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只需读好一本书

合肥学海家教,艺考

合肥学海家教

2020-8-25 10:24:50 文/周晨轩 图/陈梦

关注

学海优学订阅号

下面这篇文章,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晓敏教授,几年前发表在其博客的文章,原文名为《语文学习只需一本书》。

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爱在“字”“词”上钻牛角尖的现象。

其实,文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是“读好”一本书。

也就是在没有时间和条件多读书广泛涉猎的情况下,把一本或者少量几本经典读好,对语文的阅读写作能力也能极大提升。

很偶然地在网上看到,有人谈到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经历,说:

《资治通鉴》绝对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2001年3月,我跟同学闲聊古今中外,竟然扯到了《资治通鉴》。

他说他家有三大本,我要的话,可以借给我。在这之前,我只看过语文课本上选的《赤壁之战》。我当时没想什么就借来看了。

那一年春天,我的时间全部花在这部书上,连课都顾不上了。我当时还真是看不懂,只好硬着头皮看下去。

我读白话文的速度很快,一个小时100来页没有问题,而读《资治通鉴》,一个小时勉强只能读20来页,可见当年的水平有多差。

后来因为功课一退再退,而且马上高三了,我不能再这样子持续的读课外书了,我也没有把这本书读完。只读了一大本,也就是停在三国时期。

这应该算是我读的第一部国学名著,读那本书,我的文言文水平提高了非常多,视野也大大地开阔了。

他说:“读那本书,我的文言文水平提高了非常多”,我非常相信这一点。

读过《资治通鉴》的三分之一以后,文言文水平不可能不提高。

而且我还相信,不仅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白话文的阅读乃至写作能力也同样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这样简单。

好好地读一本有分量的好书,甚至是好好地背诵几十篇好的古文,也就有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黄药眠回忆自己当初的语文学习时讲:他读小学,读的都是古文,“《滕王阁序》、《进学解》、《赤壁赋》等等”。

“在这个高等小学读了三年以后,我的古文写作基本过关”,“可以说,我的写作的基本功,在县立高等小学已完成了。”

为什么现在却这么“麻烦”:读书读了十年,十几年,阅读与写作能力仍然很差?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得法。

古人学习语文,直接面对的是篇章。今天,我们斤斤计较的却是“字”、“词”。

我们总是认为,篇章的基础是“字”、“词”,因为文章是“字”、“词”组织起来的,所以,要学好文章,就需要打好基础,于是,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字、词的积累、分析与研究上了。

于是,我们指导学生积累字词,让他们掌握各个词的基本含义、引申义……考试主要也是考这些。

这是上了语言学家的当。

文章阅读与写作能力,固然得认识一些字,但主要是通过阅读好的文章才能提高。

而且,这一过程恰恰又是进一步理解字词的过程。就是说,必须是通过文章阅读、背诵,才能掌握字词。

这就好比是,锻炼身体,固然也表现为肌体的细胞的健康,但我们不能是一个一个地“锻炼细胞”。

实际上,许多有识之士早就看出这个问题。

周谷城先生就说过:

我们要知道,识字量不是用识字的方法所可以增加的。因为字不是单独可以识的,如此识法,即使识了,未必能读书看报。

我还记得,在中学时代,因学英文,会把一部字典从头到尾读得烂熟,但是遇到了生字,还是不懂,反而愈弄愈糊涂了。

因为一字一义的极少。任何字的真意义必须看他的上下文而定,所以就是已识的字,换了一个新的位置,也许意义与所识的大不相同。

他还说道:

我们可以说,识字不是文字教育的基本,而且识字与读书在心理上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心理过程,甚至于会相互冲突。

因为读书重了解意义,识字往往斤斤于形音的认识。读书时太重形音,则读不快,甚至于不易获得全篇意义。

反过来说,一篇文中或一本书中有若干字不识,只须大意可懂,尽可以不去管他,至于字的音不识更不重要,技术字的形记的清楚,也情有可原。

“一篇文中或一本书中有若干字不识,只须大意可懂,尽可以不去管他,至于字的音不识更不重要,技术字的形记的清楚,也情有可原”。

这是非常高明的读书方法,今日的学生,若果真这样读书,哪怕是只读一本有分量的好书,也就可以获得不错的阅读写作能力。

声明

本文来源一起学语文。以上图文,贵在分享,文章版权及插图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学海优学订阅号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学海优学APP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安徽文化课-合肥-合肥学海家教-语文学习,只需读好一本书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