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耀安医人┃李广涛:持勇思变,执著追求

安徽医科大学,艺考

安徽医科大学

2021-7-20 08:34:33 文/陆露 图/郭阳轩

关注

编者的话:1949年东南医学院内迁怀远,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皖北区党委派了一名军代表来接管东南医学院,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党、团、工会组织相继建立。1951年,也是在他的领导下,选址合肥德胜门建设新校区。1952年,东南医学院迁至合肥,更名为安徽医学院。

他就是我校首任党委书记李广涛同志。八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李广涛在不同岗位上殚精竭虑、辛勤工作,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恰如李老在《百年自述》中所描述的“合肥精神”:持勇思变,执著追求。

安徽医科大学

李广涛,曾用名李霁明,(1914-2017 ),安徽合肥人。幼时借读私塾,少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后进入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师范学习。1936年5月在上海参加“星海歌咏队”,宣传抗日救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9月奔赴延安。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先后任中共新蔡县、永城县、灵北县、泗县县委书记,淮(阴)涟(水)泗(阳)中心县委书记,淮阴县委书记等职,在淮阴坚持对敌斗争近十载,为苏北抗日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后,任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市军管会秘书长、市城防司令部政委,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1951年任东南医学院军代表。1952年任安徽医学院党委书记。1964年再次出任安徽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81年4月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年12月离休。

走上革命道路

1914年,李广涛出生于合肥,1926年秋小学毕业进入私塾读书,1928年夏考入安徽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在校期间,他喜读左翼作家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进步小说,萌生了追求进步的意识。1928年年底,在安庆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全市大中学校学生的反蒋示威大游行。

1934年,李广涛在黄麓师范附小任四年级班主任,教授语文,随后正式考取黄麓师范。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农民,认识了农村,对后来淮阴十年的敌后坚持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作中正确认识农村现实与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帮助。

安徽医科大学

图|在黄麓师范学舍前,18岁的李广涛

1936年5月,李广涛和罗平先后到了上海,参加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活动,两人计划结伴去延安。沈钧儒先生为他们写了一封去延安的介绍信,两人先是乘火车到达西安,又搭乘运粮的大卡车离开西安,于1937年九月底十月初到达日思夜想的目的地——延安。

在延安的日子

李广涛在延安,度过了难忘的三个多月的时间。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报告,延安生活虽艰苦,但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特别充实,特别幸福,整个人都充溢着昂扬向上的朝气。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李广涛和几个同学想请中央领导同志题个字。于是,他们便一起来到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向毛主席说明了来意后,李广涛递上了自己的笔记本。毛主席微笑着回应,并且给他们一一题字,其中给李广涛题的是“前进 毛泽东”。李广涛当时非常激动开心,如获至宝。这个笔记本他一直珍藏了约四十年,上世纪70年代时,李广涛将这个题字上交给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制作了一个复制件给他继续收藏。毛主席所题的“前进”二字,给了李广涛无穷的力量,鞭策着他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一直“前进”。

安徽医科大学

图|1937年毛主席题词“前进”,因战争年代李广涛贴身珍藏而字迹漫洇不清

筹建安徽医学院

1949年底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号召,内迁安徽怀远。为加强对东南医学院的党政领导,李广涛临危受命,以军代表身份任第二副院长。1951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按曾希圣指示,李广涛带警卫员陈训贵,身穿军装以军代表的身份来到了怀远东南医学院。怀远地处淮河中游,距蚌埠市区20华里,是一座山水相连、风景秀丽的小城。由于怀远的教育基础较好,且有美国教会遗留下来的民望医院、民康医院等院舍以及设施,因此东南医学院迁往此处。

很快,李广涛见到了时任东南医学院副院长的李祖蔚以及政治协理员陈韧夫妇。陈韧后来担任安徽医学院的副院长、党委书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党、团、工会组织相继建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教师、干部、学生中的党、团员数量也有了较大增长,如姚静篁、张咏南都是首批新党员。

安徽医科大学

图|李广涛与东南医学院部分共产党员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黄叔仁、吴娴、陈韧、聂震芳、俞洽成、傅子云、欧克仁、李广涛

为适应安徽省人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195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南医学院迁到省会合肥。迁往合肥何处,此事由当时的省长黄岩和李广涛负责。两人看中了合肥德胜门(今环城路与金寨路交口)外的一处高地,面积大约有四十七万平方米。李广涛带领一班人勘探地形、打桩拉线,并亲自请专家设计图纸,与施工单位接洽,和工人们交谈。他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几乎整天都泡在工地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安徽医学院的4座教学楼、一幢行政楼和部分教师宿舍拔地而起。1952年10月,安徽医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正式从文艺干校、五圣楼巷以及天主教堂等地搬回本部,在崭新的校园里工作、学习和生活。

安徽医科大学

图|1953年安徽医学院学生宿舍

在规划校园的同时,李广涛还积极争取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来校“落户”。从内迁怀远一直到搬至合肥,学校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很多基础课与临床课都无教师上课,更谈不上有学科带头人,解决师资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李广涛书记一直奔波于上海、北京、合肥之间,在当时华东局陈同生、中央卫生部崔义田的鼎力帮助下,通过裘法祖教授邀请了耿兆麟、刘春生两人成为学校外科方面的骨干。《组织胚胎学》 课程请来了第一军医大学的王凤振教授;《生理》 课请来了圣约翰的张鸿德教授(一级教授);《肺科学》请来了我国著名的肺科专家吴绍青教授。从上海请来了赵师震教授讲授《内科学》,从上海请来了陈照常教授主持《寄生虫》课程;还从上海请来了陈卓人教授、陈祖厘、欧克仁、江顺林等一批老校友……一时间,学校人才济济,他们为安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奔西走 筚路蓝缕

1953年李广涛到省委主持工作,1954年下半年联系组织50多家上海工厂整体内迁安徽之后,他又回到安医。1955年被任命为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今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协同张恺帆同志去黄山,规划黄山建设。1956-1957年在中央党校学习,1957-1962年在西安医学院工作五年之后又回到安医。

在“文革”前两年半的时间里,李广涛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1964年夏,中央召开政治理论工作会议,要求5年制的高等院校要开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政治课。李广涛在执行时,考虑到党史和政治经济学当时都没有高质量的、现成的教科书,经党委研究决定暂停开党史课与政治经济学课,党史课可由领导做大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只开一门以毛泽东主席两部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为教材的政治课。

无论在大会或小会上,李广涛都要求教师、医生提高外文水平及业务能力,认为学校应坚持不懈地提高教学质量,普遍地提高教师外语水平,培养干部和医生应实行淘汰制。留校的毕业生业务不过硬的应淘汰,住院总医生不掌握一门外语的,不能升主治医生等。

安徽医科大学

图|李广涛邀请中国普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来安医讲学,从左到右分别为:耿兆麟、裘法祖、李广涛、刘春生、王天明

离开学校后,李广涛仍然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深受我校师生员工爱戴。1973年李广涛到芜湖筹建皖南医学院,1977年-1980年主持省委文教部工作,1981年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年底离休。从领导岗位上离休后,李广涛继续保持炽热的革命情怀,围绕经济和法治建设等开展调研、献计献策,热心公益事业,并担任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社团的领导职务,继续书写人生辉煌。

安医大突出贡献校友

安徽医科大学

李广涛同志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特别是学校刚迁合肥时,他谋篇布局、拓路夯基,并带领全校师生含辛茹苦、共克时艰,为我校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张锡祺基金会成立初日,李广涛捐款两万元。2016年10月,在我校建校90周年之际,李广涛同志被评选为我校唯一一位安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突出贡献校友,时任校党委书记李俊、副书记刘群英专程前往李广涛家中,为他颁发了奖杯,并送上建校90周年纪念牌和鲜花。

安徽医科大学

2017年5月22日,李广涛同志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104岁。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李广涛一生始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坦荡无私、豁达大度,敢于担当、崇尚实干,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爱护干部,体现出一名党员高级领导干部的崇高境界、优良作风和高尚情操。李广涛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一生。

往期回顾

陈应谦:矢志不渝,为国为民

薛兆圣:革命星火,点燃东南

曾国谦:救国救民,“医”路“谦”行

朱仲丽:初心如磐,忠诚奋斗八十载

任国祥:求实敬业,功勋卓著

马 丁:革命风骨,信念永固

安徽医科大学

供稿单位:数据信息中心(档案馆)

作者:李 涛

责编:公惠玲

版式:王晶晶

审稿:惠继荣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安徽本科院校-安徽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安徽医科大学-红星闪耀安医人┃李广涛:持勇思变,执著追求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