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4篇)

综合文档,艺考

综合文档

2023-3-26 01:09:05 文/刘诗涵 图/郭敏

关注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4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4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1

法 教学开始,我运用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2

不变的是遗憾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既回顾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有使孩子们复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按出纯小数的简便按法,教学中应尤其注意整数部分是0和小数末尾是0的情况。但是,只有这些并不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使孩子们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按键方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孩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怎样按键更准确、更快速。因此,教学中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小数加减发的一步计算 小数加法:情境导入——分析、了解购物单——自主提问,口算解题——笔算

感受笔算的复杂——用计算器计 ——探索用计算器按键的方法——小结方法

小数减法:快速计算

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步骤——猜想:小数混合运算的步骤——用计算器计算。

此外,对“练习与巩固”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利用计算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我我补充了小明家收支起情况的统计表——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不过,在教学中,我总觉得我的课堂中缺少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一节课上完之后,我的心中总有许多遗憾,有一种没有尽兴的感觉,我知道这是一节不完美的课。距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张继安校长在听完课之后对我的教学做了相应的分析,他指出我教学中的优点:1.0.80的按键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按键的过程,比较、小结出最好的方法;2.在学生自己知道按键方法之后,教师及时地进行总结,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提炼;3.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从而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是实际的需要。同时,张校长还指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1.例题的教学中,出示购物单,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解读,了解购物单,让学生多说说从购物单中知道了什么;2.教学用计算器按键时可以询问“一共按了多少个键”,让孩子观察、思考,明确按键的次数越少,计算得越快;3.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是用于生活的。教学时,可结合收银员结账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虽然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想到。我特别的佩服张继安校长,他每一次帮我分析时,总会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而且,可能在我们教起来毫无特色的设计,到了张校长说的时候,就会与众不同,本来还无生气的教学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或许,我的教学中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灵魂”——这种灵魂是由教师的“智慧”和对教材的钻研构成的——这也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的“遗憾”。不过,正因为有遗憾,经过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会逐步完善。

每一次,进步一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二次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五(2)班教学《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相对于第一次在五(3)班的教学,我结合张继安校长的建议,在教学中做了一些修改:

1.舍弃了“练习与巩固”部分的拓展题。

2.在教学中让孩子更全面的认识了购物单,孩子不仅说出了有哪几种物品,还说出了各种物品的数量和单价,以及金额的计算方法,说出了超市的购物小票的单价、金额等通常是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他们还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3.教学例1时,在孩子们说出“0.80”的不同按键方法之后,我分别询问“一共按了几次键”,使得孩子们比较那种按键方法更快速,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此外,结合我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我还做了以下的改进:

1.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之后,让孩子们结合具体的例子反思:是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用计算器计算?使孩子意识到“能够口算的就口算,能够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稍复杂的题目就用计算器计算”。这样,孩子们在遇见具体问题时,能够进行算法的比较和选择,达到有效计算。

2.我昨天在超市购物,结合我的购物小票: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方便面 2 1.80

饼干 4 2.50

酸奶 1 7.00

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李老师买了2包方便面,超市的收银员可以怎样录入数字呢?

生1:扫描两次录入。

生2:我有一次在超市购物时看见,收银员是扫描之后再乘几,我觉得她应该扫描一次,再在电脑上乘2。

师: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呢!李老师还买了4包饼干,如果你是收银员,你会怎样录入数字呢?

生:我会扫描一次,再乘4。

师:(询问其他同学)你会用什么方法?(教师询问五六个同学,都是用相同的方法)

你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方法,而不是扫描4次呢?

生:因为那样扫描的次数多,比较麻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非常活跃,而我也深深的感到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散发出魅力!

这一次的教学,虽然也有些许的不完美,但是我的心中不再有“遗憾”。因为张继安校长的建议,因为自己的教学思考,这堂课中,我是在享受教学,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探索,他们急不可耐地想把自己平时的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我感觉到他们在这节课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我,因为他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动。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下面结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中的两个片断来谈一谈。

片断一:

老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的超市购物,并把购物清单带进课堂。

师:你购买了哪些物品?从购物单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继而,教师展示学生1的购物清单。

飞龙超市购物清单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青蛙525牙刷(套)13.363.36

高露洁三重功效牙膏(盒)111.9011.90

总数量:2应收:15.26

客付额:50找零:34.74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买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钱?

生2:一盒高露洁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贵多少钱?

生3: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板书算式: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断二:

师: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一道试试。

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我选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师板书:3.36元=336分11.90元=1190分

336

+1190

1526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我也选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元3角6分

+11元9角

15元2角6分

生:我选择第2道算式。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11.90

—3.36

8.54

师: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性质不变。减数的小数部分比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多时,不方便减,就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

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

生2:因为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3: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学实例启示我们: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4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下面是《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案例中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

老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的超市购物,并把购物清单带进课堂。

师:你购买了哪些物品?从购物单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继而,教师展示学生1的购物清单。

飞龙超市购物清单

2004.09.15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青蛙525牙刷(套)13.363.36

高露洁三重功效牙膏(盒)111.9011.90

总数量:2应收:15.26

客付额:50找零:34.74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买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钱?

生2:一盒高露洁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贵多少钱?

生3: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板书算式: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断二:

师: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一道试试。

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

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4:我选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师板书:3.36元=336分11.90元=1190分

336

+1190

1526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5:我也选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元3角6分

+11元9角

15元2角6分

生6:我选择第2道算式。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11.90

—3.36

8.54

师: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

生6: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性质不变。减数的小数部分比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多时,不方便减,就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

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

生2:因为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3: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学实例启示我们: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综合文档-《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4篇)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