是环境的产物。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礼教、封建道德。

②针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讽刺。如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对他的迂腐、庸俗、无知,迷信科举,作了讥讽、揶揄;而对于他急人之难和诚笃善良的品格又予以肯定和称赞。作者有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讽刺是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和公式出发。

③含蓄、婉转的讽刺。如严监生是怎么死的,作品中没有正式交待。但是从他临死时为了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可见他生性吝啬到什么程度。

④讽刺技巧多种多样。讽刺手法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如当面揭穿法,让讽刺对象处于很尴尬的境遇中。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有时也使用前后对照法,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乡邻对他的态度,中举后胡屠户态度上的变化。无论哪种技巧。作者依然不直接揭露讪笑,而是客观地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儒林外史》全面深刻地揭露、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概括为:

结合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恶浊的社会风气,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以范进、周进的故事最具有典型意义。

小说揭示了由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在社会上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小说还揭示出科举考试制度不仅造成社会上广泛的功名富贵热,还派生出各种各样的丑恶社会现象,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的揭露,还触及到了八股取士的内容。

小说还生动地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虚伪和腐败,首先是主持考试的学政等官吏的昏庸、腐朽、不学无术;其次是科场的腐败丑陋。

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1) 《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2) 这种结构表面看来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实际上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将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3) 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其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中间共分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的艺术理想。

《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特色?应该如何评价?

答:《儒林外史》前有楔子,后有尾声,中间人物故事的递进,也都符合时间发展的线索。但由于它以刻画知识分子群像为特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这就决定了它在结构上与一般长篇小说不同,表现为某一部分以某几个人物为主,构成相对独立的段落,另一部分又以另几个人物为主,构成相对独立的另一个段落。全书就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生活画面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生活和历史长卷。这种连缀,不是靠统一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贯穿全书的统一的主题思想,即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批判的内在线索来实现的。其间又时时处处照顾到时间的发展和空间的转换。

这种结构形式,正如吴组缃先生所说,是“综合了短篇与长篇的特点,创造一种特殊的崭新形式。这种形式运用起来极其灵活自由,毫无拘束,恰好适合于表现书中这样的内容”。

古代文学研究院

古代文学研究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艺术-文学艺术-古代文学-古代文学考博手记:《儒林外史》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