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研究生教育助推一流大学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研究教育在探索中前行、在突破中发展。制度不断完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类别)5个
二级学科(领域)28个
硕士生导师259人
在校各类研究生362人
筚路蓝缕,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2013年,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以下称川抗所)成建制整体并入我校,我校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川抗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确定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1981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校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有很多优势,比如研究生直接参与药品的研发过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享有‘四川药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研究生处处长陈琳告诉记者,“要把川抗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还要结合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特色,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早在2009年,学校就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国内先后与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信五所和遵义医学院等高校院所,国外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泰国清迈大学等海外高校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川抗所整体并入后,我校大力展开硕士点建设工作,学校研究生教育驶入“快车道”,硕士点从1个发展到5个,招生人数从19人到现在207人,发展速度刚劲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陈琳对记者说到,“学校牢牢把握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机遇,高度重视专业硕士教育,目前专业硕士已占学校在校研究生的 67.1%。”
川抗所举行2015年研究生开题报告暨中期考核
踊跃报考,一批有志学子入读成大
李晓燕是2016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师从王卫教授。她告诉记者,“能够进入成大读研,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当时报考该方向的研究生有近40名,经过过关斩将,最终被幸运地录取为本专业的研究生。”为什么要留在成大读研?李晓燕说,“在成大读研会得到很多优待。无论是资源,还是平台,凡是对我们有益的,学校都全部提供,我们真是幸运儿。”
生源往往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的晴雨表。我校研究生招生,无论报考者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超乎预期。2015年,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上线考生51人,复试阶段提交调剂申请的达260余人,100%完成省厅下达的招生计划,新生入学报到率为100%,学校获得了全省2015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目标责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研究生处副处长施亚告诉记者,“高质量的生源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础。2016年我校招生计划122人,有274人报考我校,第一志愿上线考生123人,申请调剂到我校的生源达上百人,其中不乏985、211高校学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十分良好,全部专业学位授权点淘汰了20%左右的一志愿上线考生。”
严格遴选,打造优质的硕导队伍
2015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王怡同学,师从刘达玉教授。她告诉记者,“刘老师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引领,还有做人做事的引导,我记得我在写论文《兔肉加工新产品与保存技术研究》开题报告时,有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我晚上11:30给导师发了个邮件,没想到刘老师凌晨12:30就回邮件过来了,我真是感动。刘老师敬业让我敬佩不已,我也在其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资是搞好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严把入门关,建立了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管理机制,择优上岗。”陈琳说。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导资格教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9人。学校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2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5人。特聘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3人,特聘博导11人,特聘高端外专21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51人。校长王清远教授2014-2016年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我院实验技能大赛顺利举办
探索不断,深入实践抓实效
2015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候薄同学在西昌华龙庆业有限公司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产品研发实习。他对记者说,“学校特别重视研究生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我已先后去过至少五个食品公司实践。实验室是食品研发的‘初试’,到食品企业才算‘中试’。下一步,我打算尝试发酵鸡肉产业、发酵风鸡、调理鸡排等方面的开发。”
正在九教325实验室从事食品工艺开发实验的研究生付智星忙得不亦乐乎,他是20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他说,“我从事的是牛肉重组开发,工艺开发,调整产品,重组牛肉的研发,食品营养更加丰富,学校不仅图书、实验条件非常好,导师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太多的优势,我先后到美好火腿肠、玉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习。”
以药学专业为例,我校构建了产学高度结合、校企密切协同的创新培养机制,与中国医药集团、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海正药业等大型制药企业,搭建了系列产学研科教平台和多个大型校外实践基地,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长时间的下厂实验和国家级重大课题。
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我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晚,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提炼,加强建章立制。“狠抓内涵建设,学校成立专门的评估科来抓评估工作,促进评估制度化、常态化。”陈琳说,“学校特别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习实训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接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行业基地和行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关怀备至,让研究生备受温暖
廖雄是2016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的研究生。他对记者说,“上个学年,他获得了国家助学金6000元,学校助学金6000元,学校奖学金4000元,我还承担了学校提供的助教岗位,每月获得500元酬金。”记者了解到像廖雄这样获得研究生奖助学金是较为普遍的。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资助配套政策,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生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学校助学金等多种奖助学金奖励优秀研究生,资助贫困研究生。还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让研究生参与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
走进学生公寓15栋和16栋,宽敞明亮的大厅展露在记者的面前。每个房间热水、淋浴、学习间、卫生间、无限网络一应俱全。每栋楼均有多功能房间,微波炉、打印机、吹风机、自动售货机等全部备齐。我校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所有研究生均保证校内双人间住宿。学校正在装修的9栋公寓是专门为留学生和研究生准备的公寓,预计今年6月完工,届时研究生住宿条件还将有较大幅度地改善。
图书馆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戏剧专业研究生马琦每天必去的地方。她说,“学校有大量专业文献供我们查阅。还有电子期刊可供下载。没有的文献资料,可向图书馆荐购,过不了几天就可以查阅了。研究生借书周期是6到12个月,如有需要,还可以续期12个月。这些文献资料对我们来说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只要有时间,你在研究生工作室一定能够找得到我。我和小伙伴们已经习惯了在这里学习和讨论。”机械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研究生何瑞骄傲地告诉记者,“我的工作室有10余平米,工作室全部由同学们管理和使用,其他高校小伙伴们十分羡慕。”
通过多方努力,我校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交出了一张又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未来,学校将不断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狠抓内涵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具有成大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路径,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必将能把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面向“十三五”,学校勾画出了一个宏伟蓝图:硕士学位点达到8-10个,在校研究生规模发展到1200人,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300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教育。
成都大学首届研究生篮球比赛圆满举行
研究生导师这样说
曹胜华
当前,学校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研究生教育稳步有序推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学校研究生导师的一员,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药学一直以来是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以下称“川抗所”)的一个重点学术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就是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与药物研究和生产方面的高级人才。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药物研究和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该专业具有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生产的优良传统,药学研究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这是该专业培养的最大特色。2015年2月,我指导的研究生郑登宇到企业去,该同学研究方向是化学药物的合成,他刻苦专研,反反复复做了上百次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了一条比较理想的工艺路线。其成果发表在2015年5月《化学研究与应用》。作为导师,看到这样的成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川抗所的实践基地有很多,比如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四川科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川抗药厂,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等。而海思科公司的负责人就是川抗所毕业的学生,非常乐意接收和接待我们的研究生。一方面,川抗所为制药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研究生们也得到获得了用武之地,可谓是两全齐美。
搞好研究生教育一定要有好的师资,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强化硕导队伍建设,除了提升硕导队伍的学历外还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平台建设工作,加速四川省和国家创新药物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和建设,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平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药人才。
要特别注重研究生品德教育。要教会同学们做真学问。知识分子自然都该有点学问、也该做点学问。什么是学问呢?依我看,真正的学问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一种意识、一种做人的方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弄得简单明了。要教会同学们学会修身养性。做一个有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三德”人。读书人应该懂得礼、义、廉、耻,应该有好的秉性和气节。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要冷眼看世界,热心度人生。此外,我们要教会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要教会他们爱同学、爱同事、爱同乡、爱同胞,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要穷人与富人一视同仁,人人生而平等,这应该是浸透在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基本素质和修养。要教会学生们在逆境中生存。人生不可能什么都一帆风顺,有可能暂时遇到了困难、甚至陷入了绝境。但不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也不应该抱怨怀才不遇。要知道知难而退、韬光养晦,见到红灯就该停下的道理。人生路上纵有千般挫折、万般磨难也不可怕。
对研究生导师来说,仍旧要像农村的老农那样忠实地守望着学校这片沃土,对沧桑保持着天然的敬畏与崇拜,把希望的种子埋在地下,年复一年,精耕细作,虔诚地等待下一个春去秋来。
孟子有句至理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乐也”。我不稀罕水落石出,用平凡的学生衬托出老师的高明;我期盼水涨船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都成了栋梁之才,到那时我才敢底气十足地说:我的桃李遍天下。这,就是我毕生的愿望!
川抗所召开“头孢唑啉酶法合成关键技术研究”第一阶段项目总结会
编辑 覃珊珊来源 新闻中心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