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活跃在蚌埠市五河县教育界的高仕路老师,近几年鲜有见到他的身影,但他援疆支教的事迹却广泛流传开来,不断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人。他四次参加援疆支教,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辛勤耕耘在祖国边疆的三尺讲台,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与汗水,将安徽人民的深情厚谊植根在边疆地区师生的心坎上,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劳给维吾尔族学生送去美好期盼。
主动请缨 一头扎进最艰苦的边疆
2015年,当援疆支教的任务下来后,在当地教育系统已略有名气的高仕路却做了让大家都十分意外的决定:到和田地区皮山县参加安徽省对口支教工作。当年8月,他怀揣着教育援疆的理想和信念,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轻松的工作,带着亲人的担忧与不解,毅然踏上了艰苦的援疆之路,成为安徽省第六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
一头扎进地处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皮山县后,教育基础薄弱、家长观念落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严重不足……让高仕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迅速克服恶劣的气候、陌生紧张的环境、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家乡亲人无尽的思念(母亲年近八十岁,女儿外地求学),本着“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教育援疆的浩大工程中,践行着“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的铮铮誓言,在四个不同的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
尽心工作 种下一颗颗优质的教育“种子”
高仕路深知,要想从根子上改变皮山教育落后的局面,必须在当地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讲奉献、高素质、带不走的教师人才队伍。第一年,他在皮山双语培训中心支教,负责对老师国语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他主动要求带口语、说话、音乐三门课程,每周16节课。他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严格考勤考课。一年下来他教的学员MHK考试通过率高达92%。他除了教授语言课,还积极组织学员参加教研活动,由他辅导的105位培训中心的学员经过严格的备课、说课、上课考核,顺利毕业,取得双语教学的资格,为皮山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发挥自己作为普通话省级测试员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义务为学员上普通话课,培训指导学员正确发音。多次克服气候干燥、强忍着咽炎的痛苦,一遍遍为学生示范朗读,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嗓子冒烟不停歇,嘴角开裂继续练。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有多半学员顺利拿到了二级乙等以上的普通话证书,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
在和田地区二中,高仕路毛遂自荐担任教科室副主任,除了带好学生,更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2018年4月,他带的徒弟热萨来提有机会代表和田地区参加自治区语文教学大赛。可热萨来提却打起退堂鼓,担心自己年轻没有经验,参赛成绩差会给学校丢脸。高仕路鼓励说,“人生有许多第一次,不敢尝试、不愿尝试,那就永远都是第一次,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战胜自己就是胜利”。在他的耐心说服下,热萨来提决意参赛。从课题确定、教学内容取舍,到教学设计撰写、板书设计等诸多方面,经细致辅导,热萨来提进入决赛。决赛前夜,由于竞赛调整方式,热萨来提电话里带着怯怯的声音向高老师求助,高老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鼓励她调整思路,忙了一通宵对整个教学设计认真查缺补漏、调整修改。最后,热萨来提荣获自治区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刷新该校近年来在教学大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2018年,在皮山县教研室,短短的一个多学期,高仕路几乎跑遍皮山县160余所学校,掌握皮山县教育第一手情况,撰写多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他带领年轻的同事,从县级、校级、个人三个层面,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层层抓落实。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举办讲座,培养一大批爱岗敬业、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援疆支教的“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为皮山教育的发展种下了一颗颗优质“种子”。
情怀致远一言一行浸润着文化伟力
2020年9月,高仕路再次来到皮山,这已是他援疆的第四个年头。他说到:“有些事,只有当你亲自参与,全心投入,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伟大与重要。援疆支教就是这样的伟业,当你看到一大批学员老师在自己的精心培养下,成长为当地教育的中间力量,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能为皮山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负的未来家乡建设者,这样的工作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果说第一次来援疆支教,自己多少带着尝鲜的心理,那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来援疆,就不再是冲动,我是真正感受到、认识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决策英明,习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全国各省市鼎力支持新疆建设的非凡意义。”这是高仕路对援疆支教工作意义的深刻认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每次来援疆支教,他都会全情投入、倾尽所学、全力以赴,做到能做到的一切。无论是给学员授课,还是给做教师培训讲座;亦或是上公开课、示范课,给孩子们上新授课,他都精心备课,认真讲解,积极反思改进,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带动当地的师生,从理念到思想到行动都朝着文化、文明方向改变,解决困扰新疆发展稳定的根本问题,真正创造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润疆”的可喜局面。
真情付出 一点一滴传递爱的奉献
“高老师您好!谢谢您让我第一次吃到了生日蛋糕!谢谢您让我感受到了父亲般的关爱!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这是一名留守儿童曾经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高仕路最初工作的地方是偏远的农村中学,班级里有不少留守儿童。他深深知道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就是爱的关怀。他细心地将每位孩子的生日、孩子父母的手机号码记在日记本上,等到孩子生日那天,他会买上蛋糕,和班上同学一起为该同学过生日,拨打孩子父母的电话,让孩子享受父母的关爱、同学的祝福。
作为援疆干部一份子,高仕路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时时处处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同志和学生,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放在工作的首位,为困难同胞捐款、自费购置工具书和教辅资料……用实际行动增进民族间感情。
阔什塔格乡玉树浦江因孩子生病致贫,他赶往看望,带去200多元的生活用品,临走又在孩子的衣兜里塞了1000元现金。回到住地联系援疆医生给孩子治病,还通过援疆干部帮助玉树浦江在皮山工业园区海螺型材厂找了一份工作,帮助玉树浦江彻底脱贫。发现培训中心缺少科研经费,他从派出单位拉来20000元的赞助经费;发现皮山的孩子缺少课外阅读的书籍、冬天缺少过冬的衣物,他联系团县委书记的学生,让学生在家乡号召青年为皮山捐书捐物。
高仕路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技艺,突出的教学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学校的褒奖,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喜爱,在五河、在皮山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先后获得五河县“教坛新星”“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三次获得和田地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被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被安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安徽省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殊荣。这一张张荣誉证书,不仅见证了他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也为他在三尺讲台赢得了远比金杯、银杯更珍贵的口碑。
他在教学上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爱上语文,让语文成为陪伴学生终生的伴侣。高仕路还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勤于动笔,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级期刊上。任教的班级也多次在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一等奖,指导的学生多人次在省、国家级作文比赛中获奖。
三十三年从教路,四年援疆支教情。高仕路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像一棵扎根大漠深处的胡杨,将“情怀致远、大爱无边”的援疆精神以及“禹风厚德、孕沙成珠”的创新理念,以文化之风从淮河吹向塔克拉玛干,以育人之雨滋润着边疆人民。
来源:厅师资处、安徽教育网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