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2)

语文教案,艺考

语文教案

2012-1-13 10:13:59 文/许天佑

关注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扬州慢》教学设计1》相关的文章。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教案下载-语文教案-《扬州慢》教学设计(2)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