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后的老师对着镜子,左瞅瞅又看看,竖起大拇指夸赞理发师的手艺,自信满满地走出理发室的门。
这不是大街上普通的发廊发屋,理发师也不是专业的从业人员,而是安徽援疆老师自发组建的理发室。理发设备、工具是援疆教师自发捐款购买的,理发室的安装布置是援疆教师自己设计整理的,理发师是援疆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的,由一个、两个、三个,发展到六人。理发师没有从业的经历,没有理发经验,他们从网上查找视频,对照着视频一招一式地学,比划着动作一丝不苟地做。他们有的来自名校,有的出自名师,学得快,做得好,很快地掌握了理发的手艺,开始为老师们服务了。有大胆的老师甘愿给理发师第一个做实验,一位、两位、三位……虽然最初,他们几乎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走进来,但是最终离开时,却又都是非常满意的。
理发师的队伍在壮大,有可敬的男老师,还有可亲的女老师,来理发的老师越来越多,在这个小小的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弥漫着温馨和谐的气息:有理发师与理发者探讨什么发型合适的轻言,有等候者亲切交流的笑语,其乐融融!
理发室成为安徽援疆教师所住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一位援疆老师为理发室书写的“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汪昌荣)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