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乱的风将树梢的败叶卷去,承载着秋冬的思念将情愫携向泥土,阜师大的学子们迅速收拾好行李,从校园匆匆离去,马不停蹄地赶回自己的家乡——充满无限期待的寒假正式开始了。
从寒假开始到现在,你有没有制定好一套寒假专属计划呢?
或许你已经制定好了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或许你正躺在床上享受手机、电脑与电视的轮番轰炸,又或许你成为了朝九晚五辛勤劳作的打工人。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要与父母面对面吐露自己的心声呢?
我们从哭哭啼啼的孩童逐渐长大成人,父母一直满足着我们的供给与需求,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
他们用汗水赚来的钱,供我们去学习他们可能未曾接触过的知识。而他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与我们交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寒假的这段时光,少了外界纷繁事务的干扰,回到了温暖而舒适的家,是最适合我们与父母交心,互相沟通、共同进步的了。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天和地,他们仿佛无所不能。我们与父母无话不谈,他们每次外出工作,我们都会哭闹很久。然而渐渐长大后的我们,却与自己的父母“渐行渐远”,不再同他们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彼此的想法很少能相互融合。
相比于父母的逐渐放手,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我们,我们却似乎逐渐习惯于对父母的依赖。每当做出决定时,总会无意识地过问父母,请父母帮我们拿定主意、评判对错,离开父母面临未知世界似乎更加令我们不安。
也许,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父母也曾像我们一样,也曾拥有一段“热血”的青春。当他们在与我们争论一件事物对错的时候,常常会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与我们沟通。即使是吵得不可开交,也只是对我们面对教导无动于衷的奋力挣扎,只是热切地想要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岁月不断更替,两鬓苍白的威胁正在向父母靠拢。也许你不曾发现,在我们离开父母长大成人的那刻起,我们与父母交谈的时间已经开始了倒计时,或许你不曾察觉,在阜师大的每个寒暑假,可能是我们今后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机会。
倘若我们和父母有更好的了解和沟通,那么于我们而言,他们的经历则是我们成长的捷径。
希望在阜师大收获颇丰的你,能够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抽出部分时间将自己交给父母,静静坐下在这个寒假与父母促膝长谈。
不敢与父母交心的原因
01
成年人的情绪,不敢于轻易展露。
成长,是一个逐渐孤独的过程。能畅聊心事的人屈指可数,也包括自己的父母。不想让父母担心是一方面。中国人一向内敛,不善表达情感。往往内心已经翻江倒海,表面上却是波澜不惊。明明是想表达关心,脱口而出的却都是伤害。
02
很多事,无法感同身受。
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很多事情,你可以和朋友说,却没法和父母说。你说的话,父母不一定懂;你的选择,他们不一定理解;你的遭遇,他们也不一定能产生共鸣。
03
两代人缺乏积极沟通。
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到后来的学习事业,父母无一不放在心头,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只是孩子,父母习惯了关心我们,但因为观念的问题我们总会与父母发生矛盾,明明是关心,却在无形中将压力施加于我们身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要注意语言的分寸。不要让不恰当的表达与行为,伤害了血浓于水的感情。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要学会彼此理性沟通,多一份理解,家庭就多一丝温暖。
04
害怕面对父母的看法和评价。
每当与父母交谈自己处理的问题时,父母可能会对我们的“失败经历”表现否定式的看法,即使是激励我们的话语,也可能让我们觉得是自己无能,令自己的至亲失望,感觉自己似乎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令我们不敢将自己的懦弱袒露于父母。
05
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的观念在人们心头根深蒂固,无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老师与学生,冥冥之中总会产生一种等级观念,会让我们在与父母的交谈的过程中感觉不适,如果能够与父母相互视为朋友,这种隔阂将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
01
打破对父母的“警戒线”。
我们从小便受到父母的管制,好不容易脱离父母的掌控,我们总会有一些自己的“私生活”,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心事,似乎是将自己唯一可以自由安排的事情交给了父母,但其实这部分事情可能需要父母参与才能够解决,却被我们囊括于心中,困惑许久。
02
认真听父母说下去。
无论父母说的是什么,总有他们的道理,我们需要耐心地听下去,即使和自己所想地并不契合,甚至是和自己所想地恰恰相反,我们不妨听一听父母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即使是闭口不言假装听下也比与父母相互争吵要好上许多。
03
选择恰当的时机与父母进行沟通。
在父母闲暇时及时与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让父母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不要将自己的心事埋到心底,直到问题出现时才后悔莫及,早发现,早处理,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交流。
图文编辑|微信运营部 许言午
图片编辑|美工创意部周丽颖
执行编辑|贺欢
责任编辑 |周静
阜阳师范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出 品
欢迎关注阜阳师范大学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