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字音字形题,以往高考的一道选择题里会涉及16个考点,每个选项里2处错,难度基本为零。本次字音字形题借鉴了北约自招的出法,词语数量缩减,错项不能用排除法处理,但词语本身都是日常高频词汇,同属高考热词,难度很低。再比如传说中的对联题,北约自招的对联是主观题,考生写出来的答案很有区分度,但《考试说明》里的对联题延续了测试卷原题,侧重于对对联的内容理解,以及给上句选下句的能力,考察难度类似小学生的“近义词/反义词”考点,基本白送3分。
因此,未来北京高考语文的优劣区分度所在,不再是题目考点的难度与深度(如果以前真的曾经靠它们区分开的话),而会转变成考生日常积累的广度和临场应变的灵活度。面对简单题不丢分,放弃固有的解题套路外还剩下多少真实实力,变成了保持优势的关键,希望考生们加以注意。
三、加强应用,能力素养要紧
《考试说明》中各项改革的另一个要点,在于为语文创造一个日常应用的语境,从语文基础知识新题型“语言得体”、说明文阅读偏向于日常生活延伸出的思考和理论、微作文侧重于具体情境应用文写作这些细节均可看出。“学以致用”这个理念,是往常公立学校天天挂在嘴边但基本教不出来的东西。这次,以高考改革为指挥棒,可能中学生们将被迫绕开公立校语文老师的照本宣科,自己去发掘语文知识点的应用途径了。从此意义上说,改革方向尚略可期待。
除了日常应用外,对于知识及阅读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提上日程,这或者是为大学学术研究预作小小铺垫,或者仅是中考“综合性学习”的改造,但多少也有其正面意义。不论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参照阅读”,还是说明文阅读部分的“相关链接”,均流露出兼听两造、比较衡量的意味,恰是目前学生先入为主、非黑即白思维模式的解药。
语文这个学科除了承担字词读写的教育功能,尚有思维逻辑、思想情感、眼光品位、构思创意的培育之责,如果高考始终缺位,不能把“高等”的语文带给学生,那是教育的敷衍塞责。而如果高考已经改变,但学生仍固步自封念老黄历,用应试的、考完就忘的态度去背诵考点、归纳秘籍,没有真正去锤炼、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未免将被本就迟缓的高考改革远远抛下了。
四、盘点细则,做到有备无患
上面谈了很多对《考试说明》的评价、应对策略和情怀抒发,很多实用主义的读者或者觉得不耐烦,下面给大家一些硬货,也即“2014和2013相比到底改了什么”。有些同学从前三大点中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本部分我将采用理科生喜闻乐见的撰写方式。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