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做好省级示范高中复核**工作。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完善普通高中课改平台,促进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杜绝提前分文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普通高中开好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鼓励和组织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利用其师资、设备和设施等条件开展教育教学。
19、促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加大高中阶段招生统筹力度,进一步控制高中招生规模,促进普职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品牌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创建工作,争创国家级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资源,面向城乡开展多层次、多类别职业技能培训。
20、发挥市区教育龙头作用。继续实施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加快推进“四校一基地”(黄州中学、市东坡小学、市东坡中学三台小学校区、黄州区思源学校、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做好黄州中学搬迁工作。加强市区中小学教学教研统筹管理,规范市区基础教育学校招生行为,逐步实现市区义务教育一体化。组织好市直学校教师暑期集中培训。全面推进市直学校装备电教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推进市直五所中职学校整合,做好搬迁并入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工作。协助市内高校争取政策与项目,支持黄冈师范学院创建综合大学和黄冈电大创建开放大学,推动市内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
21、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标准化实验室、图书室和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黄冈智慧教育”建设,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软硬件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四、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质量效率
22、加强和改进体卫艺教育。实施学校“阳光体育”推进工程,切实提高体育工作质效;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工程,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工程,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发展;实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程,有效推进学生健康管理工作;实施“让校园充满生机,让学生快乐成长”促进工程,扎实推进“大家唱、大家跳”艺术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国防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深入开展学校国防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拓宽素质教育活动领域。继续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和各类特色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23、狠抓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调研,加大对教育改革政策研究以及学校发展、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发现问题的研究,将实际问题课题化,力争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的依据,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智慧和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视导,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创建一批教科研基地学校。科学建立各学科教师教研成果评价标准,规范科研成果认定,做好教研成果网络资源建设,促进教研成果推广。
24、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完成省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教师统一招录1217人和市下达非义务教育教师招考计划1314人,落实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免费师范生”政策。开展“树师德、强师能、创业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宣传先进教师典型。积极争取并完成国培、省培计划,确保学员参训率达到**;创新开展中小学校长、黄冈名师高端培训、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培训、农村教学点师资及教师暑期集训等市级培训,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黄冈名师工程”,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继续开展名师送教活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