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3月12日,植树节。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
植树这项活动,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追溯颇远。
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五十二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开创了种树这一传统。
当时的人们为了丈量距离,每经过一华里就会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测距标记。
然而土台毕竟是土,无法稳固,遇到大雨天气,土堆经水冲刷便不再成样子,这于国家和劳役都是一种负担。
韦孝宽见此情况,便下令州内所有的土台皆种上槐树。
图片来源:IC photo
这样“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阴”。不久后这种好方法被推广到西魏全境,“当令天下同之”。
西魏的这次“绿化道路运动”是史上第一次国家主持的“植树”运动。
清明插柳
在民间,“清明插柳”的习俗就更加久远了。
我国自古便有在清明节前后种树的传统。古书《岁时百问》中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一方面由于清明前后黄河流域阳光明媚、春雨飞洒,这本就是树苗生长发育的必备条件。
另一方面则由于“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传统观念,人们纷纷在门前插柳辟邪。
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种树的形式抚慰心中对逝者的思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便是古人以树寄托哀思的较好佐证。
项脊轩志配图
1893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以强国家。1915年,孙中山又向当时的北洋政府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向社会大众提倡植树造林。同年,北洋政府便通过了孙中山这一提议,规定清明节为中国的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
为了纪念他,“植树节”便被定在了这天。
1947年湖南长沙各界植树节合影。图片来源:最爱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旧的植树节”一去不复返,“新的植树节”应运而生。
1956年,在“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历时12年的绿化运动开展了。
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
1984年9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9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有责任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我国发行的植树节纪念币。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麻烦帮地球插上个“呼吸阀”
一棵树到底有多大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
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
一棵树有如此大的价值,而绿色地球也需要树的出力。
图片来源:IC photo
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而“树”恰好天生就具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国家林业局原局长,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认为,减缓气候变化,应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同时,森林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据统计陆地生态系统中一半以上的碳,都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所以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植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手段。
全球正在变暖,且在加速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中有明确数值依据
1880~2012年间,全球气温上升0.85℃。而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就下降约5%。1981~2002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作物的产量均每年大幅下降4000万吨。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升温,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1901~2010年,由于变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洋面积扩大,海平面平均上升19厘米。自1979年以后,北极的海冰面积以每十年10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缩小。
长此以往,企鹅和北极熊将无冰可生存:
图片来源:百科知识(2017年14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呢?我们可以:
在出行上改变一点点,步行、骑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出行。在家居上改变一点点,把白炽灯和荧光灯换成LED灯泡。......
《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美化家园,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美丽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整理自光明网,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