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文字word版】(3)

江苏高考语文,艺考

江苏高考语文

2014-6-11 10:33:17 文/邵菲

关注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12.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13.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15.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 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16.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17.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18.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 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七、作文(70 分)

19. 略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 题。(10 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0. 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 处)(3 分)

21. 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 (限填城市名)(1分)

22. 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 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3 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 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 《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 《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 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5.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6分)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 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 (4 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 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 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 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26. 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4 分)

27. 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5 分)

28.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6 分)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20~23 。(10 )

20. 又琰之流离/ 必在父死之后/ 董卓既诛/ 伯喈乃遇祸

21. 洛阳 22. C 23. 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4.A C

25. (1)“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 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

递给读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26.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27.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 “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28.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高考-江苏高考-江苏高考试卷-江苏高考语文-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文字word版】(3)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