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资源与环境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设置6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学院有1个实验教学中心,5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农业信息网站,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挂靠本院。
人才培养
01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形成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善创新。开设华癸创新班、中科院菁英班等各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特区,探索了农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02系统的科研训练体系
学院建立“团队+平台+项目”的科研训练模式,组建教师科研活动+研究生科研实践+本科生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教研一体化团队。学生可以结合老师课题或个人兴趣选择研究题目,参加“绿苗计划”走进实验室,同时可以组建科研小组,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开设“华癸创新计划”,遴选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本研课程衔接,实施导师制一对一指导,强化科研训练和国际化教育。学院加强与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同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协议,丰富学生实践经历,拓宽了学生国际化视野。
03丰富精彩的第二课堂
学院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以“绿博轩”师生面对面、“绿博讲坛”学术交流、“绿博杯”师生融乐活动、绿色协会志愿与公益活动等四位一体的绿博文化平台全面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建设团学组织和社团,搭建“绿博成长训练营”骨干培训班,建成资环艺术团、青芒剧组、资环球队联席会等,打造师生球赛、师生书画展、联谊晚会等各项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学院为班级配备企业导师,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
专业设置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实施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单独招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按照“夯实基础,强化核心,加强实践,突出个性”的思路,设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生态学等5个本科专业,实行“1+3”分阶段培养,前1年不分专业,进行宽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后3年进行宽口径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强化学生数理化基础和人文素质以及地学、生物、生态、环境等学科基础,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能够在农业、环保、肥料、水利等行业从事相关研究、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注重以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系统开发、GIS与遥感应用两条主线,培养具备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城市、区域资源、环境、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开发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前景
202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
近5年学院本科生升学率
继续深造高校
知名受聘单位
杰出校友
韩德乾1959级土壤农化专业,原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共第十四届中央纪委委员。
邓子新 1978级微生物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
徐能海 1978年土壤农化专业,湖北省农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现湖北省农业厅一级巡视员。
廖国瑞 2003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文昌航天发射场某技术组组长。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控制系统指挥员。
谭文峰
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在南湖畔、狮山下,越过繁华浮躁,潜心钻研,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构筑和谐的资源与环境。欢迎各位优秀学子来华农资源与环境学院学习深造,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而努力。

来源 | 资源与环境学院
排版 | 王楼
审核 | 招生办公室 张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