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典】春望——杜甫

青岛理工大学,艺考

青岛理工大学

2020-6-19 10:13:44 文/施天瑞 图/冯宇

关注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青岛理工大学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快要不能插簪了。

青岛理工大学

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青岛理工大学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青岛理工大学

一首《春望》引起了多少人对战争时代国与家关系的思索与考究,又激起了多少人对国家风雨飘摇时的愤懑与怅惘。回首那段悲伤而又激昂的岁月,也就不难理解当年杜甫作诗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悲悯那些无辜的灵魂,哀悼那些无畏的灵魂,缅怀那些不屈的灵魂。明天我们就必须尽全力去守护和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若吾辈常怀爱国之心,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中华巨龙之腾飞,便指日可待。

青岛理工大学

作者:

青岛理工大学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大学生记者站出品

图文:蓝星诗社 冯思惟

编辑:姜涵雨

审核:郭兰成

青岛理工大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山东本科院校-青岛理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青岛理工大学-【知经典】春望——杜甫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