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环化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始终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以服务为切入点,凝聚群众共同奋斗”的工作理念,以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定位,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建设为目标,秉着强基固本、理工交融、学科交叉的办学思路,努力打造船海、低碳、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把握办学规律,重内涵、提质量、抓创新,集中力量破解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学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瓶颈性障碍,学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各项办学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育人为本,教学成果丰硕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
打破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以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新方案,确定大力夯实本科教育基础,争创品牌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力争位于校内前列,本科生培养质量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总体目标。五年来,学院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配合材料学院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和焊接技术与工程省品牌专业(获批),申报并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两个新专业,申报应用化学校级品牌专业及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谋划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2015年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获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201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省级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制定并落实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施细则,组织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沙龙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五年来,获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三等奖各1人,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人,论文获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7篇,获校毕业设计优秀团队5个,获校示范性教学团队1个。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以择优选拔、特色培养、分流管理、分层激励为特征的培养体系。五年来,成功获批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3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7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1项;获批校研究生教改课题7项,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4项,校研究生科研实践计划项目3项,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2项,校研究生精品课程立项1项,校研究生教材立项1项。入选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篇;2015年获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二等奖及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4个。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院认真梳理学科梯队,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功能配合物、新能源材料、应用电化学、精细化学品、环境化工、生物化工等重点支持的科研方向。成功申报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圆满完成江苏省优势学科“先进功能材料及加工技术”重点序列学科建设任务;在化学工程与技术江苏省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评估工作中获得良好成绩;研究制定ESI提升工程配套奖励办法,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工程学和材料学ESI建设任务。
推进引进与培养并重战略,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
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相促进,坚持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根据学科方向和学科建设需要,对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教师队伍活力不断增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13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历学位,13位教师出国深造与访学;五年中,6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16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学院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6人,博士50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8名。目前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一个,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3人,江苏省“333”工程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和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产业教授2人。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基金申报结对互助、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等举措,积极组织并帮助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特聘谢毅院士、郎建平院士为我院客座教授,每年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基金申报,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31项、市厅级项目及40项企业委托项目13项,总科研经费达1850万元;共发表论文228篇,其中SCI论文180篇,高被引论文8篇,第一单位4篇;近五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8项,转让成果35件;获2015年、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重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五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喜人,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获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及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各1项,获得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化学组一等奖及化工组竞赛奖,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竞赛获两项综合一等奖及仿真单项奖,取得了我校参加本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合作领域
创新国际交流机制,大力推动合作交流,国际化工作全面展开。五年来学院完成化学工程与技术全英文授课专业及《配位化学》全英文授课课程的建设任务,与美国尼古拉斯州立大学达成“2+2”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签订3+1+master”项目,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美国圣玛丽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初步建成学院英文网站和英文画册。
美国杨斯顿州立大学代表团来访我院
美国圣玛丽大学代表团来访我院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2+2”国际合作项目
袁爱华院长在美国YSU大学研讨“3+1+master”项目
学院开展留学生座谈会
学院初步建成英文网站
重视实验室基础建设,抓好抓实安全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目前拥有江苏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共享)一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4个,完成 “中央共建项目”和省优势学科二期重点序列学科仪器设备的论证与申购,完成环境工程实验室的搬迁和新校区实验室建设规划设计,完成海装院共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出台修订一系列文件,规范管理、严格考核,重点加强剧毒品、危化品领用和管理,五年来学院做到了安全实验零事故。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断增强
五年来,学院党委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夯实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组织基础。我院党委先后被评为优秀服务型党组织(2015年),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2017年);获校最佳党日活动三等奖8项,校微党课视频二等奖2项,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先后5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诗朗诵“我的祖国”获校建党九十五周年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
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建工作示范点,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通过党团共建隔代情、环化师生零距离、硕博周末谈、校友面对面、红桥计划、党员学风督促小组、与和平街道结成党建联盟等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党组织活力。
坚持以党建带团建
加强理论学习与团日双学活动结合,注重结合重大节日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支持和规范管理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传承志愿服务,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入基层、了解国情、奉献社会。
五年来,我院团委获得1次 “镇江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获得4次校“五四红旗团委”称号,1个团支部获评“镇江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称号。学院团委围绕“环境保护”与“江豚保护”两大主题,助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院环保协会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环保社团”、江苏省“百优社团”、江苏省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及江苏省环保公益“十佳社团”称号。我院大公志愿者向阳服务社志愿服务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
注重以学风促考研考研成绩屡创新高
我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注重以优良的学风营造考研的氛围,以优秀的考研成绩反哺学风建设。近五年来,学院考研录取率屡创新高,其中2016、2017、2018年考研录取率分别为23.4%、28.57%、40.15%,录取“985、211工程”院校的同学逐年攀升,并涌现出考研高能团等先进典型,实现就业与升学的双丰收。
荣誉证书
2016-2018环化学院考研率
我院一宿舍全部考上研究生,被称为考研高能少年团
再出发
未来五年,环化学院将突出以博士点申报为目标导向,迎难而上,踏石留印,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取胜,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学院拟新增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加大化学化工学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博士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拟新增博士50人,新增博导5人,引进或培养国家级人才1-2人;培育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3篇,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的高水平论文1-2篇及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1项;建设省级研究生优秀课程;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1-2项;围绕绿色造船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联合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化学ESI排名进入前1%;完成大额横向合同的突破,提高专利转让数量;完成镇江市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苏省校企共建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的筹建;加大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国际化的成果培育,主办/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2次,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管理骨干出国研修,推动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夯实、拓展合作办学项目,重点建设外文授课精品课程,稳步提高留学生的规模和层次。
编辑 张颖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献礼党代会
一心跟党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