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文化与传媒学院创建于1958年,其间经历了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皖西学院中文系、皖西学院文化传媒系等不同的发展阶段。2010年10月,经学校批准,始更名为文化与传媒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文化与传媒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极大地支持了地方教育事业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文化与传媒学院现设有语言学教研室、文学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广告学教研室、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另设有皖西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皖西文化研究所。
专业简介
文化与传媒学院现有4年制本科专业5个: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汉语国际教育,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同时招收2年制专升本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现有5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教育部规定的所有专业课程,其中中国文学批评史、民间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礼仪、中国文化概论、图像处理基础6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文化与传媒学院语言学教学团队和文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皖西文学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文化与传媒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等体现了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服务皖西地方文化发展和红色基因传承,化地方文化资源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办学特色。
师资力量
文化与传媒学院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9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全体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9.2%。另有客座教授9人,兼职教授12人。近三年来,全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7部,出版各类著作9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0项、省教育厅教研项目4项、校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30余项。全院先后有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模范教师、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校级优秀党员、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校级优秀教师、校级教坛新秀等光荣称号和曾宪梓优秀教师奖、陈香梅教育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安徽省社科联全省“三项课题”研究成果奖、六安市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优秀校友
皖西著名作家黄圣凤简介:
六安师专中文系1986届校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硕士学位。
★个人创作作品近200万字。
★在《人民文学》、《清明》、《安徽文学》、《诗潮》、《海外文摘》、《中国社科报》、《中国妇女报》、《新安晚报》等几十种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
★已出版《让兄弟姐妹都开花》、《等一朵花盛开》、《一棵树的穿越》、《野菊花的秋天》、《一路轻歌》、《那河那岸》等个人文学作品集7部。
★作品收录于《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美文》、《中国散文诗》、《中国当代诗歌精品大系》等几十种文学选本。
★获得中宣部征文奖、孙犁散文奖、林非散文奖、“美丽中国”旅游散文奖、江淮散文奖、金穗文学奖等各类奖项约50次。
★散文《让兄弟姐妹都开花》入选中宣部向全国重点推荐的51部文艺作品。
★六安市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
★六安市首批“公益性家庭教育专家”;
★安徽省书香之家;
★安徽省五好文明家庭;
★2018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选为“中国最美家庭”。
张正耀,男,1958年4月出生,安徽肥西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78年12月入党。六安师专1978级学生,后读研究生,具有研究生学历。
历任六安行署教育局办事员;六安行署办公室办事员、秘书、科长(1985年为副处级)、副主任;六安行署副秘书长(1992年为正处级)、办公室主任;霍山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政府党组书记);六安地委副秘书长;六安市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六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直工委第一书记。
2008年3月,任马鞍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2011年10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安徽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孔正毅,男,1964年11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编辑出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
1983年7月至1986年7月,在六安师专中文系学习。后在安徽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历史文献学。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著作5部,主持与参加了国家社科及其他项目多项。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明代“京报”考论》《试析网络语言的编辑构成及其管理应用》《元代“邸报”新证》《“新闻”一词的出现及其流变》《关于出版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科举制度及陏唐五代的图书出版事业》《论中国近现代报刊档案价值及其开发利用》《试论古代图书的版权保护》等。
出版的著作有:《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新闻学发展卷》《比较新闻传播学导论》《艺术传播概论》《孔子本纪·孔子百问》《庄子传奇·庄子百问》等。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中国古代官报——邸报史”、“近代报刊与近代文化思潮研究”、“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团队”、“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等。
主要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主要理论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融合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编导与节目制作、新媒体运营、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新闻、传播统计学、危机传播管理、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主要实践课程: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基础、非线性编辑、影视特效、融合新闻作品创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训、二维动画、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新闻实训、新媒体编辑、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语言学史、写作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文教学论等。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专升本)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写作学、语文教学论等。
新闻学(本科)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摄像、融合新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本科)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翻译、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国际汉语教学案例等。
广告学(本科)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中外广告史、广告心理学、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市场营销学、广告媒介与应用、广告战略研究、广告法规与管理、广告摄影等。
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熟悉我国新闻传播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策划、运营、制作、融合新闻采写、数据分析和网络舆情研判等方面的技能,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师范教育发展战略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立足六安(皖西)、面向安徽全省、辐射长三角地区,培养具备坚定政治理想、优良师德师风、扎实专业基础、突出育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自我发展能力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胜任中学的语文教学和研究、学生教育和管理,或文秘、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工作。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专升本)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师范教育发展战略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立足六安(皖西)、面向安徽全省、辐射长三角地区,培养具备坚定政治理想、优良师德师风、扎实专业基础、突出育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自我发展能力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胜任中学的语文教学和研究、学生教育和管理,或文秘、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工作。
新闻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新要求,加强与地方媒体合作,凸显实践教学,采取“理论+专业+就业”模式,培养面向新时代媒体环境的具有热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熟悉党的新闻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主义精神的,具备扎实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多学科知识结构,掌握新闻采、写、编、评、摄、录等基本技能,能适应现代传媒、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创新能力强的新型跨媒体应用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广的国际视野,较全面的中外文化知识,较扎实的汉英双语基础;具备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阐释、传播能力;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双语交流和沟通等能力,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双语教学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广告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系统掌握广告策划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创意设计、文案写作、广告经营管理、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整合营销传播等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足以胜任各类媒体广告经营、市场营销和广告管理、广告策划与设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学院成就
文化与传媒学院喜获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2019年1月29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公布了《关于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江素珍博士申报的《社会变迁视域下的青春焦虑话语及其引导研究》成功获批,资助经费8万元。这是文传学院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首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喜获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2018年6月2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文化与传媒学院刘华江博士申报的《<集韵>征引文献整理与研究》成功获批(批准号18BYY128),资助经费22万元。这是文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成功申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建设的通知》(皖教语[2017]4号),启动2017年安徽省15个方言调查点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国家语保工程”)项目,其中由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马启俊教授领衔、校语委办程邦海主任等9位教师参与申报的六安市金安区调查点国家语保工程项目获批立项。
文传学院科研项目统计
实践教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民间文学课程开展红色文化育人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文化与传媒学院开展大别山农耕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文化与传媒学院学生赴安徽星灿传媒有限公司开展专业见习活动
文化与传媒学院师生赴皖西日报社开展专业见习活动
文化与传媒学院举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研讨活动
皖西日报社文旅产业部主任黄道辉主讲文化与传媒学院校-媒互聘专题讲座
教学成就
文化与传媒学院师生在学党史征文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文化与传媒学院在皖西学院第五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中摘得桂冠
皖西学院在2020年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中取得佳绩
文化与传媒学院在2020年安徽省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组图:《向阳而生》
作者:李玉梅纪实类二等奖
单幅:《自由》
作者:张金鹏艺术类二等奖
学院风采
校友讲坛(2020)
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金寨县档案馆馆长胡遵远
曹光森,他是原六安市文化局副局长,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顾问,《皋陶文化》杂志总编辑,也是资深的六安文史研究专家
政协第五届六安市委员、安徽省影视家协会理事、六安电影艺术协会主席、中国著名新锐导演、安徽星灿文化创始人张锐
皖西学院文传学院2015届优秀毕业生、校友,现就职于广东省科学院的章震博士
"我为师生办实事"
文传学院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
文传学院举办暑期实习线上宣讲会
“我为群众办实事”
文传学院成功举办线下专场招聘会
爱心支教 传递梦想
校园督察
抗击疫情,文传学院在行动
文传学院开展“五一”假前寝室安全卫生检查
咨询方式
联系电话:05643307133
志存高远 展望未来
欢迎报考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大学生新闻中心
图/郭佳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官网
责任编辑/杜晓凡
审核/夏春阳权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